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倩
摘 要:儒家美學文化和道家美學文化是中國藝術審美的主體。儒道二家思想在碰撞中滲透交融、相互補充,從而形成新的藝術審美趨向,因而才有中國藝術審美的燦爛、多姿多彩,文章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儒道互補;藝術審美;美學
中圖分類號:B222;B22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文化中的藝術審美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直接哺育下生長發展起來的。它追求的是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又以哲學思想為精髓。它始終受著儒道思想的熏陶。就其內容和結構來看,儒道兩家的思想無疑是主體;就其特質來看, 儒道兩家思想的互補最具決定性和典型性意義。
儒家孔子學說中的最高范疇是 “仁”。孔子對仁學做了三個不同層面的轉化:第一,仁學的情感性內化;第二,仁學的推己及人的轉化;第三,仁向禮儀形式的轉化。這三種轉化對于藝術審美具有重大的意義,正是因為有了仁的情感性轉化,從而使得仁具有類似藝術審美情感的性質,而有可能轉化成藝術審美;正是因為仁的推己及人的轉化,才使本來只具社會群體性意義的仁具有個體的意義,社會本體移到個體本位,這正是藝術審美之所需。正是因為仁向禮儀形式轉化,使得抽象的仁具象化了、感性化了,而藝術審美正是以感性為本質的,沒有形象為載體就沒有藝術審美。儒家“美”和“善”的觀點也是不可與此分開的,“善”的核心就是“禮”和“仁”,而“禮”和“仁”的目的,就是“天下歸于治,那便是和諧、統一、中庸”。因此,藝術審美上也指出“中和美”。儒家倡導“和”、“入世”、重現實的思想,因此,儒家的美有功利主義的性質,并把藝術審美引入理性主義的哲學范疇。
道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思想基礎之一,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空靈、虛無、自然的出世思想,成為中國審美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論支柱。老子講天道,要求人道合乎天道,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把人與自然的和諧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就是藝術審美境界。老子根據“無”與“有”、“虛”與“實”的辯證關系,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象無形”“虛其心”“知其白,守其黑”等藝術審美主張。他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些觀點,概括了中國古代審美藝術的重要特色,也成為歷代理論家、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境界。“知其白,守其黑”成了傳統中國畫、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基石。“計白以當黑”“掛一漏萬”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方法原則,是“實”“真”的補充和升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成為藝術審美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
儒家美學文化和道家美學文化是中國藝術審美的主體。儒家美學更多地注重政教倫理,道家美學更多地重自然情性。儒家美學更多地注重審美的社會效應,將審美更多地引向政治學、倫理學的領域。道家美學更多地注重審美的心理效應,將審美更多地引向心理學、藝術學的領域。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因此儒家的美學在中國美學居骨干地位,而道家美學則為血肉。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其哲學精神都是“天人合一”。哲學是中國藝術審美的出發點。在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的大家庭中,儒家和道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從而形成的“儒道互補”的特有現象,使人生有了進與退、仕與隱兩中可能,更使藝術審美有了繁與簡、周與不周、寫真與寫意等多種選擇。
儒與道的結合,使人生有了進與退、仕與隱兩種選擇。進身、仕官可以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求得的是榮譽地位、豐衣足食;退隱歸田則可以放浪形骸,逍遙自適,兩袖清風,心無牽掛。這兩個人生、兩種藝術、兩種審美成為后世藝術審美追求的必然。就以繪畫藝術為例,有唐代的繁復飽滿,也有宋代的邊角遼闊,有宋代的芙蓉錦雞、歌舞升平,也有元代的蕭條寥落、廣漠深邃。有樂山者,有樂水者,有寫真者,有寫意者。不同的藝術審美傾向造就了不同的藝術風采,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因而才有中國藝術審美的燦爛、多姿多彩。
儒道兩家思想在既對立又斗爭的歷史長河中,儒家尚人道,道家尚天道;儒家崇善,道家貴真;儒家尚入世,道家尚出世;儒家尚社會責任,道家尚人性本然;儒家尚實務,道家尚超越;儒家重人為,道家重自然;儒家重煩瑣,道家重簡約;儒家重具象,道家重意象……雖然兩家存在諸多分歧,但相容相通。這兩種人生、藝術和審美,在經過長期的融合后,構成中國藝術審美的主體,從而形成新的藝術審美趨向。
[1]賈 濤.美學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