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龍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印發《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2016-2020年)》。規劃中提到,武術推廣要遵循國內與國際并重原則。立足國內,面向世界,依托有影響力的國內、國際交流組織和平臺,搭建武術交流平臺,全面推進國內社會武術普及推廣,加強國際間互動交流。[1]而在武術推廣過程中,肯尼亞有著其特殊的影響環境,需要推廣人員全面把握、綜合考慮和因地制宜,以促進武術在肯尼亞健康、有效地發展。
雖然肯尼亞地處非洲,但由于功夫電影的盛行,把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明星帶到了肯尼亞每個角落,使這塊兒友好土地上的人們深深地愛上了中國武術,當你在某個小鎮閑逛的時候,你會因為是中國人而被人當作功夫高手,向你各種友好致意。賣菜的大媽也會興奮的對著你擺出格斗姿勢,更有甚者,膽大的年輕人會當面近距離擺出武術動作。非洲人對武術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有人甚至稱呼“武術是中國的鉆石”。[2]
隨著中肯兩國官方和民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在很多方面都展開了深度的合作,經濟全球化趨勢、多方面的合作也促使越來越多的肯尼亞人來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其中武術更是深受歡迎。“我們很喜歡古老而神秘的中國文化,但中國在非洲的其他文化產品對于非洲來說太深奧,往往不好理解,而中國功夫文化是個例外”。[3]
近年來,中國也不斷通過組織和舉辦各類會議及活動,與當地合作建立文化交流機構,積極主動地向肯尼亞宣傳和介紹中國的文化,其中孔子學院最具影響力。截至目前,肯尼亞共開辦了四所孔子學院和一所孔子課堂,擔負著在肯尼亞教授漢語和推廣中國文化的重任,更是通過“孔院搭臺,多方唱戲”的紐帶作用,緊密的將兩國政府、教育和企業聯系在一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孔院是由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開辦,有著自己的辦學特色,武術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武術課也沒有成為正式課程,有沒有武術教師成為了孔院武術課開設與否的關鍵。
從內羅畢大學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開始到現在,肯尼亞形成了四所孔子學院和一個孔子課堂的規模,它們以漢語課程為核心,并開設了能夠反映中國文化特色的課程,如國畫、服裝設計、剪紙、書法等;部分孔院也時斷時續地正在開設或曾經開設過武術興趣班或俱樂部,這是由于武術教師一般是在讀學生擔任的志愿者,在任時間短、不能維持教學的連續性;教師數量與質量也不能滿足學生學習武術的需求,并且部分武術教師甚至不是武術專業出身,這些因素難免會造成學生習武的興趣度降低,也給武術在肯的發展帶來一定阻礙。由于肯尼亞課程體系中沒有設置體育課,學生任務重,也沒有足夠可自由安排的時間,所以大學武術課的切入非常困難,如莫伊大學孔子學院的武術課,就是安排在莫伊大學課程與孔院漢語課程的時間之外。并且目前正在開設的武術課,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都是按照不同武術教師所擅長的各自為戰,任期結束后,換了不同的教師,這樣就造成了前后銜接不一致,前一種的武術功底尚未筑牢,又要打斷重新學習新的內容,這必定會讓學生陷入迷茫,不利于武術在孔院的開展。

表1 肯尼亞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武術課開展調查表
為了有針對性地了解肯尼亞學生對武術的興趣點和了解渠道,更好地在孔子學院開展武術課程,以問卷形式對莫伊大學學生進行了調查并分析。
由于肯尼亞國民收入普遍低,網絡的使用費用對大部分肯尼亞人是相對較高的,所以當地人大多通過電視、報紙等的傳統媒介了解外部信息,根據數據顯示,只有7.5%的人通過網絡了解武術。而只有2.5%的人通過書籍認識武術,則是因為武術相關的外文書籍在肯尼亞缺乏所致。同時,在武術教學中,武術教材和武術器材非常重要,劉同為教授曾說過武術器械是武術器械技術的表現體,進行技術傳播時需要武術器械才能使技術得以傳播。[4]可見,器械對于武術發展的重要性,一旦把武術器材和書本教材難題解決,將會給武術在肯尼亞的推廣提供很大助力。

圖1 肯尼亞學生了解武術渠道柱狀圖

圖2 學生學習武術的目的
