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醫院, 廣東 東莞 523573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之后繼發病理性改變導致的神經根受壓所引起的相應神經分布區疼痛[1]。發生后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可對患者工作和生活產生明顯影響,臨床上常建議患者盡早接受治療[2]。現階段,我國臨床上用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可以劃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大類,相對于前者,后者具有風險小、并發癥少的應用優勢,更受患者歡迎[3]。近年來,中醫療法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應用價值。筆者主要觀察中醫針刺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對患者肩臂痛和功能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間收治的9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②病程超過3個月;③參與研究前及2周未接受過其他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大軀體疾病;②既往有頸椎骨折、脫位史;③既往有頸椎外科手術治療史。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①有單側或雙側沿神經根支配區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②頸部疼痛、發僵,頸部活動時可有彈響感,上肢自覺沉重,無力;③臂叢牽拉試驗或壓頸試驗為陽性;④影像學檢查提示由于頸椎退行性改變而形成神經根周圍的骨質增生或骨贅,或椎間孔狹窄表現。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頸椎練功治療,具體治療步驟為:先指導患者進行最大范圍的后縮運動,然后由后縮位開始進行頸部旋轉、伸展、側屈運動,每次運動至終點時停留3~5 s,進行反方向運動,每次進行10組全方位運動,每天進行3次,連續治療2周。在頸椎練功治療的基礎上對研究組實施針刺牽引治療,毫針(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30 mm×25 mm,批號:DB16A0612)。針刺選穴包括曲池、肩髃、肩髎、肩井、手三里等,得氣后,應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針刺治療結束后使用枕頷帶進行牽引治療,患者取坐位,根據患者病變位置對枕頷帶位置進行適當調整,牽引重量控制在10 kg以內,每日治療1次,每次20 min,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肩臂疼痛程度、功能康復效果。肩臂疼痛程度評價標準[5]:評價方法為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在白紙上畫一條長度為10 cm的選段,標記好刻度,每1 cm的距離所代表分值為1分,0的一端為無痛,10的一端為最痛,輕度、中度、重度疼痛的評分范圍依次為1~3分、4~6分、7~10分,要求測試者在最能反映自身肩臂疼痛的刻度處做標記,研究人員統計測試者得分。
1.4 療效評價 功能康復效果評價標準[6]:根據臨床癥狀、肌力及頸肩活動情況進行功能康復效果評價,分為優、良、可、差四級評價。優:治療結束后,與疾病相關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肌力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均不受影響;良:與疾病相關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肌力基本恢復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工作受輕微影響;可:與疾病相關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肌力明顯異常,日常生活受輕微影響,工作受明顯影響;差:治療周期過半,與疾病相關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2.1 兩組治療前、后肩臂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肩臂痛評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肩臂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76.85±1.203.49±0.42研究組476.92±1.142.14±0.38*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后功能康復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周期結束后進行功能康復效果評價,研究組功能康復效果優良率為95.74%,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2.98%(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功能康復效果優良率比較 [ 例(%)]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中醫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明顯療效。如黃英華等[7]的研究應用中醫適宜技術對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治療,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中醫治療方法對患者實施治療,具體包括推拿、針刺等,結果顯示120例患者中,83例患者達到臨床治愈,22例患者顯效,11例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治療總有效率為96.7%。針刺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動針刺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適應癥廣、經濟安全等優點[8]。牽引是我國臨床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手段,既往研究證實有效的牽引能夠解除患者神經、血管、脊髓壓迫,快速緩解患者機體痛苦[9]。
為進一步明確針刺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擇患者治療前、后的肩臂疼痛程度以及治療后的功能康復效果作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肩臂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功能康復效果優良率較對照組高。與鐘振宇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原因為:堅持頸椎練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頸部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頸椎活動度,療效良好,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為需要長期堅持正確練功,停止練功或練功動作不正確、力度不合適,可能導致疾病復發或造成肌肉拉傷。中醫針刺本身即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除濕散寒的功效。本研究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中醫針刺治療,選取的穴位包括曲池、肩髃、肩髎、肩井、手三里等。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位于肘部,乃經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里達表,針刺此穴能夠發揮清熱解表、疏經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肩髃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位于肩關節,并與陽蹺脈相交會,針刺此穴能夠發揮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肩髎為手少陽三焦經,針刺此穴能夠緩解上肢麻痹,主治肩臂痛、肩周炎。肩井為手少陽、陽維之交會穴,位于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針刺此穴能夠發揮祛風清熱、活絡消腫的功效。手三里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為手陽明脈氣所發之處,且脈氣較深,針刺此穴針
感很強,針刺此穴能夠發揮清腸利腑、疏經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有研究[11]發現,對于炎性病灶,中醫針刺能夠增強組織的炎性物質吸收能力,改善機體局部血液循環,故能夠增強機體的自愈能力。而牽引能夠對患者的頸椎活動進行限制,減輕神經根充血和壓迫,同時還能夠增大椎間隙和擴大椎間孔,改善椎間盤的營養狀況,促進周圍組織修復。故兩者聯合應用能夠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綜上,針刺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肩臂痛,改善患者功能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