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云
(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陜西咸陽 712082)
在當前構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時代背景之下,推進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建設與發展已成為我國建設全覆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需要,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1]。從概念上理解,簡單地說,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是指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并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圖書館。本研究中的民族地區指按照我國行政區域所劃分的屬于我國行政區域內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目前,我國共有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截至2015年末,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數量達到758個,比1981年的331個增長了1.3倍[3]。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關懷、對口支援的幫扶以及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地理、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難以滿足當前民族地區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學術研究對實踐有著顯而易見的推動作用,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離不開學術理論上的思考與創新。為全面了解當前學界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研究狀況,筆者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與總結,以期引起當前學界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的重視,為加快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為了較為全面了解當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現狀,筆者選取“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CNKI)”“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萬方期刊全文數據庫”等作為檢索統計源進行檢索,以“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民族”“圖書館”“公共圖書館” 等作為主題詞進行布爾邏輯檢索,檢索時間為2018年1月,對檢索結果進行查重并剔除與研究主題非相關文獻,最后統計得到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論文427篇。
某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所發表的論文數量能夠反映出該學科的研究狀況和發展速度。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論文年代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發文數量年代分布
從所檢索的論文結果來看,我國學界對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較早的論述是許竹松先生于1983年發表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略論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的建設》[4]一文,其在對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進行回顧的基礎上,提出要根據民族地區特點,創辦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書館的觀點。1983年是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的一個重要起點,出現了8篇與之相關的研究論文,主要歸因于這一年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工作座談會”,這是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召開的專門探討民族地區圖書館發展問題的會議,引起了全國對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建設與學術研究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從1990年至1999年發文共33篇,但是年均發文數量基本上是個位數,說明雖然研究在持續,但是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新世紀以來,從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間共發文137篇,是20世紀90年代發文總量的5倍之多,在數量上有了較大增長,客觀上表明研究者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問題關注度的提升。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國家對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的重視,在卓有成效的傾斜和幫扶政策的實施下,促進了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尤其是2000年以來旨在發展我國西部地區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建設,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學術研究的增多。特別是在2009年以來,隨著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成為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現建設的重點攻堅對象,引起更多學者研究的關注與理論支撐,發文量呈現顯著增長趨勢,表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實踐有力推進了學術理論的相關研究。
為了分析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學術研究力量,筆者對所調研文獻的作者情況作了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對作者的統計分析標準為:每篇論文只統計第一作者,合作論文的作者不作專門統計。根據作者發文情況,本文將發文3篇以上(含3篇)的作者視為高產作者,按照以上統計標準,得出3篇以上作者發文情況統計,如表1所示。
在427篇論文中,共有作者325位。在這些作者中,既有漢族作者,又有少數民族作者,然而漢族學者仍是研究的主力軍。發文2篇以上(含2篇)作者為36位,占作者總數的11%。其中,發文數量最多的是4篇,有2位作者,分別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圖書館的楊銳明先生和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處的胡京波先生。楊銳明先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20世紀90年代,胡京波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1世紀初,以上兩位學者對民族地區圖書館發展、地方文獻收集、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等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探討,對當時民族地區圖書館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此外,發文3篇作者共有9位,占作者總數的2.8%;發文2篇作者共有25位,占作者總數的7.7%;發文1篇作者共有289人,占總數的88.9%。如果按所有著者來計算,則平均每位著者發文量僅為1.3篇。由此表明,從事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的科研人員研究力量較為薄弱,尚未形成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表1 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高產作者
