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琴
【摘 要】 材料積累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本文主要從用心觀察生活,積極體驗生活,廣泛閱讀精品和勤于動手練習四方面培養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習慣,以期望達到厚積薄發,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 中學作文;材料積累;觀察體驗;閱讀動筆
在語文教學和備考中,作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像有人形象地說,作文在考試中占有半壁江山,而我作為一名農村的初中語文教師,就曾經對作文教學感到困惑過。雖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練習寫作文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作家,而是為了一輩子生活的的需要”,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卻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以往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作文感到很苦惱,如果不是老師逼迫,他們就會草草交差。我通過觀察后發現,許多學生無從下筆,主要是缺乏材料積累造成的。的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何談下筆,但如果平時就能注意積累寫作素材,寫作時便可以信手拈來,不會再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了。鑒于這種情況,我就將作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了對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能力的培養上。
一、心領神會,觀察積累
朱熹曾說:“問得那渠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文的源頭就是生活,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因為“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有著無窮無盡的現實,如果在生活中處處觀察、事事留心,就能夠在作文時有話可寫,這就要求我們指導學生要善于觀察。如果觀察的對象是人,就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的特點,觀察到他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既要觀察到局部,更要觀察到整體;既要觀察到此時此地的言行,更要觀察到其在一定場景中的發展變化,要通過外表看到實質,要通過外貌看到心里。如果是對事物的觀察,就要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樣才能取得對該事物的全面認識。當然,為了強化觀察訓練,教師還要交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觀察方法,例如: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或從上到下,或由近及遠,或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或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進行創造性的觀察;還可以對不同的人、事、物采取比較性的觀察。我相信,只要用上這些方法,再加上細心體會,寫作素材就會源源不斷。
二、積極參與,體驗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話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但是,如果學生缺乏體驗,對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習以為常,熟視無睹,寫作起來就一定會很假或者很難。這里所說的體驗積累,就是引導學生用身心去感悟生活,在實踐中積累素材。只有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才能掌握最真實的資料,寫作時才能表達出真情實感。
因此,豐富的生活,真情的體驗是積累寫作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生活,積累素材呢?這需要教師對學生作出正確的引導。例如,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觀察老師同學的動作、神態,傾聽他們的語言、心聲,感受大家的情感變化;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活動之中,感悟生活,積累素材。而在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教師則可以指導學生尋找寫作的“活水”:可以在慰問老人的過程中,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可以在義務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光榮;可以在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中,感受到父母的艱辛;也可以在游覽山水中,感悟大自然的魅力……這些活動的開展,充分拓展了學生的生活空間,既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情感體驗,又豐富了寫作的素材。
三、廣泛瀏覽,閱讀積累
學生如能親自參與各種活動,在親身體驗與感悟中積累作文素材,當然是最可靠,最有效的辦法,但事事都要身體力行,這對于生活體驗相對簡單的農村學生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借助閱讀就應該成為學生積累作文素材最主要的途徑。
那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作文材料,提高寫作水平呢?我認為可以通過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來達到目標。課內閱讀的主要來源是指語文課本。現在的語文新教材選進了許多名篇佳作,如經典散文就有朱自清的《背影》,季羨林的《永久的悔》,如果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就可以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從而聯想到身邊許多事例,也許就會寫出感人的好文章來;再看那些名垂千古的文言文,如司馬遷的《細柳營》,司馬光的《勸學》,認真品讀,可以培養學生積累文言詞匯的能力,學習文章布局謀篇的寫作技巧;還有那膾炙人口的現代詩文,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席慕容的《現代詩兩首》,認真朗讀,可以培養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和感悟的能力,為今后的寫作服務。這些文章題材豐富,內容生動,有的抒發人間真情,有的闡明故事道理,有的給人精神愉悅,只要我們引導去背誦,去品評,那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都能豐富我們的寫作素材,都能充實我們的知識儲備。其次是加強課外閱讀。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因為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眼界,能多角度、更深刻理解文學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也為寫作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當然,我們要引導學生選擇優秀的書籍,有針對性地閱讀,更要努力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善于讀書,樂于讀書,努力讓書籍成為學生永遠的朋友,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書讀得越多,背誦的經典名篇越多,知識儲備也就越豐富,寫起文章來就會信手拈來,游刃有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四、勤于動筆,習作積累
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尷尬,就算學生觀察事物很仔細,體驗生活很積極,閱讀作品很主動,但寫起文章來,還是會有“難于上青天”的痛苦,這樣看來,要讓所有的積累變成作品,那就少不了必要的中間環節,那就是平時的習作練習。
那么,怎樣讓所有的積累儲備起來,在寫作時“自然流出”呢?我采取的辦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寫日記。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寫作水平,就需培養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每天把身邊發生的事和自己經歷的事寫下來,養成每天練筆的良好習慣,學生通過寫日記,不但能把細心觀察到的人和事物記錄下來,豐富了材料積累,提高了寫作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對身邊人和事的關注和理解,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第二、寫讀后感。無論是一場電影,一部電視,還是一本書,如果只讓學生去閱讀,而不去品味和感受,就達不到最佳效果。而寫讀后感可以督促學生去讀懂作品,準確把握作品的基本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產生看法,受到啟迪,寫出獨特的感受。第三,做好摘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由于學生記憶力有限,加之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學生對已有的知識儲備做到過目不忘是很難的,因此,摘抄就顯得很重要。我讓學生隨時準備一個記錄本,在閱讀中發現有好詞佳句、美段名篇,及時記錄下來,用三言兩語做好點評。為了調動同學們的激情,我還利用課余時間,讓同學們一起交流自己摘抄的內容和摘抄的理由,以此來把素材貯存在自己的頭腦里,增加各類知識的儲備,長期堅持下去,就能促使學生更好地領悟語言文字的內涵,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有效地積累語言,需要運用時就能水到渠成。
厚積薄發,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積極參與,廣泛閱讀,隨時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將自己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發現、理解和感悟積累下來,就可以讓自己的材料積累變得更豐富,寫起文章來就會得心應手,寫作水平就會自然提高。
【參考文獻】
[1] 曾惠玲.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談談初中作文素材有效積累的途徑[J]. 教育教學論壇,2014(21).
[2] 楊有榮. 作文素材積累例談[J]. 中學教學參考,2015(15).
[3] 張敬. 淺談作文材料積累[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