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反映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衡量人們的生活水平.城鎮化建設不僅能促進經濟的進步,而且有利于改善人們生活水平。對城鎮化的研究有涉及經濟的增長、人口比例的變化、土地的變化、制度的創新等等方面的內容,但極少單獨談及城鎮化建設對農民的影響。本文通過研究目的和內容,簡述城鎮化的概念、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現狀以及城鎮化建設對農民飲食、經濟收入、思想觀念以及居住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農民
1、引言
對于城鎮化,大多數學者贊成城鎮化起步于工業化,工業化帶動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城鎮化的逐步形成,工業化與城鎮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探析城鎮化,有從產能過剩的角度、勞動力轉移的角度、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密切關系的角度、機制創新的角度等等的方面進行探討。從層次上,城鎮化建設關系到土地和人口兩方面,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由此被看成了城鎮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鄭鑫(2014),土地城鎮化對經濟的增長與人口城鎮化對經濟的增長不同,人口城鎮化對經濟的增長大于土地城鎮化對經濟的增長。[1]在城鎮化發展的側重點上,黎明認為,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城鎮化建設須以制度創新為中心,走政府主導型城鎮化道路。[2] “城鎮化是人口城鎮化和城鎮現代化兩個過程的有機統一。人口城鎮化反映城鎮化進程中量的增加,城鎮現代化則反映城鎮化進程中質的提高。”[3]
王國剛認為城鎮化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重心,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是城鎮化的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4]在城鎮化發展的不足上,馮尚春、張永山指出,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的落后與人口流動的凝固性、技術水平的停滯性、制度建設的僵化性以及低梯度增長的落后性。[5]
2、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
2.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旨在通過城鎮化建設的探索,揭示城鎮化對農民飲食、經濟收入、思想觀念以及居住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對現狀進行分析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城鎮化建設對農民的影響。
2.2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在城鎮化建設的帶動下,農民對土地的依靠與堅守轉移城鎮生活與居住;從自給自足的食物制作方式轉變為以購買為主的消費方式,飲食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從過去在滿足自家食用后才能出售以獲得微薄收入的方式轉變進城打工,形成了農民工大軍,經濟上有了一定的收入;在城鎮就業和生活的人們,思想觀念也有所改變,無論是在婚育方面還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均有了理性的想法和長遠的規劃;城鎮化建設帶給人們變化最大則體現在人們居住環境的變化。通過以上的各角度來研究城鎮化建設帶給人們的巨大變化。
3、相關概念
城鎮化是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普及鄉鎮,使鄉鎮的基礎設施等各方面更接近于城市,讓更底層的人們能享受更加便利、更加優質的服務,使鄉鎮更接近于城市,讓城市蔓延至鄉鎮,城與鎮相接,鎮與城相映。形成的城鎮讓鄰近的居民、農民更加受益,讓一直處于大山深處的農民有機會享受城鎮的優質的服務。“城鎮化就是轉移農民,讓農民融入城鎮,在城鎮就業和生活。”[6]城鎮化的建設需要農民的融入,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付出,當然,城鎮化的成果也必須惠及到農民。“城鎮化也稱非農化,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進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城鎮化是人類由農業經濟類型向工業經濟類型轉變的必然產物。”[7]
民族地區城鎮化是城鎮化在民族地區的表現形式。民族地區是農民人口占據絕大部分比例的聚居區,同時也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點對象,提高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是國家一直以來刻不容緩的國家大事,不僅關系到民生,也關系到國家的整體水平,經濟的發展。
4、研究背景及現狀
4.1背景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房價也隨之上升,與此同時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農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的同時,思想觀念也有所改變,在城鎮買房定居成了農村勞動力遷移城鎮的趨勢。城鎮經濟的進步在推動收入提高的同時也推動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經濟將推動農村城鎮水平的提高。” [8]
4.2現狀
