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珠
摘 要:作為古國的芮國,不被歷史所重視記載,隨著梁帶村遺址的發現,其漸被人所識。經考證,商時期的芮國應位于今甘肅省華亭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區之間。芮國在兩周與春秋時期的地望也逐漸明顯,武王克商后芮國應該是被分封于同州,也就是今大荔,后來由于戎狄侵略而隨著平王東遷與韓城梁帶村一地。接著由于內部紛爭,芮伯萬不得不出居于魏,這才有了后來的山西之芮,其最后在秦的飲馬于河戰略思想的發展下逐漸消亡。
關鍵詞:芮國 地望 梁帶村
先秦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很多。有些因為其歷史作用得以被歷史學家所記載下來,為后世所知,有的卻沒有被記錄在冊,最終淡出大眾視野。本文所要談論的芮國便是屬于后者的一個古國。芮國是商周時期的許多小諸侯國之一,經歷了從商末到西周再到春秋三個時期,直到被秦所滅。
芮國,《漢書》載:“臨晉,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故芮國。莽曰監晉”[1],說明其真實存在,但卻是一個不顯眼且容易被人遺忘的古國。隨著梁帶村芮國墓地的發掘,各種帶有文字信息銅器的出現,芮國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被人關注,研究芮國的文章也漸趨增多。其最大的爭議點是芮國地望問題。關于虞芮爭訟之芮國故址的看法大致有兩種:一是認為商末之芮不是周之芮,更不是春秋之芮,故址在今甘肅省華亭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2];另一種認為芮國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偶有遷徙,其故址在今大荔縣南部[3]。至于之后的韓城之芮和山西之芮,也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定答案。本文將在前人基礎上對芮國地望進行新的梳理分析,由于梁帶村出土器物年代判斷大致在兩周之際,因此筆者著重梳理西周以及春秋之芮國, 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商之芮
關于芮國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詩經?大雅?綿》曰:“虞芮質厥成,文王蹶蹶生”[4],也就是有名的虞芮之訟事件。《尚書》對此事也有記載:“虞人與芮人質其成于文王”。大意就是虞芮因為地界之田有矛盾,一起去請周文王判定事件。由此可見,兩國屬于相鄰之國,并且兩國離周文王封地西岐也不是很遠,不然也不可能兩人一起去找周文王。關于虞芮爭訟之芮國的故址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商末之芮不是周之芮,更不是春秋之芮,故址在今甘肅省華亭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2];另一種觀點認為其故址在今大荔縣南部[5]。
李競恒《商周時代的芮國》這篇文章中通過對《廣韻》中的文獻的考查與研究,認為文王時候和武王克商后的芮國不僅不會是同一個國家,而且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不會是相同的[6]。劉雪婷在其文章中認為:“芮國也并非是從商末以來一直處于大荔朝邑鎮,其也有過遷移的痕跡。商末的芮國在武王克商后便未再有史籍記載,而同時另一姬姓的芮國出現。經過了克商這次的巨變后,當時原有諸侯國所處的政治地位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姬姓的芮國則可能是在此次變革中周王室有意扶植起來的[7]”。而且這一扶植起來的芮國很有可能是周王室對殷商時期的芮國扶植后又改封于現在的大荔縣朝邑鎮。
張天恩博士通過對梁帶村出土的銅器鉞和提梁卣進行文化因素和地域分析,認為芮國的故地確實在陜甘交界的芮水上游。河東的虞、芮可能是周初徙封之地[3]。趙慶淼通過對芮姞簋以及文獻的梳理也認為商末之芮與周之芮不是一脈相承的[8]。通過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可知大荔離商王都邑更近,如果商末之芮位于大荔南部,那為什么虞、芮兩國國君不去找商王而要找比較遠的文王呢?雖然當時商王朝有所衰落,但畢竟還是一國之主,威望與道義所在。再者說,關于商末虞國的故址,學界大多數都認為是在寶雞隴縣西南,如果芮國位于大荔南部,兩國都不相鄰又怎么會有地界之田的爭執?因此,綜合以上幾點,商末之芮位于華亭縣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顯得更加順理成章。
二、周之芮
《尚書?旅巢命》孔《序》:武王克商后,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鄭玄注周同姓,畿內之國,為卿大夫[9]。說明芮國乃是姬姓且為周之屬國。
《尚書?顧命》:“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10]。說明成王時也有芮伯,且職位不低。
《詩序?桑柔》曰:芮伯刺厲王也。《桑柔》:出自《詩經?大雅?蕩之什》中的一篇,相傳為周大夫芮伯責因周厲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禍人民的罪行,陳述救國之道所作。芮伯為周之臣且能直言相勸而相安無事。
上述文獻說明一個問題:周成王在病危之際召見了芮伯等人,表明芮國在周代有一定的地位,或許還受到周王重用。在厲王時期,芮良夫直言刺厲王親近奸佞小人,表示在朝有一定地位,不然也不敢直言相諫。這些都說明芮國在周代很被看重,其被周王分封的封地離周國都也不會太遠。那么到底分封在何地呢?
