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玲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的教育思潮的涌現,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關注問題家長,關注問題兒童成為時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文章就從問題家長類型中焦慮型家長這一案例出發,分析家長焦慮的原因,為教育焦慮型家長提出切實可行的疏導策略。
關鍵詞:教育焦慮;家長;對策
中圖分類號:G78? ? ?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家長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來,問題家長、問題兒童的呼聲不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報紙媒體都做過關于問題家長和兒童的報道。問題家長的類型也越來越多元化:溺愛型、放養型、暴躁型、婆婆媽媽型、重組或離異家庭型、焦慮性等。當下中國,教育焦慮幾乎已成為未成年學生乃至嬰幼兒的眾多家長面臨著的一個共性問題。家長的焦慮是對教育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是家長對教育活動和孩子成長及其過程的認識問題。
以這學期剛剛接觸到的一位家長A為例。開學沒過幾天,家長A的孩子交上來的作業明顯是代筆。A解釋說孩子天天抵觸寫作業,只要動筆寫作業就哭鼻子。自己每天下班很晚,沒時間陪他。作業完不成,第二天就會被老師批評。焦急之下,只好替孩子寫作業了。這是一例典型的焦慮性問題家長。家長A本來在上海工作,丈夫正處于事業上升期。但迫于孩子入學壓力,來到杭州,幾經周折,孩子的入學問題終于落實下來。但丈夫的工作、人脈也因搬家而中斷,夫妻二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重新打拼,再加上丈夫經常出差,工作的壓力,孩子入學帶來的壓力接踵而至。A變得越來越焦慮。每天下班很晚回家,做家務之余又要輔導孩子作業。孩子基礎弱,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抵觸做作業。每當這時,A就非常焦躁,眼前沒有奔頭的日子,不知何時才能長大的孩子讓自己的生活也變得十分糟糕。對孩子的學習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孩子入學的心態沒有做好引領,對自己成為學生家長這一角色還不能很好地適應。顯然,這種心態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長。因此,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從心理學而言,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顯然,單純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家長焦慮的原因并不復雜,它主要來自于家長某種持續的心理矛盾,眾多家長的焦慮混雜在一起形成集體焦慮癥。然而,從更寬泛的視角來看,家長焦慮的根源既有家長自身心理素質、價值觀和性格特征的因素,也有外部社會環境的成分,其中教育系統、學校、家庭、社會所形成的大環境影響尤甚。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的高期待與教育現狀之間的矛盾。隨著近些年教育事業的進步,孩子們已經享受著越來越好的教育環境。然而,許多家長對孩子、對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因而把“起跑線”看得過重,這道“起跑線”已經綿延到幼兒教育乃至胎教階段。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一方面又為了追求好成績而不斷地給孩子加壓,這種矛盾毫無疑問會催生“教育焦慮癥”。而且,這種焦慮往往并不因孩子成績的好壞而改變。
(2)家長的攀比心理與激烈的社會競爭之間的矛盾。社會學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結構具有無標度特征,即頂尖的人才總是少數,絕大多數人是普通的人才。然而,眾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頂尖人才,能夠做人上人,成龍成鳳。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由孩子之間的競爭傳遞到父母。由此可見,教育焦慮固然有其社會根源,但是更主要的是家長對教育的認識誤區。
1.溝通——調整心態
每一位父母為了生活、為了孩子都會犧牲很多,但這些都是身為父母要走的必經之路。家長的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父母應該擺正心態,營造積極向上的幸福的家庭氛圍。大家都知道,很多父母的心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也都是在“別人家的孩子”影響下一步步長大的。但做父母的更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每一個孩子心中是不是也有這樣一位“別人家的家長”呢?彼此心中都有了別人,何談幸福家庭?家長應該努力成為孩子平等的朋友,努力為孩子做出表率。就像馬卡連柯說的,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兒童。家長怎樣穿衣、怎樣同別人講話、怎樣談論他人、怎樣表示歡愉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勁敵——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2.方法——指引方向
新理念的家長看到孩子有問題,應該著力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做孩子航行道路上的燈塔。案例中孩子不想寫作業,家長應該查明原因是什么呢?學過的課文他都不能完整地讀下來,每天學12個字,他至少有10個都是不認識的,新的沒學會,老的又忘記了。做起題目來,完全讀不懂,他怎么做?而家長A每天輔導孩子,跟時間賽跑。只知道孩子什么都不會,卻沒有深入思考哪些不會?怎么樣才能會。
趁著假期,我讓A買了兩套生字卡片和幾本帶拼音的簡單繪本。因為孩子最大的障礙就是識字、閱讀量太少。所以強化識字,增強識字量就是克服焦慮的第一步。家長的焦慮警報解除了,孩子學習上的焦慮也就迎刃而解。假期結束,A開心地告訴我,她是讓孩子看書認字,字卡認字,出去玩認字,吃飯也認字。字卡上沒有的,自己回來跟孩子一起做生字卡。她還買了幾本漢字故事的書,和孩子一起學習。一個假期下來,孩子的識字量果然突飛猛進,每天也能夠堅持自主閱讀了。第二步主攻朗讀。她每天堅持讓孩子有聲朗讀,只要有空就讓孩子讀,有時候讀得疙疙瘩瘩,有時候別字連篇。她也不打消孩子朗讀的愿望,有時候還把自己覺得特別好的朗讀錄音發給老師聽。最近幾天正考慮給孩子開通荔枝博客。我在孩子的家校聯系冊上這樣留言:今天,孩子在課堂上朗讀,表現得非常自信。
3.結對——“榜樣效應”

從以上家長填寫的一張班級調查表中可以看出,有45.2%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困惑。沒有教育方法。面對孩子入學的壓力,產生了負面心態。所以,很多學校定期開展家長教育講座,贈送家庭教育資料,為家長傳經送寶。這些很大程度上都能幫助家長盡快適應子女求學的生活。但是只有案例和理論,遠遠達不到家長的心理訴求。也就是說,家長們更需要接地氣的“專家”指導。于是,我在班級推行了家長結對,共謀家庭教育之路。選班級里一些有好的想法和經驗的家長作為榜樣。充分利用“榜樣效應”,影響和激勵那些需要引領和指導的家長,幫助問題家長走出迷津。就像學生實踐活動中的假日小隊,結對家長也成立小隊,在小隊長的帶領下,共同探討學習中和教育子女當中的問題。在小隊家長們的影響下,A不僅學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平復了焦慮的心態,而且變得越來越有耐心。教師是幫助孩子開通關卡大門的人。相信只要你足夠用心,沒有打不開的大門,沖不過去的關卡。
[1]單家銀,胡亞飛,康 凱.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的質性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6(6).
[2]陳華仔,肖 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