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摘 要:新課程評價改革將重點放在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上,目的是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2016年上海市小學全面開展評價改革試點,突破傳統的評價方法,即開始實施等第制評價。等第制評價與百分制相比,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需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合理的解決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等第制;學生評價;存在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 ?文獻標識碼:A
評價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我國歷年來的評價方法長期受到高考等應試考試的影響,多采用紙筆測驗以及百分制評價。雖然教育評價改革一直在進行中,但是評價方法改革久久得不到妥善合理的解決,只是不斷地在摸索中前進,在困境中尋找突破的方法。隨著傳統評價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現,評價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科研人員也在加快步伐,尋找嘗試可行的方法。因此,等第制評價就醞釀而生。
2013年,上海市率先對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等第制”評價的試點改革,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不進行書面考試、不用分數進行排名等。2016年8月25日,上海市教委發布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基于課程標準的評價指南,因此,小學中高年級也開始實行等第制評價,從而開始實現小學階段全面實行等第制評價的評價改革。
(一)等第制評價的概念
等第制評價是一種在全新理念下產生的學業評價方法,根據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從學業成果、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上分別對學生進行分項評價,注重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過程性評價,而非結果評價。教師給予“A、B、C、D”或“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四個級別的評價,以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語言描述,指出其問題,并鼓勵其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第制評價削弱人們對學生考試成績的過分關注,突出強調學生發展的其他方面,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學生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這一改革的最大亮點在于還原教育的育人功能,即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等第制評價的優點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陽光開朗、精力充沛,不應該因為分數就將這些活潑可愛的學生困住。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才是對文化知識的學習。等第制評價和傳統評價方法相比,可以適當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強調關注的重點不是只有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是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與學習興趣的激發。等第制評價的實施體現出素質教育的需要。實施等第制評價,將重點放在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加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能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負擔,幫助其樹立自信心,鼓勵學生更加精神飽滿地進入學習狀態,能夠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
2.等第制具有模糊性
百分制是一個精確的數字,更多體現的是一個結果,也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結果評價,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及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的付出。而等第制評價強調關注過程,指出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維度、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等第制評價分為四個等級,可以突破分數的界限,削弱對學習結果的重視,給學生一個模糊的等級,從而有效緩解了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負擔。等第制評價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不再一味重視分數、排名,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行為,使學生處于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有助于學生快樂地學習和成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改善學習狀態。
雖然等第制評價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形式上的轉變未落到實處
有些學校在具體操作上只是把分數轉化為等第,將考試分數進行簡單換算,或是根據對錯率來規定等第。這種操作并沒有認識到等第制評價的真正內涵,而是繼續采用之前的評價方法,只是換了下形式,沒有真正落實。學校、家長和學生照樣是非常重視分數的,雖然試卷上是等級,但是學生還是可以估算出自己所得的分數,甚至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到課外輔導班進行測試,得到一個所謂的分數。“甄別與選拔”仍然被當做是評價的目的,歸根到底需要的是思想觀念上的全新改變。這些都是等第制評價在具體實施中所遇到的挑戰,要將等第制評價徹底實施,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努力,以及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改變。
(二)公平性受到質疑
由于部分學校是采取將之前的百分制簡單換算成等第,比如90~100分是A,80~90分是B等,如果學生的成績在分界點左右,就會出現兩個等級,有時只有兩三分的差距,卻會讓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造成學生覺得“不公平”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對于教師而言,難度加大
等第制評價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非常不容易。它需要教師能夠正確解讀課程標準與評價指南。教師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某次測驗成績,而且要在課堂、課后等時間觀察學生,并從多角度相應地來評價學生。對教師本身的能力要求很大。
教師面對一個班的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對所有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觀察評價,這種個性化的學生評價實施難度較大,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負擔,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格外高。因此,需要相關部門研究出指導性的意見和策量量表,減少盲目性,并且要增強科學性。
(四)評價內容要及時改革
與學生有利益關系的考試才是導致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原因,有些甚至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后果。高考這類選拔性考試的影響力滲透到生活,甚至滲透到學校的日常教學評價之中,讓學校的日常評價變得面目全非,一切都戴上了類似“高考”的面具,充斥著功利的氣息。歸根結底,我們需要改革的是評價理念和評價內容,而不是單純地改變評價方式。
事實上,我們所糾結的不應該是要采用“百分制”還是“等第制”或其他,而是應根據評價內容的需要來確定恰當的方式方法,否則只是本末倒置。由于中考、高考的存在,評價理念改革會變得格外艱難。評價方式的改革需要與評價內容相匹配,否則只是紙上談兵,或被時代所淘汰。
(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學生不同的反饋評價。反饋評價應以描述性語言為主,具體指出學生的各項情況,指出問題的同時,以鼓勵性語言為主,鼓勵學生在某些方面如何可以做到更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位學生都能得到與眾不同的反饋意見,可以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獨特的關愛,給學生指出一條明路,鼓勵學生朝著更好的道路前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應當避免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而要將學生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個體來觀察評價,關注他們縱向的成長變化,做到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
(二)正確解讀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
等第制評價是基于各學科的課程標準而展開的,所以必須正確有效地解讀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學校應該定期開展培訓活動,邀請專家、教研人員來幫助教師和家長更好地解讀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教師應該保證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所包括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內容,內容要根據學生自身發展規律,與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能力相匹配。針對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的要求,進一步將教學目標轉化為評價目標,并將目標細化,通過觀察、測試等方式來進行評價,注意教學和評價的相互作用,二者相互促進,這樣有助于教師保證學業評價符合課程標準和評價指南的要求,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與評價,從而推動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
(三)積極設計合適的評價標準
等第制評價的核心要素是教師,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武裝自己,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對評價進行探索嘗試。基于課程標準和評價理念,教師要設計本學科適合本班級的評價標準,從而進行推廣應用,積極開發適合本校的評價標準。教師應該根據評價標準設計科學合理的量表,這樣有助于教師多角度、多維度地去評價學生。在實際課程教學中,教師確定課時教學目標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將教學目標評價標準細化。積極設計并運用評價標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采用科學的方法多維度觀察、記錄學生的表現,搜集整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信息資料,從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描述性語言指出學生不足的地方,并提出鼓勵性的建議。教師還需要對評價標準做及時的更新或修正,保證評價標準實施的科學性。
(四)開發軟件促進等第制科學發展
如何更加高效地實施等第制評價,成為學校和教師需要攻克的難關。等第制評價的實施對學校和教師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于是,在大數據化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有必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設計一個軟件,從而建立一個可以監控教學過程,幫助教師多維度、多角度高效地搜集信息。教師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記錄和分析,利用數據做出及時并準確的反饋。該操作可以保證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化反饋,并且適當地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和習慣去設置觀察點,如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情況,針對這一觀察點,搜集并整理有用的信息,形成一份數據報告上交學校,或者記錄到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通過軟件建立數據平臺,對教師而言,容易操作,并且可以得到更加科學的數據報告,從而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下,要想改變根深蒂固的評價觀念是非常艱難的。等第制評價方式的出現,有效緩解了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分數過度關注的問題,但是,要想用等第制評價這一方式來徹底解除學生學業壓力是有些不切實際的。這離不開專家學者們的努力,且需要各個部門配合工作,制定相關的指導政策,改變傳統的評價理念,積極嘗試新的評價方法,多關注學生成長的其他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很長的發展歷程。
[1]吳潁惠.“等第制”須與評價內容改革配套[J].學子(理論版),2016(24):1.
[2]王 龔.基于課程標準的等第制評價有效標準的構建[J].上海教育科研,2017(8):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