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促進城鎮化的建設,城鎮化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基礎。民族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由于西部地區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制約著工業化的發展、現代化的進步。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加快,我國西部地區也逐漸在發展,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提高,城鎮化建設給各地區帶來新風貌的同時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龍遠蔚指出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呈現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城鎮水平很低,且發展不平衡”;“小城市比重過高”;“城鎮社會經濟的首位度偏高”[9]。以2014年為例,廣西邊境8市(區、縣)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均低于40%的水平;云南邊境8州(市)中,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紅河州城鎮化發展相對較快。[10]
城鎮高樓建筑的興起帶來了不少的商家,使得城鎮商業得以發展,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就業機會,新建的住房還未建起就出現了“一房難求”的現象,商業用房供不應求,這樣的城鎮化建設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有不少地方耗費巨資興建高樓大廈,由于無法形成經濟產業鏈、無法創造商機,雨后春筍般的建筑只能形成了一座寂靜的“空城”。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有帶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可觀現象,也有入不敷出的投資狀況,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城鎮化建設又會給農民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5、城鎮化建設對農民的影響
也許在老一輩人的口中,我們還能經常聽到“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有了土地,農耕民族才能種植糧食,游牧民族才可蓄養牛羊,各個民族才有可食之物,才能繁衍生息。土地在農民的生存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城鎮化建設帶動了農民向城鎮轉移,農民的從農村遷出移入城市,農村建房減少,這也就使得農村耕地得以更好地保留。耕地是農民生存的最基本所需,在耕地之上又涉及到飲食、居住等問題,除此之外,精神上體現的個人思想觀念都與城鎮化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5.1城鎮化建設對農民飲食的影響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人們消費多使用各種票據,如購買布匹有布票、購買油有油票、購買糧食有糧票等等,農民生活水平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只能基本滿足溫飽問題。農民沒有固定收入,只能將種植的莊稼在滿足自家食用后出售以獲得微薄的經濟收入,通過這部分很少的收入來換取生活的必需品。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自家制作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了。隨著科學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的飲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春節拜年的禮品通常是自家親手制作的餅干類、各種形狀的油炸類食物等,雖沒有現在超市出售的禮品那般的美觀、高大上,但其材質都是原生態的、無公害的,更不會出現如今的“地溝油”、“瘦肉精”等等不利于健康的材質。在那個年代,小小的禮物送達親戚朋友的一份純真的情誼,一份真摯的感情。而如今,手工制作的拜年禮品已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包裝食品,色澤鮮艷、包裝精致,價格昂貴但量往往是出奇的少,里面也不知道添加了多少的防腐劑、致癌物質。即便如此,人們依然會選擇便利的超市禮品贈送親戚朋友。過去在自己家就會制作的家鄉特色美食,現在卻不得不到外面購買。居住在城鎮的農民也逐漸步入了城市生活,以前在鄉村的風俗習慣、節日氣息也慢慢地淡化,時尚潮流越來越受到人們追捧。當然,并不是城鎮化建設在把人們帶進城的同時就必定帶來消極的影響。民族的發展關系國家的進步,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著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提高。在城鎮的進步中,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融入城市,遷入城鎮生活,在將本民族特色飲食帶入城鎮,給城里的人們享受不一樣的風味的同時,他們也品嘗到了新時代下各國、各地方的美味,可謂是“不出國門亦可品嘗海內外美食”,這都是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巨大恩惠。
5.2城鎮化建設對農民經濟收入的影響
“新疆烤羊肉”、“蘭州拉面”、“陜西羊肉泡饃”等等這些西北的美食無論在中國的那座城市幾乎都可以見其身影,西北人們將自家美食帶到城里,在一個個小小商人背后也有幾十萬的年薪,青海化隆拉面經濟就形成了這樣的小經濟體,這些商販也許是落后山區的少數民族,也許是貧瘠地區的漢族,他們都是為了生活奔波的農民。除了做生意的小商販,城里涌現來自不同地區的農村年輕人,他們在不同的行業從事工作,文化水平較低的年輕人只能從事勞動強度較大、薪資較低的工種,而具有高學歷的新一代則步入較高端的行業從事工作。這些來自祖國東南西北的農村人,他們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行業,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5.3城鎮化對農民思想觀念的影響
思想是人的靈魂,思想觀念蘊含著人們對不同事物的思考和看法,在環境和時代變化時,人的思想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城鎮化建設就在逐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尤其是一直與外界接觸較少的農民。
在過去,農民一直守候家里的土地,生怕土地丟失,哪怕再貧窮困苦,長期以來也堅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即使沒有多大的經濟收入也不愿離開家鄉出外掙錢,對土地的認識有待提高。隨著城鎮化的不斷興起,農村村民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們離開多年守候的土地走向城里,踏向不同的就業崗位,開始一段“新”的生活。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表現得較突出的莫過于婚育和教育方面。
