朱佳瑜
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的勞動經濟也有自身的特色,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我國的勞動經濟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呈現出了新的變化特征,這些特征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本文分析了我國當代勞動經濟的特征,為指導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勞動經濟;變化特征;主動創業
引言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勞動經濟學科理論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新經濟形態和技術革新促使雇傭模式發展,同時勞動者權益保障及健康發展問題也得到加強,同時中國當前勞動經濟特色是中國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也為構建中國特殊社會經濟理論體系提供依據,但目前我國的經濟仍處于轉型時期,對我國當代勞動經濟特征分析研究,對我國經濟新政策產生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計劃經濟發展時期,我國套用前蘇聯的勞動經濟學體系,這與我國當時的國情是符合的,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不能在一味的套用國外的勞動經濟學理論,尤其是我國當前存在勞動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種,針對這一特殊情況,需結合我國勞動經濟特色,開展勞動經濟學研究,服務于我國勞動經濟發展。
1我國勞動經濟學的基本特征
中國特色勞動經濟學與西方國家的勞動經濟學有著本質的不同[1],西方勞動經濟學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而我國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服務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廣大勞動群眾。
中國特色勞動經濟學首先具有鮮明的立場,中國特殊勞動經濟學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維護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國家的政策建議也是從考慮民生問題出發,同時我國還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理論和方法;其次是我國的勞動經濟學是圍繞我國的勞動問題,鑒于我國勞動市場不完善,針對我國自身問題出發,才能提出更實際的對策,如針對我國人口顯著,我國更應關注人力資源轉型的問題,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再次是采取多種分析方法開展研究,這樣才能使針對不同問題具有適用性,并做到規范分析與實踐論證相統一;最后是我國勞動經濟具有很強的適用性,我國勞動經濟學的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廣大勞動群眾,提出合理性措施建議,針對我國勞動市場開展,并積極應用到勞動資源開發與配置等問題上面來。
2我國勞動經濟的八大變化特征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我國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在2012年以后,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即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發展轉型中高速發展,貿易的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生產要素由原來的人口紅利、資源等轉向人才、創新,并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性經濟,在貿易收益更看重產品的質量,正是由于我國經濟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也使得我國勞動經濟呈現新的特征。
①我國勞動經濟進入“人才紅利期”,我國人口眾多,在我國計劃經濟初期,我國的人口紅利占有絕大優勢,我國勞動力生產成本低,直到2010年,我國人口紅利進入下降期,在未來人口紅利優勢消失,向“人才紅利”轉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針對現在就業難問題,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應完善高等院校培養機制,著重高等院校對創新型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在我國產業升級階段,國家也需積極努力提供多種綜合型的就業崗位。
②我國勞動力轉向“國際勞動”,自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都處在復蘇階段,各個國家都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我國也逐步開展社會主義經濟轉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對外開放,能夠促進我國和沿海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利用沿海他國勞動力資源優勢,即“國際勞動”,來促進我國產業的升級轉換。
③我國勞動力“主動創業”熱情高漲,我國也積極開展并鼓勵大眾創業,鼓勵人們由自主創業,而不是被動就業。尤其是我國當代大學生,在我國的創業比重只占1%,而發達國家高達20%-30%,因此大學生面對當代就業難問題時,可以選擇自主創業,我國自主創業發展擁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同時,首先國家政府也應積極改善創業環境,激發大眾創業激情,并提供創業的優惠政策;其次在教育界也應積極開展并完善創業創新教育體制,增強全民的創新意識,開展創業培訓教育機構,開設創業創新課程,提高創業創新力度和普及度;再次,完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讓市場來決定資源配置,加快壟斷企業的改革,參與當代市場競爭;最后在國家法制的指引下,為我國廣大創業者提供法律保障。
④就業市場由就業歧視向公平就業轉變。在我國就業歧視問題比較嚴重[2],但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反就業歧視法,隨著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增加,要求公平的就業競爭機會,我國也應該積極為勞動者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并需積極建立合理法律法規,首先確定就業歧視范圍,并明確政府職責,同時建立訴訟機制來制止就業歧視現象,增強大眾維權意識,尤其高校可以開展類似相關的課程,并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和講解就業歧視危害,深化改革我國勞動力市場,則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只有落實新時期下的戶籍制度,使勞動者形成自由的勞動力,國家還需對就業弱勢群體加以扶持,這一才能建立公平的就業市場。
⑤勞動者的工作形式更加體面。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是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服裝業的加工廠,但卻處于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我國勞動著面臨低工資、低收益、高風險,但隨著我國經濟產業轉型優化升級,勞動者的行業走向高工資、高收益、低風險的體面工作。我國的經濟正在從生產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效率驅動,而且中國制造業已經滲透到全球的各個角度,我國產業戰略的改變,在國際市場上,我們同樣注重人才和高效經濟發展,同時我國的產業的積極升級也能夠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轉型建立我國國際產業鏈條。
⑥勞動關系由個人轉向集體
傳統的勞動關系是以個人為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集體主義經濟勞動關系則更有優勢。集體主義勞動關系能夠結合群眾的力量,并從合法的渠道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我國的具體措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完善集體勞動關系法律制度建設;其次政府作為協調機制定位;再次建立工會組織,連接勞動者和企業,最后增強勞動者與集體主義的意識。
⑦企業員工角色轉換。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面對國有企業改革允許員工持股制度[3],并在我國部分央企中開展試點工作,這就是員工由原來的打工者變成了合作者。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形式下,員工持股制也將是未來的新常態。于此同時,我國應該積極開展員工持股制度的建立于完善,其次還應考慮到持股股份分配比例,既能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又能保持企業的內部穩定性。
⑧企業員工由短期向長期發展。如果企業注重長期競爭力的發展,則會選擇長期雇傭員工,如果采用短期雇傭關系,則會流失高效率的工人,對企業發展經營不利,企業只有通過長期雇傭員工,才能使得員工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經驗,對于我國也應建立適合的雇傭制度來實現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長期的雇傭即可以增強員工的信心,也能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3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收入不斷提升,勞動經濟和以往相比也有所改變,我國的勞動經濟呈現出新的特征,在我國經濟轉型的基礎上,中國的勞動經濟向人才紅利、自主創業、國際勞動、公平競爭、集體勞動關系、員工持股、長期雇傭等方向轉變,我國新的勞動經濟特征的出現是順應當今經濟時代的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勞動經濟特色的轉變,也對國家和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應該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政策制度,來為保障勞動者的勞動環境、激勵勞動著的勞動激情,勞動者也會積極工作,并不斷的增加工作的經驗,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份力量,只有國家和國民不斷的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國家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國民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勞動環境下努力工作,二者協調一致,才會進一步促使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耿永志.試論中國特殊勞動經濟學的構建與發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7:12-15.
[2]張時飛,唐鈞.中國就歧視:基本判斷[J].江蘇社會科學,2010.2.
[3]陳人江.從混合所有制經濟談國企改革[J].經濟研究參考,20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