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來源期刊共計53種,其中載文量最多的前5種期刊依次為《西域圖書館論壇》《圖書館理論與實踐》《貴圖學刊(苑)》《四川圖書館學報》《內蒙古科技與經濟》。圖書情報學科領域的載文期刊共有25種,占載文期刊總數的47.2%。所發表的圖書館學類載文期刊大多由當地圖書館學會和所在民族地區的省級公共圖書館聯合主辦,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例如,載文量最多的《西域圖書館論壇》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學會主辦,《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由寧夏圖書館學會、寧夏圖書館主辦,《貴圖學刊》(曾用名《貴圖學苑》)由貴州省圖書館學會和貴州省圖書館主辦。這些期刊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且長期關注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學術研究,說明民族地區圖書館學刊物是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的重要載體。從載文期刊的學科領域來看,除了圖書情報學科領域之外,所發表的論文較為廣泛地分布在民族學、社會學以及綜合性學報等多門類學科領域,如《青海民族研究》《寧夏社會科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大理學院學報》《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等,說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是一個涉及到圖書館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交叉領域的綜合性研究課題。

表2 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論文來源期刊分布情況
根據對所調研論文的分析,學界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主題分布較為廣泛,涉及到基礎理論研究、發展策略、文獻資源建設、圖書館服務、信息化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開拓進取,客觀上激發了對基礎理論研究的關注。已有研究對于基礎理論領域的關注點多集中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社會職能的探討。李海燕依據民族地區圖書館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對少數民族圖書館社會責任進行了闡釋,認為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保障民族地區民眾平等的文化權利,引導閱讀行為從而提高民族地區民眾的整體素質以及促進民族地區信息公平是少數民族圖書館社會責任涵蓋的主要內容[5]。隨著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亦有學者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文化構建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探討,認為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文化建設中具有“閱讀宣傳與推廣、提供閱讀服務、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傳承民族文化和開展社會教育等主要作用。”[6]此外,研究者對圖書館在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7]。
如何加快發展步伐,提升自我發展水平,應對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成為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者持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冶進祿強調要加強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挖掘內部潛力,拓寬服務領域等,以此增強公共圖書館發展能力[8]。王毅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圖書館為例,認為地域與語言溝通的差異、經濟投入的不足、數字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滯后以及人民文化需求的有限是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發展滯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9]。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發展進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時代,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強調加強對民族地區的建設,為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構中的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進行了研究,探討的類型包括:①實證調研。王耀、張玉梅采用問卷形式,從認知度、服務形式、滿意度情況、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4個方面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10]。②特定類型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菊秋芳、尚碩彤以基層圖書館為例,分析了基層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認為落后的思想意識、發展機遇不公平、相關法律文化行政體制、財政投入的滯后等,是制約著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11]。
20世紀80至90年代,學者主要集中于對民族文獻、地方文獻概念與價值的探討,譚厚鋒認為民族文獻是“記錄有關少數民族在不同時期、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以不同方式進行社會實踐的知識和經驗總結的所有載體”[12];謝曉平對民族文獻的價值進行了探討,認為民族文獻在我國整個文獻資源體系建設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3]。進入新世紀,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者關注的重點轉移到網絡環境下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上來,開始探索網絡環境下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方法與路徑。周萍提出網絡環境下民族地區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新思路:走共建共享之路、重點加強地方文獻收藏、聯合采購、適當加大電子出版物入藏比重以及加強數據庫建設等,為新時期民族地區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指明了方向[14]。張次第建議將少數民族文獻納入到更廣闊的文獻資源共享體系之中,走資源共享之路,以此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15]。陸鳳紅從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角度提出了構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系的設想[16]。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民族文獻的探討逐漸進行了拓展。陳軍、黨燕妮等結合我國西部地區圖書館的館藏特色傳承,根據西部少數民族文獻的出版、存藏與利用情況,對館藏文獻發展政策進行了探討[17]。近年來,學者較多地關注于對民族地區圖書館文獻收集與整理的經驗介紹,如張敏以銀川市圖書館為例,探討了網絡環境下民族地區文獻的收集與整理[18];馬英介紹了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圖書館收集民族地區文獻的經驗與做法[19]。