5.3.1婚育方面
結婚生子幾乎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伴隨著中國人幾代人婚姻觀發生變化,與城鎮化建設離不開。一直以來,女子成年后需通過媒婆介紹找婆家,上了年紀的未嫁女子會遭人嫌棄,而上了年紀的未娶男子,家境也可想而知是比較貧困的,所以早婚早育是過去的主要趨勢;而如今,雖然也有一些早婚早育現象,但畢竟是少部分,更多的是處于正常婚育年齡的年輕男女。“少生優生,幸福一生”這樣的標語無論是在城鎮里的街道上還是在農村里都隨處可見,在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得到了大小地方的積極響應,多生、超生現象逐漸減少。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人們才開始要二胎。農民家庭不再是“越窮生的越多,生得越多就越窮”的惡性循環現象。農民家庭成員多不僅難以解決溫飽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小康問題,“只有減少農民的數量,才能使農民富裕;只有減少農業人口,才能使農村經濟走出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11]
5.3.2教育方面
知識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知識的獲取離不開教育的教授。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父母、家庭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過去,在農村“越窮生的越多,生得越多就越窮”,這幾乎成了農村貧困的普遍趨勢,由于封建的思想觀念難以轉變,家庭負擔繁重,往往家里的男孩可以受到較高的教育,而女孩卻早早就要分擔家里的家務或出嫁或未成年便外出打工。而現在不少農民家庭也在城里買了房,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城鎮的學校就讀,即使沒有一定能力在城里購房落戶的農民父母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亦不惜花巨資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的私立學校就讀以使他們在文化知識上有所進步。這種將自己子女送到省城上學的農民家庭越來越多,如今也已經形成了普遍現象。
5.4城鎮化建設對農民居住環境的影響
在過去,農民始終不愿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再窮再苦也要守在自己的老房子,總覺得離開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就是不孝,在農村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更加談不上改善居住環境。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在的農村居民外出打工、做生意獲得的經濟收入越來越可觀,不少人們在城鎮買了房、買了車,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過去“屋上三重茅”變成了現在琉璃磚瓦,過去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現象轉變成了現在“四季如春”的房子。有了豪華的新房,享受著城里的便利交通、優質的服務,茶余飯后到公園散步,加入廣場舞隊列,感受城鎮不一樣的娛樂方式,不僅生活過得滋潤了,閑暇時間也過得尤其充實。
6、結語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跨越式地進步,城鎮逐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新的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勞動力也發生了轉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也帶動了城鎮化的進一步加速。我國城鎮化在不斷地快速發展,每一階段的城鎮化率都超出了預期值。鎮逐漸走向城,城慢慢走向國際平臺,城鎮的最大受益者將是處于發展落后的農村居民。在城鎮化建設中,應著力推出符合特定地區、民族地區的城鎮化道路,以低成本為發展起點,以高效益建設為目標,以特色化為建設載體,走出一條快速高效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鄭鑫.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其實現途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4
[2]黎明.城鎮化: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J].農村經濟,2004,(9)
[3]王國發.對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04, 24(4):70
[4]王國剛.城鎮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J].經濟研究,2010,(12)
[5]馮尚春,張永山.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的落后性與發展方式選擇[J].貴州民族研究,2005,25(5)
[6]王國發.對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04, 24(4):70
[7]楊昌儒.加快城鎮化建設,著力推動少數民族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1,32(5):94
[8]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6:315
[9]龍遠蔚.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8-199
[10]王新哲,陳田. 西南沿邊民族地區城鎮化模式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37(5):125
[11]袁仲由. 關于加快實施民族地區城鎮化戰略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23(1):25
作者簡介:
劉云(1992—)女,瑤族,廣西賀州人,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201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