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璇
【摘 要】 雙語雙文化教學法是西方世界較為流行的聾人特殊教育手段之一,但在我國還處在發展的早期,對雙語雙文化教育方法的認識還存在著問題,在實踐中也有較多的障礙,本文從雙語雙文化教育法的概念入手,對其內涵進行了深入介紹,并簡單總結了在我國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夠讓這種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我國得到推廣,革除目前聾人教育中的一些弊端。
【關鍵詞】 雙語雙文化 涵義 問題 建議
1.引言
聾人教育作為特殊教育中最具有挑戰性的領域,一直爭議不斷,關于教育方法人們進行了各種嘗試,但最后發現都存在著這樣活那樣的問題,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早在上個世紀60年,美國語言學者威廉·斯多克便認為美式手語應當作為一種本土語言,引起了爭議,到上世紀80年代,瑞典政府首次以政府身份承認瑞典手語是瑞典的本土語言之一,在世界范圍內開了先例。
上世紀80年代,一種關于聾人教育的新思想和方法被提了出來,即雙語雙文化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將聾人文化定位于一種獨立的社會文化,區別于主流文化。這種新的視角為聾人教育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法。
2.雙語雙文化教育的概念
所謂的雙語雙文化,雙語指的是手語、社會通用語言——在我國應當是漢語。雙文化是指第一是聾人文化,包括以聾人手語講述的故事、交流、社群關系以及其他相關的聾人文學。第二是所在地區國家的主流文化。
2.1 手語的概念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聾人手語與交流的手勢輔助之間的關系。交流中的手勢輔助是人們在交流時,以漢語的語法和句法,使用手勢來進行表達。手勢輔助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雖然具有一些特點的手勢,但是并不能形成一整套、用以表達完整意義的動作。而手語則是聾人發展出來的能夠表達完整的意義、能夠進行交流的特殊語言系統。手語具有語言的特征,例如,在手語中每個手勢都是有一定的意義,手語具有系統的特征,并且具有獨特的結構,能夠進行傳承與發展。
關于手語是否屬于一種語言,具有一定的爭議性,有些學者認為手語只是一種符號,并非語言,主要是因為手語并不具備語言所具有的語音性,但從語言的性質上來說,手語仍舊能夠算作一種語言。
雙語雙文化教育是以手語作為一種語言這個條件為前提的。只有認同了這個前提,才能對聾人教育有新的認識。即在聾人中,無論是哪個國家和地區,手語都是其第一語言,當地母語應當是第二語言。
2.2 聾人文化的概念
在本文中的聾人,指的是天生聽力受損的人。聾人文化是指聾人所創作的精神財富以及物質財富的總和。
聾人以手語為第一語言,進行交流,與正常人不同。在社會主流文化中,人們認為文化的差異主要是由于人的差異造成的,而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的語言。聾人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主要表現在聾人的語言特殊性。
對于聾人文化,人們雖然熟知,但熟視無睹,大部分人所認同的聾人文化是聾人具有特殊的交流途徑以及行為方式。這種對文化的認識顯然是存在著部分偏見,在雙語雙文化教學中,應當認同聾人文化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即聾人所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聾人文化并非是次等文化,而是作為社會多元化文化的一種,與社會主流文化具有意義上的平等地位。
2.3 雙語雙文化教育的概念
雙語雙文化教育,即對聾人實施手語、社會主流語言,聾人文化、社會主流文化的雙重教育。相比其他具有生理缺陷的人,聾人融入主流社會要更加困難,這一方面是因為聾人具有與常人所不同的交流方式,造成聾人與正常人之間的溝通困難。另外一方面,主流社會對聾人存在著部分的偏見,看待聾人文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實施雙語雙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聾人融入主流社會,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如果僅僅施行單一語言和文化的教育,就會變得比較困難。文化的表征之一就是語言,僅施行手語教育,則聾人無法融入主流社會,與主流社會的溝通不順暢,難以成為主流文化中的一員。若是將主流文化作為聾人文化的教育之一,則難免會讓聾人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即便融入主流社會也會出現問題。
雙語雙文化教育需要充分認識到聾人教育的特殊性,即聾人與其他具有生理缺陷的人不同,聾人的問題主要出現在溝通上,對溝通不順產生的種種惡果,需要有著清醒的認識。
3.聾人雙語雙文化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雙語雙文化教育在我國還剛剛起步,仍處在探索的階段,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阻礙著我國聾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3.1 社會未能對聾人文化產生認同