史黨社、田靜等認為商末和西周早期之芮不出甘肅華亭縣和大荔兩處[9],但具體哪一處是商之芮,哪一處是周之芮以及二者到底是不是同一個芮國,并沒有作出明確說明。張天恩博士在其論文《芮國史事與考古發現的局部整合》中認為商之芮在甘肅華亭縣一帶,大荔應該是徙封。他通過對梁帶村出土器物的分析以及對墓主年代的推測分析認為在西周后期,芮國遷徙到韓城一帶,至此到滅國都沒有再遷徙[5]。
《史記?秦本紀?正義》引《括地志》曰:“南芮鄉,故城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國”。《漢書?地理志》曰:“臨晉,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故芮國,莽曰臨晉”。《史記》第五卷這樣寫道:“梁伯、芮伯來朝”《索隱》注曰:“梁,嬴姓、芮,姫姓,梁國馮翊夏陽,芮國馮翊臨晉”。這三段文獻中的同州、臨晉等都是今大荔縣。這幾則文獻告訴我們南芮鄉就在大荔,既然說是北芮城,那必然不在大荔南方,這就為韓城之芮的出現提供了證據,也有力的反駁了王、謝認為北芮城是大荔之芮的說法。
上述已經論證過商之芮在甘肅華亭縣一帶,那么大荔之芮,筆者認為應該是周武王克商以后分封的芮國。再說,芮伯受到重用,分封到大荔,距離當時周都鎬京也不是很遠,剛好可以拱衛鎬京。同時《正義》引《括地志》云:“南芮鄉故城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國。鄭注云:“周同姓之國,在畿內為王卿士者。”
這里涉及到芮國兩個地點。一個是南芮鄉,故址在大荔朝邑縣南三十里,另一個是北芮城,故址不祥。王暉、謝偉峰等在論文《韓城芮國考—從梁帶村發現談起》中認為:“北芮城綜合古文獻記載看,既不是虞芮爭訟之芮,也不是考古發現的韓城之芮,而是大荔之芮”[5]。這種說法有些不甚合理,他們還認為北芮城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地處南芮城的芮國“乘京”的緣故。他們引用的文獻是《水經注》卷四《河水注》引古本《竹書紀年》曰:“晉武公元年,尚一軍。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單憑猜測認為京就是王城,難免有些武斷與孤證的意味。而且,如果北芮城就是大荔之芮,那也就是說北芮城和南芮鄉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地方又怎么會區分為一個故城一個北芮城呢?由故城可以推測,芮國必然有遷徙,而且方向很有可能是北方。梁帶村遺址的發現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2005年下半年,陜西韓城梁帶村發現了大型的周代墓地,這是30年來陜西境內發現的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周代墓地。在墓地鉆探區域內發現兩周之際的墓葬103座,車馬坑17座,并且墓葬和車馬坑保存狀況極好。在三座大墓中發現了數量眾多且擺放位置清楚的隨葬品,出土了數以千計的文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2006年舉行的陜西韓城梁帶村周墓發掘座談會上,劉士莪、尹盛平以及張天恩等都從M26、M19出土器物肯定這是西周時期的芮國墓地。因此很有可能就是芮國隨著平王東遷也遷徙到了韓城一帶。
史黨社、田靜等在論文《梁帶村的考古新發現與古芮國—一個基于文獻的考察》中推測今韓城就是北芮城。他們主要是根據傳世文獻中能與梁帶村墓地有所聯系的只有北芮城這一條,再者運用大量篇幅論證反駁了王、謝的觀點,最后根據推測如果韓城為北芮城之后的有利條件更能使歷史通順。關于他們的觀點我比較贊同,但對于他們的論證我感覺說服力不高,猜測大于實證。那么關于北芮城所在是否是韓城,還需要一定的材料才能更好的確定。
三、春秋之芮
文獻中關于西周后期芮國的記載幾乎微乎其微,芮國再出現在歷史視野中乃是春秋時期,但記載也不是很多,我們要想了解這時期的芮國就必須依靠考古發掘資料。
《左傳》桓公三年(前709年):“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這里涉及到兩個人物,一個是芮姜,一個是芮伯萬。2005年,梁帶村墓葬出土的器物把人們的目光集中于芮姜身上。張天恩博士根據出土器物等已經肯定M27為一代芮公—芮桓公,其右下側的M26為仲姜墓,也就是傳世文獻中所記載的芮姜。根據器物分析可知這些墓葬應為西周末期到春秋時期。張天恩博士在文章《芮國史事與考古發現的局部整合》中認為:“芮國自西周中晚期之際居于韓城境內,直到滅國再無遷徙”[3]。史黨社、田靜等也持這種看法。王暉、謝偉峰等認為韓城為芮伯萬被周王驅趕而戎人迎接到韓城一帶才出現的芮國新居地。我覺得這種說法不甚合理,關于具體敘述將在下文說明。
《秦本紀》德公元年(前677年):“梁伯、芮伯來朝。”
《秦本紀》成公元年(前663年):“梁伯、芮伯來朝。”
《秦本紀》穆公二十年(前640年):“秦滅梁、芮。”