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是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的重心。隨著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實踐的不斷發展,不同時期學者們所探討的服務主題和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1)20世紀80~90年代,為生產、科研以及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根據當時社會發展所需,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重心為“為生產、科研與當地經濟建設服務”。魯德山介紹了吉林省圖們市圖書館為生產、科研服務的成功經驗[20];王才結合內蒙古開魯縣圖書館服務當地經濟文化的實際,對民族地區基層圖書館服務的措施與方法進行了探討[21]。(2)20世紀90年代,參考咨詢服務。網絡環境引起了讀者服務方式的轉變,參考咨詢服務在讀者服務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楊宏麗認為民族地區圖書館應發揮民族地區特色和優勢,積極開展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參考咨詢服務,并從轉變觀念、咨詢館員隊伍綜合素質建設、建立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專業數據庫等方面探討了開展參考咨詢服務的路徑[22]。(3)21世紀以來的信息服務。新世紀以來,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技術語境下,研究者對民族地區圖書館信息服務展開了較為廣泛的探討。韋美珠、蘇瑞竹分析了民族地區社區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主要特點及障礙,并探討了開展信息服務的具體措施[23];劉喜球以湖南湘西自治州公共圖書館為例,探討了西部民族地區圖書館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構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24]。(4)多元文化服務。圖書館多元化服務是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朱美華、王月娥以文化自覺為視角,分析了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邊緣化現象,并以少數民族地區的知識貧困作為文化自覺的內源性動力成因,對多元文化服務實現路徑進行了剖析[25];屈冠軍、陳永平等從民族地區圖書館的角色分析出發,從建設民族地區圖書館多元文化組織、構建多元文化館藏、開展多語言咨詢服務等方面分析了多元文化服務的實現路徑[26]。(5)閱讀推廣服務。隨著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廣泛開展,研究者開始思考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突出的特點是較為關注實證調研和經驗分析。盛小平、劉振華等從湘西自治州公共圖書館的實際出發,分析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27];王月娥通過問卷和實地調查等方式,探討了西部民族地區閱讀文化建設的問題及措施[28]。近年來,研究者對民族地區圖書館閱讀推廣創新形式進行了分析。例如,白濤介紹并總結了寧夏圖書館在閱讀推廣活動中根據館藏回族文獻資源特點進行閱讀推廣的方式方法[29];田愈征以新疆烏魯木齊圖書館國學經典誦讀親子班為例,介紹了民族地區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的創新成就[30]。此外,在服務管理創新方面,菊秋芳從西部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在縣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構建中,提出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下的總分館新型行政機制和管理模式的構想[31]。
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現代化轉型,已有對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與發展的研究。周雪景對網絡環境下民族地區縣級公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進行了探討,提出應加快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32]。
當前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的探討并不是很多,艾力再認為加強館員培訓與交流可從建立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重視人才的選拔與引進、加強館員職業道德、信息素質和特殊素質的培訓以及鼓勵館員做“學習型館員”等方面來進行推進[33]。張紅艷、張萍等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提出了讀者需求等級理論,認為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館員培訓既要注重大眾化又要注重多樣化,既要具有《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所規定的服務意識,也要具備多樣化專業知識[34]。
除以上研究主題之外,所調研的論文涉及的研究另有關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財政保障制度[3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36]等方面的探討,但數量相對較少。總體來講,20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關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探討較為廣泛,這種探討一方面受全國圖書館發展總體態勢的影響,在不同社會情境下呈現出不同的研究主題,然而又同時保留了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的特色,如對于民族文獻整理與保存及開發利用的研究,一直都是學者持續探討的重點議題。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涉及到民族地區圖書館發展的諸多方面,使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具有了一定的學術話語權。然而,當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研究在對圖書館學術理論繼承與創新上尚存在不足,特別是難以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任何學術研究都是為了增進人類福祉而產生和發展,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學術研究也承擔著如此的使命:將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民眾獲取更多文化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思考在當前社會經濟、文化以及信息技術對圖書館發展環境的日益革新中,如何提升自我發展的生命力與活力。然而,從總體來看,在當前社會環境的深刻變遷、新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多民族融合發展以及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幫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未來研究應更多關注圖書館服務轉型升級,尤其是如何加快建設從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調均衡發展,如何促進全民閱讀推廣等服務創新,以及如何對民族文化資源挖掘整理,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此外,鑒于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方面缺乏專門的法律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文化立法的推進下,加強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政策理論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利用法制從而進一步保障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切實實現,也是當前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總之,當前應將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研究納入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為社會轉型期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創新與發展,普遍均等、協調均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更多強有力的學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