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亮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可傳統的教育注重語言培養多,而思辨能力培養少。鑒于低年段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自我展現的特點,采用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將有效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養成。
關鍵詞:我的教室我做主;思辨能力;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我的教室我做主”是針對二年級設定的一項綜合性學習項目。活動通過建構問題“如何讓我們的教室變得更美好”,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學習生活環境;借助已有的知識提出質疑;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學習,然后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活動初,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對各教室進行觀察:從教室的門觀察到教室的窗,從黑板延伸到天花板,從桌椅轉換到講臺……觀察后,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對教室有了各種各樣的評判:有的認為教室里還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問題;有的認為教室里的擺設和設計不可愛;有的認為教室不夠先進、智能……
學生從發現一個到發現兩個,再發現三個……而發現所得又激發了學生更多思考,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然后他們希望發現更多,思維活躍性從而不斷提高。
學生的思維不斷發散,教師在此時進行組織和促進,引導學生有根據地思維,有條理地思維,有深度地思維,將諸多問題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確定了“如何讓我們的教室變得更美好”的研討方向,分別從“整潔美觀、設施安全、方便實用、創意獨特和富有童趣”五個小主題來進行。
缺少交往的學習很難產生思維的碰撞和創造的火花。學習中的交往和互動有助于激發靈感,產生新穎的觀點和奇特的思路,從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1]。
在確定好探究方向后,學生開始組建“學習共同體”,每一個共同體選擇一個小主題,開始進行探究學習。大家分工合作——繪畫好的學生負責制圖;擅長電腦的學生負責網絡信息查閱;愛閱讀的學生查閱書籍;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負責小組匯報。隨著探究和交流的深入,我們發現只要給他們平臺,給他們機會,兒童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曾同學說:我們的主題是“創意獨特”,我們設計的教室外形是球形的,它的外墻是高科技材料制成的,非常堅硬,可以抵擋臺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當漲大水時,還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子祺同學說:我們的主題是“方便實用”,我們設計的是椅子。這種椅子造型百變,有很多功能。上課時它會根據學生的身高和需要調整高度。下課時,按一下遙控器按鈕,它可以變成休閑的沙灘椅,會播放輕松的音樂,讓同學們躺在上面放松。再按另一個按鈕,它可以變成一把長著翅膀的小飛椅,坐上去就感覺來到了游樂場玩游戲。它還可以變成按摩椅,給大家按摩放松。
俊成同學介紹:我們組是“充滿童趣”,我們給未來教室設計的窗戶是魔幻玻璃窗。它可以自動調節室內溫度、空氣濕度、光線強度。它最特別之處在于:它可以根據課題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立體的場景。
在活動的最后環節,每個小組展示制作的小報 —— 詳盡介紹教室設計。一張張小報的呈現,可以感受到學生合作學習的力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 [2]
在各小組展示后,可以繼續設置“小小辯論會”,引導學生在理解包容他人的意見基礎上,學習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質疑。在教師的組織下,大家再一次探討,哪些組的設想比較好,哪些組的設想有待改進。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沒有發現?就在一次次探討和辯論中又激發了更多的思考,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意識。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通過開展“我的教室我做主”項目學習,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學會細致地觀察;學會有理有據地思考;學會同伴合作學習。讓學生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去行動,去思想,去創造,主題活動的開展將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與思辨能力。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2](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