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清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共享經濟應運而生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效果。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共享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勞動關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我國法律目前尚不適用于共享經濟,因此在該模式下,勞動者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探討共享經濟時代下我國勞動關系的認定研究,并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可以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勞動關系;應對措施
共享經濟的出現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當前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我國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中,受此影響,勞動關系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確的認識共享經濟對勞動關系的影響,積極面對勞動關系認定領域的問題,并在實踐中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才能更好地維護勞動者權益,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共享經濟概述
1.共享經濟的發展歷史
共享模式最早起源于遠古時期,遠古人類在當時資源匱乏的年代,將采集到的果實和打獵獲取的食物,共享給部落里的每一個人,使得大家可以生存下去,這種共享的再分配模式,使得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能得到收獲和滿足。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互聯網技術已經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逐漸意識到互聯網對于商業活動的重要性,互聯網經濟此時初見端倪。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斷提高,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解決資源閑置的問題,一種新的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經濟模式應運而生,這種經濟模式以互聯網信息平臺作為載體,為資源的擁有者和需求者之間搭起一個橋梁。這種經濟模式可以高效的促進經濟活動的完成,并為參與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即所謂的共享經濟。
2.共享經濟的分類
業內通常將共享經濟分為產品服務及售后的分享、再分配的分享、協同生活方式的分享等三類模式。其各自特點如下:(1)產品服務及售后的分享模式。該模式在共享經濟的初期較為常見,在當前我國共享經濟模式中占比最高。該類經濟模式常用于房屋租賃、圖書出租等行業,其最明顯的特點是僅讓渡商品的使用權,擁有權不在讓渡的范圍內;(2)再分配的分享的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典型的是網絡二手交易平臺,人們在該模式下可以將閑置的二手物品進行銷售,并從中獲取經濟利益,與產品服務及售后的分享模式相比,該模式下讓渡的產品既有使用權,也具有擁有權;(3)協同生活方式的分享模式。該模式應用比較廣泛的是滴滴出行、知乎等互聯網平臺,在協同生活方式的分享模式下,人們借助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社交群體,實現知識、時間等虛擬資源的共享。與前兩種模式不同的是,共享產品在該模式完成了從有形的實物到技能、服務等無形的產品的進化升級。
二、我國勞動關系的認定研究
1.傳統勞動與現代勞動的區別
為了更好地開展我國勞動關系的認定研究,首先對傳統勞動與現代勞動的區別進行分析。在傳統勞動的觀念里,人們通常認為簽訂好勞動協議、佩戴上工作證、穿好工作服就意味著與企業建立了勞動關系。但是,這種傳統的觀念在法律上不一定被認定為勞動關系。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傳統勞動關系本質上體現出“二元主導型”的特點,在這種關系中,政府和市場占據著用工的主動權地位。從傳統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傳統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勞動資源流動性較弱,因此,勞動者在追求勞動崗位的過程中更傾向于職位穩定、時間固定、工作成果便于量化的工作崗位。事實上,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確定勞動關系的時候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第一,確定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需要具備符合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第二,用人單位需要根據法律規定制定適合于勞動者的規章制度,在制度的框架下,勞動者遵從用人單位的管理并從事有酬勞的勞動;第三是勞動的歸屬問題,即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屬于用人單位業務的范疇。
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勞動者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依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傳統用工機制的束縛,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在這種模式下,勞動力資源流動性明顯增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相對分散、工作自由度大大提高,工作成果難以量化衡量。由于我國目前已經出臺的與勞動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是以傳統勞動模式為基礎的,在共享經濟模式下,已經不能完全適用[1-2]。
2.共享經濟模式下勞動關系的認定問題
首先,共享經濟下勞動主體雙方的資格不符合法定要求,與傳統勞動模式下主體雙方具有明確的資格不同,共享經濟模式下,存在一些認定的問題。其一,我國相關法律對于主體雙方的資格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共享經濟門檻低,對于參與勞動活動的供需雙方要求較低,雙方僅需要在互聯網平臺下完成對接,即可以建立勞動關系;其二,大部分互聯網平臺提供方認為自己僅僅為參與勞動服務的主體雙方提供了一個信息平臺,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屬于用人單位,因此無需承擔用人單位的責任。
其次是管理制度方面的認定問題。傳統勞動模式下的管理制度是用人企業明文規定的規章制度。但是受互聯網的影響,目前的規章制度越來對多的以隱性規定的形式存在。為更好的滿足供需雙方的需求,互聯網平臺也適時出臺了相應的服務標準。比如網絡打車軟件,其規定對于司機的資格并沒有明文規定,表面上勞動需求是不受約束的,但是,勞動者在申請注冊司機的過程中,已經無形中執行了企業的隱性規定,比如企業對司機駕齡的要求、對駕照資格的驗證等等。此外,共享經濟模式下,管理制度采用的評價體系也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績效式評價方式逐步向消費者體驗方向發展,評價的核心由績效向點贊、評分等方式演變,但是這種以滿意度作為標準的評價方式不符合法律法規意義上的管理制度。由于我國法律是建立在傳統勞動模式的基礎上,因此對于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勞動糾紛問題已經力不從心,事實上,目前針對共享經濟的勞動糾紛已經出現了判罰尺度不統一的現象,并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下面以國內首起網約工勞動爭議案為例進行闡述。這期爭議案的主體是部分廚師(原告方)與“好廚師”APP(被告方),原告方認為自己與被告之間存在正當的勞動關系,并提供了按時打卡上班、定期接受企業培訓等證據;但是被告方認為廚師與公司中間的法定勞動關系不成立,并提供如下的證據:如廚師并不在公司體制內、公司沒有對廚師進行規范化管理、沒有對廚師的工作量進行定量約束等等。此案最終的審理結果認為廚師與“好廚師”APP公司之間存在較強的從屬關系,因此雙方之間的勞動關系具有法定效力。這起案件中,這些廚師是比較幸運的。但是類似的案件中,不予認定勞動關系的判決結果屢見不鮮。在共享經濟模式下,由于勞動者對于法律知識了解不夠,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對于勞動關系的法律定義不夠熟悉,因此在面臨勞動糾紛時,往往處于劣勢地位。這些糾紛案件的發生,對于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是極為不利的。
三、相關應對措施的探討
為了更好地維護勞動者權益,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提出了幾點應對性措施[3]:(1)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共享經濟依托于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創新,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制度管理方面應該予以傾斜,因此制定適合共享經濟規范發展的法律制度是重中之重,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急需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深入分析共享經濟模式下供需雙方的勞動關系,制定出健全的法律體系,保證其能健康平穩發展;(2)針對不同的行業制定不同的對策,不能以一概全。共享經濟行業覆蓋面較廣,涉及網約車行業、外賣行業、教育行業等等,針對不同的行業應該結合行業現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科學透徹的分析,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不能倉促的給出結論;(3)注重提升參與勞動服務雙方的法律意識。“共享經濟”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制經濟”,因此應該加大勞動者和企業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要求相關部門管理人員應該深入基層,針對勞動糾紛頻發的勞動群體進行法制教育,在出現法律糾紛時可以適當的給與法律援助;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對企業的規范化教育,確保企業在法律框架下合法運營。
四、結語
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共享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連著一系列的挑戰,相信隨著相關建設的不斷完善,共享經濟能夠克服障礙,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 聞效儀. 正確認識和把握共享經濟對勞動關系的影響[J]. 北方人(悅讀), 2017(10).
[2] 劉祖萌. 淺談勞動關系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的發展演變[J]. 當代旅游, 2017(13).
[3] 胡宇子. 共享經濟視域下民營企業新型勞動關系的構建[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