發展雙語雙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主流社會承認聾人手語是一種語言,對廣義上的聾人文化認可。但是截至到目前為止,社會還未對此形成共識。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對手語的認識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之爭。目前聾人學校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文法手語,而文法手語存在著學生看不懂的問題,接受率只有約39. 87%。許多聾人也不怎么看新聞,因為新聞中主要采用的是文法手語,按照漢語的順序和語義進行直接翻譯,導致許多聾人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對于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之爭,目前尚未出現定論,但毫無疑問地是,這造成了許多聾人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帶來的一大問題就是,聾人文化無法走入大眾視野,得到眾人的認可。
3.2 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
雖然聾人教育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展開,但尚處于起步階段,總體來說仍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聾人教師較少、教育力量不足夠等諸多問題。
國家對于聾人教師資質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教師已經實現了教師資格證認證體系,但是對于聾人教師,目前尚無相關規定,這也導致了許多特殊教育教師雖然具備了相應的教師資格,但是并未具備相應的特殊教育資質,在教學中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另外一個方面,許多聾人教育的老師是由正常人擔任的,聾人擔任教師的情況比較少。這里既有社會的問題,例如對聾人的擔憂、歧視聾人等,也有聾人自身的問題。
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的是聾人教育發展緩慢,相對于正常教育的發展速度來說,聾人教育進步較為遲滯,對聾人教育的研究投入不足。
3.3 缺乏科學規范的教育體系
聾人教育與常規教育所不同的是,聾人教育中需要使用手語作為第一語言,但目前國內的聾人學校大部分是以口語教學為主,手語教學為輔。這是不符合雙語雙文化教育思想的方式,不能充分發揮手語作為聾人與正常人交流溝通的中介作用。也導致了聾人在學習文化知識、社會主流文化時非常困難。
另外,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也沒有充分考慮到聾人的特點,進行科學規范的教育體系建設。
4.關于雙語雙文化教育的一些建議
首先需要國家層面對聾人教育進行規范,帶動聾人教育的發展。首先應當承認手語的語言地位,確定聾人以手語作為母語的特點,規范手語的使用,在教學中統一使用自然手語教學。因為對于聾人來說,自然手語是可理解的,可學習的。而文法手語聾人難以理解。在自然手語中,量詞比較少,比如三只松鼠,在手語中就需要首先表達出三這個數詞,之后再表達松鼠,即三松鼠。如果依照文法手語進行直接翻譯,很可能聾人無法看懂。另外,需要國家充分考慮到聾人教育的特殊性,針對聾人符合其實際需要的聾人教育課程。將手語作為第一語言,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授課。
其次,需要聾人老師因材施教。因為每位聾人是不同的,其心理承受能力、聽力受損程度、補償程度都有著不同,在進行教育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些不同,實施不同的教育模式。聾人除了聽力受損之外與常人無異,對聾人實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聾人融入社會之中,因此需要以此為終極目的,針對不同的聾人,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最后,應當推動聾人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首先統一使用的語言,自然手語作為聾人交流的重要手段,需要規范使用,由國家統一制定聾人手語的使用規范,并且在聾人教育中推廣開來,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國家在聾人教育學校推廣使用文法手語,但是文法手語并非是聾人溝通的語言,類似于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區別,聾人首先要掌握的理應是自然手語,之后才是文法手語。通過對語言的規范,使聾人文化能夠真正發展,并得到主流社會的承認。
【參考文獻】
[1] 陸晴. 聾人雙語雙文化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學.2008(03):116-119.
[2] 吳鈴. 試論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的幾個問題[J].中國特殊教育.2005(9):45-49.
[3] 陳婉芬.特殊需要教育視域下聾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4] 李強,鮑國東.聾人自卑心理尋源與對策[J].中國殘疾人,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