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煥輝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 , 江西 南昌 330224)
建筑物的規劃建造,在取得土地使用權后,首先就是根據地形地勢地理位置、設計意圖等進行方案策劃,然后進入方案階段。在方案策劃過程中,考慮到的問題是應該全盤整體性的,比如采用什么基礎形式與結構體系、建筑平面布局與功能組合、經濟與美觀性、適用與安全性等。
在實踐中,一項成功的規劃設計方案,不但要滿足使用功能上的需求,即適用性,而且應達到經濟性、美觀性的要求。盡可能適應地形地勢的變化需求、自然條件的不利限制等,結合周邊環境條件來實現設計的美觀性,通過這類建造思維方式的實現,經濟性的效果自然突顯。在規劃設計構思過程中,有些建造方或設計方一意孤行,通過填、挖土方式強行改變場地地形,不知道利用自然地形地勢的現狀,來實現建造思維的效果,結果破壞了自然界原始生態,且留下地質災害的安全隱患。在建造經濟性方面出現了極大的投入,可這部分的投入是沒有產出成果來權衡的,是純消費的投入。
因此,充分地利用自然地勢建造建筑物不僅是處于原始生態性考慮,還能達到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實用性、建造美觀性及投資的經濟性效果。下面章節將通過實例進行研究與探索。
結合原始自然地形地勢考慮建筑物的建造,是從原始生態性的需要考慮的。在一些山區城市或景區內,地形地貌特別的不規則,在半山坡或是二三十米深的山谷邊建造建筑物是常有的事,更有的利用原開采礦后形成的坑進行建造等。各類方式的規劃處理,都是從原始生態性不被破壞與改變考慮的,有的也處于技術的可靠性與整體項目的安全性,及建造后對周邊環境的危害性等思考的。
一些項目在山谷邊或半山坡建造,其基礎是一定要達到地質穩定層的。由于地質條件的限制,如果采用填土的方式對項目周邊進行擴展處理,最直觀的就是破壞了自然生態,也可能在建成后會發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因此,建筑的豎向一般成階形,高層建筑布置在低點,多層與低層依上而建。
如圖1所示,利用山谷之間的一塊平洼地建造建筑,該建筑背面采用鋼筋混凝土墻作擋土墻,依山而建,地基就是微風化巖層。建筑正前方空曠場地沒有填、挖任何土方,均采用毛石混凝土砌筑與鋪成的路面,與山坡生態成為一體,既美觀又安全。為了充分利用地形地勢的優勢,該建筑在一層以下設置了局部地下層,用于建筑的輔助功能,達到了投資效果的最充分體現。

圖1 利用山谷平洼地建造建筑
在整個建造規劃過程中,工作主軸是建筑的功能布局與設計,應該想方設法地將建筑的各項使用功能有效地結合起來布置。根據地形地勢現狀,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與抗力體系,確保結構的合理性、安全性與經濟性,以及能取得最大的與最優的使用空間。將地形地勢與結構構件所能形成的空間進行充分合理的布置與使用,力爭取得最好的實用性,發揮出最優的經濟效果。

圖2 深坑原始圖

圖3 利用深坑建成的酒店圖
圖2所示,是上海松江風景區內的原始深坑,現在被開發利用成世界最低海拔的五星級酒店如圖3所示。根據規劃,這座五星級酒店的主體建筑在功能上包括了:酒店大堂、會議中心、客房部分、娛樂餐飲以及后勤服務。地上三層、地下17層、水下一層,并設有蹦極等娛樂項目。還布置了天然室內花園、大型景觀瀑布、景觀總統房、水中情景房等。
將主要客房設置在負1層、負2層(低于地平面的第一層即為負1層,最底一層即為負18層),景觀視線最好。水下部分,將利用"水景"資源布置水下情景客房,而中部則以標準客房為主。
水下情景客房位于建筑的最底層,采用水族館設計技術,包括人造巖石和珊瑚礁設計施工、水族館環境設計等,客人將有處于海洋中的感覺。所有功能上的設計均結合地形地勢而進行,達到了充分利用的目的、實用的效果。
建筑依勢而建,外形輪廓與地勢應相呼應、相協調,在規劃建造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因地取材。力求做到依勢而行,交通便捷、最小填挖方、最小挖切山體、最小維護成本;同時能夠合理分配景觀資源,產品分布合理、滿足容積率要求。
在所有建造設計過程中,以功能區域的布置合理性、實用性為主線,自然而然地充分利用空間、原始地形地勢,達到了花一分錢就能取得一分錢的實用效果,由此可見,經濟性是必然的。
在一些項目的建造設計過程中,如果不完全利用地形地勢來布置建筑的功能區域,結合建筑結構的需要,必將投入大量的經費而達到建造的目的,確實有些浪費,且不一定能達到美觀性、安全性的效果。

圖4 利用地勢高差建造的車庫
圖4所示,是一坡地建筑群,充分地利用前后排建筑所成的高差設計建造成車庫,車庫外墻四周采用鋼筋混凝土墻,既達到了擋土墻的用途,又起到了結構墻防水的效果,也是建筑的結構墻體。在用途上達到了多種使用的目的,在建筑空間上,充分利用建筑前后高差所成的開挖空間建成并合理使用,實現了經濟性的效果。

圖5 利用地勢建造的坡地建筑正面效果圖

圖6 利用地勢建造的坡地建筑鳥瞰效果圖
圖5、圖6所示的效果圖,就是利用地勢建造的坡地建筑群,與山成體、依山而建,不破壞周邊原生態,做到了少挖土方、少切山體,依山而行,既達到了合理布置功能分區的目的,充分利用地形地勢高差所能形成的空間建造環保、節能的功能區,實現了適用性、美觀性與經濟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