武術源于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種類繁多,產生于古代人與野獸、與敵人不斷對抗和搏斗的過程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不僅僅具有豐富的實戰理論,更具有非凡的健身價值和審美價值,非常符合不同國家的時代訴求;肯尼亞人身體素質較好,有著非常好的節奏感,在速度和力量上有著天生的優勢,又受西方國家影響較多,對于健身具有很大的需求;本性好斗,再加上肯尼亞國內安全度較差,所以當地人對自我保護有著強烈的訴求,期望能學習武術的實戰技能,以保護自己。通過圖2可知,當地人希望在武術學習中獲得不同結果,32.5%的人期望通過武術進行健身和增強體質;52.5%的期望能夠進行防身自衛,這在圖3學生期望學習武術的種類中也有所體現;而有15%的人想通過學習武術以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也側面反映了中國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影響力,認為中國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通過問卷及訪問得知,學生對中國傳統武術也非常感興趣,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傳統武術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根據上述析進行歸納,肯尼亞人有著較強的意愿表達,對武術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期望。首先,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力量與美的結合歷來是主旋律,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曾有公孫大娘舞劍,技驚四座的典故。吳松、王崗曾說,武術中的技術動作是對武術“物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化表現。[5]另外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的,那就是武術曾在國家危難時刻,成為強國強種的國術,具有非常強的實戰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也大力發展武術,以提高國民身體素質。這都說明,武術具有非常好的強身健體的功效。說到中華文化,中國哲學、醫學、倫理、兵學、文學、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劇均在武術文化中有所體現[6],所以可以說武術是中華文化的全息縮影。那么,武術在肯尼亞的推廣中,根據其意愿,進行武術課程的設置,將傳統武術、武術格斗技術與實戰教學、武術文化教學需放在重點位置。

圖3 學生期望學習武術的種類
大使館是設立在國外,旨在促進兩國的政治關系,促進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關系的國家全權代表;內羅畢時間2016年9月20日,駐肯尼亞大使劉顯法攜夫人前往莫伊大學孔子學院進行慰問,并與孔院教師舉行座談,對孔院在語言文化推廣、特色項目探索、交流平臺搭建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及贊賞。并對武術推廣工作給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表示高度支持武術在肯尼亞的推廣工作。根據在肯尼亞武術推廣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來看,大使館應當與當地政府積極溝通,以中華文化尤其是武術文化為紐帶,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因為中國武術對當地民眾有著非常強的吸引力,經常性的開展武術文化的交流,充分發揮駐肯大使館于武術的“聯絡站”作用,從而形成以點帶面,將更多的中國文化呈現給肯尼亞人民,這樣既可以助力武術的推廣,又能促進中肯民眾間彼此加深了解。
隨著位于肯尼亞各個孔院的不斷發展,逐步建立起了系統的漢語教學以及對外文化宣傳體系,申請漢語課程的學生日益增多,中國文化宣傳的影響范圍也愈加擴大,這也是開展武術推廣的良好契機;在投入上面,國家為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每年都進行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投入,是各地孔院快速發展的物質保障,其效果是收獲了大量的教學及文化宣傳的受眾,而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文化的全息縮影,對中國及世界來說,武術是中國的名片,應當與孔院共享資源,攜手促進中國文化的推廣;具體做法是協調好國家武術管理中心與國家漢辦的關系,由“搭乘”轉變為合作!