由這幾段文獻可知,春秋時期,梁芮兩國必然離得比較近,不然兩國國君不會一起朝覲,滅國時候也不會一塊被滅國。史書記載梁在韓城西南三十里,距離韓城比較近,梁帶村墓地出土時候,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梁國墓地,最后在出土了大量可以證明人物的器物之后,才敲定這是芮國墓地。梁在距離韓城西南三十里,韓城又發現了芮國墓地,這就為韓城為芮國故址又添上了一層保證。出土資料再加上加上文獻記載,我們不難推斷韓城極有可能就是芮國在西周后期遷徙的故址。《秦本紀》載自德公后多見到梁、芮等國來朝的記載,可以了解到當時梁、芮兩國應該是相鄰。史書也有記載梁在韓城西南30里處,而韓城東北發現了芮國的墓地,這些都與史書記載相吻合。這就證明了芮國自西周中晚期時候應該是居住于韓城境內,直到滅國沒有再遷徙,200余年的歲月就在這里度過。王天恩博士也通過出土器物對此進行分析,他認為:“墓地東側的黃河岸上梁帶村及化石寨周圍的遺址內,采集的陶器也以兩周之際的居多,少量早者可到西周中期偏晚,竟與墓地的發現相對應。看來,芮國徙居于此地的時間很可能確是西周中期的后段,而此前有可能在大荔或山西芮。”
關于芮伯萬,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左傳》桓公四年(前708年):“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左傳》桓公十年(前702年):“秋,秦人納芮伯萬于芮。”春秋時期的幾條為數不多的記載都與芮伯有關。而談到芮伯,就不得不提起目前大家爭論的山西之芮。那么山西之芮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史黨社、田靜等人認為春秋前期,芮伯奔晉南之魏,遂在此地有了山西之芮。《春秋經傳集解?傳桓公九年》(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既然一起討伐曲沃,說明這幾國相鄰或者相距不遠。梁國在今韓城東南,荀、賈在河東晉南,那么芮國既接近于荀、賈,又要接近于曲沃,那么芮國當時居地在韓城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上文提到的王、謝看法,筆者持不贊同意見。魏國在山西,韓城在陜西,歷史記載,出居于魏,那又怎么會跑到陜西呢?再者《竹書紀年》曰:“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郟。”《左傳》桓公十年(前702年):“秋,秦人納芮伯萬于芮。”由此可見芮伯可能就是被秦藏于某地,等待時機遣返之回芮國,更好的實施自己“飲馬于河”的策略,通過芮伯萬更好的掌控芮國,這一點在田延鋒的《芮國地望與秦的“飲馬于河”》中也有提及,他認為:“芮國墓地的發現是偶然的,其出土文物的精美是驚人的,芮國、梁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和秦國飲馬于河戰略思想的關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春秋時期芮國、梁國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但圍繞著芮國、梁國及其舊地所發生的爭奪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11]。而芮伯萬這段時間很有可能就是在山西芮城,由此形成山西之芮。
結語
根據本人敘述以及對前人的研究分析,關于芮國的地望問題,錯綜復雜但又有理可據。要想解決其地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關注芮國在歷史上的遷徙問題。其關于三個朝代統治下的芮國演變,筆者是這樣推測的。商末之芮與周還有春秋之芮不是一脈相承的。商末之芮應該是虞芮爭訟之芮,故址應該是甘肅省華亭縣一帶;周之芮應該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分封的,為大荔之芮;之后由于戰亂和戎狄侵略,不得已遷徙至韓城梁帶村一帶,為韓城之芮;又因為芮伯萬出居于魏而有了山西之芮;最后芮伯萬回歸韓城之芮,至此無遷徙,直到前641年被秦穆公所滅。至于北芮城是不是韓城,目前只能說是推測,筆者認為還需要更有力的材料去證明。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 ·地理志[M].中華書局,2016年.
[2]賀旭志.虞芮國故址小議[J]. 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89(2).
[3]張天恩.芮國史事與考古發現的局部整合[J].文物,2006(6).
[4]張凌翔解譯.詩經全鑒[M]. 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年.
[5]王暉,謝偉峰.韓城芮城考——從梁帶村發現談起[J].文博,2007(3).
[6]李競恒.商周時代的芮國[J].文史知識,2012(3).
[7]劉雪婷.商周時期芮國地望的變遷[J].西部學刊,2017(01):32-34.
[8]史黨社,田靜.梁帶村的考古新發現與古芮國-一個基于文獻的考察[J].文博,2007.
[9]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 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第1冊[M].中華書局,1989年.
[11] 田延鋒.芮國地望與秦的“飲馬于河”[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