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
摘要: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已成為國家撬動經濟復蘇的重要經濟杠桿之一,為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引導和扶持節能環保產業有序發展,大慶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本文分析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深入剖析了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節能;環保;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節能減排、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復、資源綜合利用提供產品、設備和服務支持的產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既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的需要,也是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改善生態質量的需要。
一、節能環保產業概念及國內發展現狀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其六大領域包括:節能技術和裝備、高效節能產品、節能服務產業、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與環保服務。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進程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綠色化”,位列“新五化”之一,并且將其定性為“政治任務”,已經從頂層設計開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與此同時,《新環保法》、《水十條》等相關法律法規落地實施,PPP模式熱潮開啟,節能環保產業已經進入發展快車道。各類資本加速進入環保行業的趨勢已非常明顯,國內多家上市企業已在積極布局環保產業并搶灘市場。
二、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伴隨著油田建設和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以60年代的含油污水處理回用為標志,至今有40年的歷史。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逐步受到社會重視,特別是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全市共有節能環保企業25戶,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年產業產值約30億元,營業收入30.8億元,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節能環保產業產值主要以大慶油田開采伴生氣綜合利用及油水處理為主,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和經開區。
三、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存在的問題
1、節能環保產業企業總體規模小、盈利能力差。
全市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的千萬元企業僅占30%,年利潤達到千萬元企業僅有5家,沒有利潤超億元的企業,一些企業的產值超千萬,利潤卻為負數。而山東省濰坊市40余家節能環保企業銷售收入已超過50億元,縣級市江蘇宜興市1995年節能環保產業工業總產值已和我市目前相當。由此可見,我市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的企業數量雖然不少,但生產規模偏小,盈利能力不足,呈現多而不強的局面。
2、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相對不平衡。
目前,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存在利用資源企業多、節能環保品牌產品企業少,常規技術產品企業多、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企業少,生產企業多、服務企業少,市區多、各縣少現象。多數企業以依托區域特點為油化產業提供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產品結構單一,缺乏面向全國和國際市場具有影響力的節能環保企業,且多數企業聚集于市區,四縣的節能環保企業不足10%,各縣的區位、產業、人員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3、節能環保產業研發能力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
目前,世界普遍將節能環保產業視為高新技術產業,而大慶市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該領域企業數量少,不足40%,其中,具有專利技術的生產企業甚至不足30%,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研發投入較少,缺乏適用性強、普及面廣、附加值高的節能環保技術設備和產品,直接導致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制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四、大慶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建議
1、加強協調、超前謀劃,引領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利用國家和省編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協調行業部門和重點企業研究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落實重點任務、謀劃支撐項目,編制符合市情發展要求的產業規劃,并納入國家和省的發展規劃,得到上級支持,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打好基礎。
2、加強政策支持、多元投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在用好國家、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政策的同時,各級、各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相應鼓勵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從體制、機制、投入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拓寬投融資渠道,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參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進而帶動企業投入積極性,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優先扶持實施一批重大節能環保產業示范項目,研發和生產在市場具有一定優勢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引領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3、加快技術創新,增強節能環保產業科技含量。積極推進節能環保工藝技術試驗基地建設,優先安排節能環保產業重大技術攻關扶持資金,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節能環保企業開展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開發關鍵技術。在繼續搞好自主創新的同時,支持和鼓勵跨行業、跨系統、跨地區的各類科技合作,加強聯姻嫁接和技術推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4、培植壯大龍頭骨干企業,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以節能環保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基地化為目標,依托區域優勢和特點,選擇發展潛力大的企業,集中進行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面向國內和國際市場,拓寬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生產領域,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集團,使之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名優產品生產中心,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優勢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集群。
5、加強組織領導,營造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對節能環保產業的領導和協調,進一步營造務實、高效、誠信、法制的服務環境,同時,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培育和發展規范有序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建立和完善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和咨詢、評估等中介服務市場。
結束語
綜上所述,節能環保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潛力產業,在當前形勢下,蘊藏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大慶市搶抓機遇,多措并舉,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榮燕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及政策淺析[J].上海節能,2018(02):65-68.
[2]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讓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J].中國環保產業,2017(03):5-10.
[3]“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J].有色冶金節能,2017,33(01):1-7+13.
[4]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回顧與展望[J].寧波節能,2016(0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