武術因功夫電影聞名非洲,聲揚肯尼亞;在當地人眼中,武術的作用就是格斗,但其蘊含的養生、健體以及培養精氣神等的功效并不為肯尼亞人所知,而國人也只是偏重武術的技擊性的宣傳,這種片面化的武術推廣無疑將武術的發展局限在了一個狹小的通道。唯有挖掘武術全方位特性與功能,針對當地需求,推出與之相應的武術產品,采取積極主動策略,因地制宜,盡可能多的與當地各機構、部門展開合作,增加武術的曝光率,擴大武術在肯尼亞的影響范圍。
本研究所指的傳統媒體包括報紙和電視,這些媒體在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依舊是肯尼亞人接受新聞及外來文化的主流“窗口”。據調查統計,肯尼亞人了解武術的渠道電視占據61.13%的比例,而網絡只有14.43%,其主要原因是成本,肯尼亞的網絡是按流量計費,成本相當高,所以傳統媒體是當地人獲取新聞的首要選擇。文獻《非洲電視業發展概況與特點探微》中也顯示,肯尼亞擁有眾多電視廣播公司,并且只需要支付非常便宜的價格,就可以終身收看50多個節目的“巴班電視”,在2015年3月就已經覆蓋肯尼亞全國。[7]而且選擇報紙、電視機廣播的受眾一般是說英語和斯瓦希里語的人群,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8]而武術是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人們只有解決溫飽之后才能有條件考慮自我提升與發展,這些媒體恰好給武術推廣提供合適的渠道。
根據中央電視臺海外傳播中心,傳播學博士李宇調查結果顯示,“肯尼亞人口年齡中位數是19.3歲”,并提出“相對偏年輕的人口結構有利于媒體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9]的結論。隨著肯尼亞經濟不斷發展,網絡及新應用也必將隨之日益普及,其聯結全球資訊的速度和范圍的特性,也必定成各國文化推廣的必爭之地;武術同樣也屬于外來文化產品,在中肯關系不斷升溫、各方面合作也越來越緊密的今天,一定要樹立目標意識,著眼未來,立足當下,進行有計劃的推廣武術,借助中肯友好關系的良好局勢,先入為主,將武術及其文化徹底扎根在肯尼亞。
(1)武術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在肯尼亞認可度較高,具有較好的推廣基礎。
(2)孔院經過多方努力,積累了較多資源,是武術在肯尼亞推廣的極佳平臺。
(3)目前,孔院在武術推廣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然比較突出的困難是武術教師數量和質量、武術器械和書籍等的缺乏,這給武術在肯尼亞的推廣造成了一定阻礙。
(4)武術在肯尼亞的推廣過程中,其教學內容制定需要結合當地需求。
(5)與本土機構合作,將助力武術在肯尼亞的推廣。
(1)孔子學院是從事對外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專門機構,有非常好的對外經驗,并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在肯尼亞,國家武管中心和國際武術協會應當積極研究如何與國家漢辦展開有效合作,使雙方具有相互獨立性且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如建立以孔院為基地的武術協會,專門開展武術在當地的推廣,而并非進行“搭乘”狀態的教學活動。
(2)從武術在肯尼亞推廣的成本和長期發展來看,武術師資必須采取以國內派遣與本土培養結合、并逐步減少派遣的方式,不僅能減少投入成本和一系列風險,更是可以為當地人提供工作崗位,促使當地人積極投身于武術事業中來,真正實現武術的國際化推廣。
(3)武術器械在武術推廣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國際武術協會和國家武管中心應當擬出相應對策,或直接資助或提供技術支持,以解決武術器械缺乏的困境。
(4)武術的推廣需要適當地融入當地文化,課程內容設置也須結合其本土化需求;根據肯尼亞人的實際需求,將傳統武術、格斗技巧和實戰、中國武術文化列為重點課程;并且應當在肯尼亞建立統一的課程,以利于肯尼亞當地之間的武術交流,從而促進武術在當地的發展。
(5)在實際工作中,應當積極展開對當地政府、媒體等機構的合作,結合武術養生、健體、防身等特性有效開展對武術的宣傳,從而增加武術國際化的推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