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貴州航天技術研究院(簡稱"十院")近年來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形成了基于能力評價的創新管理體系,構建了"點、層、體"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現實實踐取得了較好實效,有力推動了十院科技創新工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能力評價 創新體系 建設實踐
1 引言
十九大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十院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必須緊跟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2基于管理評價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建設與實踐
2.1創新管理控“點”
為準確掌握創新工作現狀,“點穴式”保障和指導十院及所屬單位創新工作,建立了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從創新管理、創新投入、創新能力、創新績效等4個方面分解建立了17個二級指標和45個三級指標,科學評價相關單位創新工作,找準薄弱環節,針對性制定落實整改措施[1] [2]。
自實施創新能力評價辦法以來,十院科技創新能力總體大幅提高。通過對比2016年和2017年得分情況(見圖1),在參與評價的14家單位當中,13家單位評價總分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漲幅超過30%的單位2家,漲幅在20%至30%之間的5家,漲幅在10%至20%的單位3家。各單位主要在以下各方面有較大提高。
一是創新管理水平普遍提高,企業在科技創新規劃、制度制定、組織機構建設和創新文化建設方面得到了普遍提升。二是能力建設明顯改善,企業在創新平臺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協同創新的到了各單位的高度重視。三是創新績效效果明顯。在創新績效方面,參評的14加單位中,13家單位提升效果明顯。其中績效提升超過50%的單位4家,在30%至50%之間的單位3家,在10%至30%之間的單位4家,各單位在新產品開發、新項目立項、成果形成和轉化方面效果明顯。
2.2 項目布局分“層”
十院統籌布局開展自主創新項目,形成“五類別、四層面”的技術創新框架,著重解決跟隨性研發、創新點分散、項目成果轉化率低效等問題。創新項目分為系統級與前沿技術項目、跨單位聯合自主創新項目、現代服務業創新項目、國家重大創新項目配比支持項目和其他項目五類。分別從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分系統級創新項目、系統級創新項目四個層次開展研究。
2.3成果推廣轉化建“體”
為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十院建立了“一縱兩橫”的立體交叉成果推廣轉化模式。
“一縱”是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方式布局科技創新工作,在科技項目實施階段,十院內部形成總體部牽頭、專業場廠所支撐的縱向體系,以系統級項目牽引項目成果轉化。
“一橫”是指十院內部單位之間進行技術交流和推廣。支持已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在十院內部其他所屬單位進行成果轉化及應用。
“兩橫”是指形成與外部單位、科研院所間的技術的輸入與輸出,形成責權利明晰、風險共擔、效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
通過成果推廣上的“立體交叉”,加大了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提高了推廣速度,推進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實現了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據統計,十院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73%,專利成果轉化收入達144516萬元。
3 實施效果
近幾年,十形成了基于能力評價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前沿技術研究領域拓寬。在基礎理論及前沿技術領域,十院所屬單位在相關制度的激勵下,紛紛在電磁發射、高能激光、石墨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超材料、微系統、綜合射頻、太赫茲等技術領域開展研究,科技創新領域不斷拓展。
二是取得豐碩科技成果。 2017年,十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141項,建立模型149個,編寫軟件31套,形成研究報告931份,研制樣件樣機184個、完成試驗174次,申請發明專利308件,發明專利獲授權92件。各項數據均創歷史新高,為十院專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有效支撐項目立項。在高新工程預研、背景預研、國防基礎科研等領域獲重大項目立項,取得歷史性突破,年度獲批各領域項目達43項。
四是科技成果創效成績突出。據統計,十院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約73%,專利成果轉化收入達144516萬元。
參考文獻:
[1] 王禹欽,趙丑民,康力平,等.管輸企業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建設[J].石油科技論壇,2014,33(1):21—30.
[2] 張志宏 張翠芬. 《我國航空工業創新激勵體系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聶文淑,1986年1月,女,貴州省開陽縣,廈門大學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專業碩士,現就職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貴州航天技術研究院,從事科技創新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