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地理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讓地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地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探究性學習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并就此情況提出了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建議,以供相關地理教師參考。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初中地理;地理教學
引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科教學都應用了探究性教學方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地理學科作為初中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還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及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發揮探究性學習的優勢,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探究性學習簡介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地位,立足于自身的學習興趣,主動的進行學習和探究,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起到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探究性學習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首先會自己從課本、其他學習資料上尋找答案,或者是在學科教師的幫助下積極的探索解決辦法,如此一來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 我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問題
2.1 教學模式落后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依舊采用比較落后的教學模式,以學生通過中考為目標,教師并沒有仔細的解讀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實際的教學課堂中依舊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嚴重的忽略。此外,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體性缺乏關注,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沒有清晰的了解。
2.2 忽視教學標準
從目前看來,我國的初中地理教師大多忽略教學標準,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記憶,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圍繞考試的,對于考試比較頻繁的知識點,教師會重點講解,對于不是經常作為考點的地理知識,教師往往會忽略其講解;其次,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的。雖然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使得很多教師都開始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整體教學環境的局限,導致教學質量難以達到期待的效果。
3 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設計教學課題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師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重視教材的利用,仔細的解讀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元素,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探究空間,實施有效的探究性學習。一般來講,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教學課題,對于廣大初中生來說,地理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原理和自然規律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教師可以將此類課題設計成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課題,吸引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主動的探究知識解決問題。如,教師在設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多民族的大家庭》這一課時,可以分成兩個探究課題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漢族生活習慣”,并將學生分為兩組,留給學生充沛的時間進行探究,讓每組學生通過查閱圖書資料、互聯網搜集等方式來收集相關的資料以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后通過雙方各自陳述的方式得出少數民族與漢族生括習俗的差異性。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地理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使得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時間探究經驗。當然,教師在進行課題選擇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最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避免探究的課題過“大”過“空”,難以發揮探究性學習的作用。
3.2 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
初中地理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適當的創設一些問題情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探究討論,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方式,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發現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北極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如果你站在北極點上,你如何判斷東西方向?”,“如果向后跨出一步,那么又是什么方向?”這些問題情景一經提出,會將學生帶入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積極探究問題答案,在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之后,教師運用地球儀制造出真實的方向辨別情境,如此一來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3 組建探究學習小組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探究小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小組探究學習可以通過大家之間的合作,集思廣益完成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如此一來不僅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培養了其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在學習《中國的氣候分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互討論,讓學生主動掌握相關內容,從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增強。
3.4 組織多種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多種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拓寬自己的視野,讓他們更好的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成立一個地理興趣課外活動小組,去參觀本地的氣象站,小組成員預測天氣;課外活動小組也可以對當地的水污染情況進行調查,找出水污染的原因,集體討論治理水污染的措施,從而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通過此類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將課堂內學習的知識通過實踐的方式應用出來,使他們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能夠主動的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其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夠有效的得到提升。
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改進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采用新型的探究性學習方法,改變應試教育的觀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實踐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終身教育的發展。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還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的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楊慧艷.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24):73-74.
[2]徐振洲.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策略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