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要】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味應建立在教師對文本的深入挖掘之上。對文本有了正確深刻的解讀,再通過朗讀,對文本語言賞析品味、反復咀嚼,從而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創造出真正有“語文味”的課堂。
【關鍵詞】 解讀文本;誦讀教學;品味語言
王崧舟老師在《好課三味》一文中說:“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味越濃,課就越好……具體來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可見,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吃透文本,精心設計語文教學,讓學生在誦讀吟詠和咀嚼品味中感受到語文無窮的魅力。
一、深入解讀文本,挖掘語文味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可見文本是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吃透文本,準確解讀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讓課堂具有語文味的首要條件。
要想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語文教師就要吃透文本,具備“把教材讀薄,把文本讀厚”的能力。教師挖掘文本有多深,學生就能走多遠。為此,教師必須通過認真鉆研,深入文本深處,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進而明確“教什么”、“怎么教”,樹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等。
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還應從學生的角度去感悟文本,處理好生成與預設的關系,從容應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二、重視誦讀教學,營造語文味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無不道出朗讀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做好預習,放聲朗讀文本,正音正字,把握課文大意。其次在課堂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誦讀方法是,“先由教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自己練習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范背,或播放錄音等方式,給予學生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咀嚼品味語言,享受語文味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定遠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必須在品析語言文字上下工夫。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反復咀嚼、深入品味,從而感悟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能自如地駕馭語言文字,有效地與文本對話,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該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的語言美呢?一要品味有表現力的字詞。分析詞語時盡量采用比較法,對文本中的重點字、詞,采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比一比等方法,引導學生咀嚼文中用詞的精準、品味出詞語的神韻,從而感受作品的語言之美。二要品味文本的關鍵句。可以從修辭方法、描寫方法、表達方式等角度來分折品味句子的妙處。在字、詞、句的咀嚼中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或喜或悲,或嗔或怒,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立足文本,通過對文本的品讀、揣摩,感悟文本的意蘊,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情感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中,走入文本的深處,從而創造出真正有“語文味”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趙靜. 探究文本解讀提高語用能力[J]. 小學教學研究,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