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命名作為一種傳播策略

2018-08-27 03:13:42羅小鳳
南方文壇 2018年4期

每一部文學史其實都是一部命名史,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命名定位作家作品的歷史位置而建構起來的,詩歌史亦然。在過去的紙媒體時代,各種命名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才能抵達大眾,但盡管如此,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詩歌界也曾掀起過“命名熱”,“后朦朧詩”“第三代詩”“后新詩潮”等各種詩歌命名接踵而來。而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由于新媒體與大眾的零距離親密接觸,各種命名能直接快捷地抵達大眾,更是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命名熱”,“梨花體”“羊羔體”“打工詩歌”“新紅顏寫作”“草根詩歌”“80后”“70后”“中間代”“中生代”“垃圾詩派”等各種命名紛至沓來,城頭變幻大王旗一般你方唱罷我登臺,形成空前的命名熱潮。在新媒體語境中,命名已不僅僅是“名”的擬定,更是為了搏版面,是話語權的“圈地”運動。對于傳播而言,命名本只是整個傳播行為過程的開始,但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人心浮躁,信息主義、知道主義大行其道,大眾已不關心“名”背后的作品、內容和藝術技巧,而只對“名”有印象、“知道”,只圍觀命名引起的爭議、熱鬧;命名者亦不關心詩歌本體層面,而只是以“名”為傳播基點和傳播旗幟,高舉“名”的旗幟四處搶占山頭,希望引起媒體關注與炒作,從而借助被炒熱炒紅的“名”走進大眾,走進詩歌史,因此,“命名”實際上已不僅僅是傳播的開始基點,而已成為新媒體語境下的一種新型傳播策略。

一、關于“命名”

所謂“命名”,海德格爾認為是“給一個事先已經熟知的東西裝配上一個名字”,并“說出本質性的詞語”①;語言學家哈特曼主編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中則認為“命名”是“尋找一個合適的語言符號(語音序列或詞),用以指一個新的物質實體或抽象概念”②。總而言之,命名,是對現象內涵和外延的界說,不僅成為人類理解與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建構人類文明的核心行為。海德格爾曾指出:“語言憑其給存在物的初次命名,把存在物導向語詞和顯現。”③確實,離開了命名,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將成為虛妄之事。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命名”與“被命名”行為中,通過“命名”和“被命名”與世界和他人建立關系,參與人類文明的建構。

然而,命名的意義決非僅止于此,它更意味著一種權力,正如布爾迪厄所指出的:“命名,尤其是命名那些無法命名之物權力……是一種不可小看的權力。……當‘命名行為被用于公眾場合時,它們就因而具有了官方性質,并且得以公開存在。”④在文學、詩歌場域中,命名意味著價值判斷,意味著話語權力。面對新出現的一個文學現象或作品,人們紛紛命名,其實是為了搶奪話語權,劃定話語勢力范圍。

當下是一個“無名”的時代,觀念呈現多元化狀態,話語權力趨向多元化分裂,共同的文學理想破滅,整個文學界沒有一個共同的中心,各自為政。因此人們都希望通過命名各自搶占一個山頭,亮出各自的旗幟,形成自己的話語圈,進行圈地戰爭,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力范圍,因此涌現了紛繁混亂的各種命名。陳曉明說:“過去我們認為是由上帝‘命名的,是從《圣經》或某一部經典著作中拿到的,人只有通過‘傾聽神的聲音,才能對世界命名,現在不需要神,也不需要絕對的權威、經典,小人物通過他們的想象力,他就可以命名。”⑤這種認識敏銳深刻地洞悉了當下命名已喪失權威性而趨向泛濫的狀態。確實,當下的許多命名都是被小人物制造出來的,處于新媒體語境下的許多小人物都有命名并使之廣泛傳播的權利,因此都希望通過命名浮出歷史地表,因而使詩歌界里各種命名層出不窮,這不僅是為詩歌尋找新的“生長點”,更反映了詩人和學者們的文學史焦慮。

葛紅兵曾指出命名行為所具有的悖論性,在他看來,一方面,“每一個命名出來以后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丟失了其中的很多信息”,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命名,我們就無法來定義文學史,無法來表達我們的認識”,因此,“命名是一種變色鏡,只有拿這個變色鏡去看歷史,同時又只能受到這個變色鏡的影響,只能以先前的視野來看歷史。”⑥可見,人類世界中的各種信息和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只有通過命名才能進行傳播,并且是在命名的局限性中進行傳播。在當下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知識、觀點、思想更加繁多,瞬間便有被淘汰埋沒的危險,因此,命名更成為傳播的護身符和尚方寶劍,成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詩人們通過命名組織、建立自己的話語場域,希望以此介入歷史,建構成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呈現歷史和反思歷史的一個角度。

二、新媒體語境下的“命名熱”

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強勢介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媒介環境,自由、平等、開放是其核心精神,去中心化、多元化、無主節奏則是其重要特點,使人們處于典型的無名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種命名席卷而來,鋪天蓋地,詩歌界熱鬧異常,一不小心就有被命名的風險。這些命名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代際命名

新媒體時代以來,“70后”“80后”“中間代”“中生代”等以代際為標準劃分的命名層出不窮。“80后”主要指1980—1989年間出生的人,這一代人是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在網絡這一無名狀態下,這代人自我命名為“80后”,最先由詩壇原創,最早亮相的刊物則是2000年7月的《詩參考》,在這期民刊上,“80后”以“80年代出生的詩人的詩”為專欄亮相。此后,“80后”概念逐漸拓展其勢力范圍,為整個文壇乃至整個文化界挪用。后來于2002年9月左右在“詩江湖”“榕樹下”“揚子鱷”“漆”等網絡論壇上發生激烈爭論,命名在1980年代出生的部分同齡人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詩人中引起爭議,遭到贊成或反對,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雖然這一命名無論從時間限度還是內涵上都有不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卻正反映了新媒體時代年輕一代的文學史焦慮和爭奪話語權、歷史位置的自覺與努力。“80后”幾乎與網絡同步成長,是馳騁網絡最早的騎手,他們將命名聚焦點轉向代際,深刻地意識到時代變化的快節奏,在對自己的身份進行確認時希求以代際命名的方式獲取合法化。他們的自我命名雖然遭到不少人反對,但在網絡熱炒后卻被很多選本或不少刊物欄目接受,不少選本或刊物欄目都以代際劃分詩人群體。《詩刊》《詩潮》《詩歌月刊》《詩選刊》等刊物與一些論壇、網頁、博客、微信公眾平臺都曾推出過“80后”詩人或作品。如《詩刊》微信公眾平臺,于2015年3月15日起推出“80后詩歌大展”,以專題形式對胡桑、唐不遇、王東東、熊焱、鄭小瓊、茱萸等有影響的“80后”詩人進行推介與展示。此外,還有以“中國80后詩歌聯展”、“陜西80后詩人大展”、西川主編“80后詩系”、《中國80后詩全集》等各種形式對“80后”的推出,使“80后”的命名得到詩界認可,也對“80后”部分詩人及其作品進行了比較廣泛的傳播,顯然成為傳播“80后”詩人及其作品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一命名方法不僅適用于1980年代出生的詩人,甚至被推廣到不同代際的詩人,如“50后”“60后”“70后”“90后”“00后”。一些詩歌大展、欄目或詩歌選本都以此為劃分方法。如《南方詩人》設置“四世同堂”的欄目,分“50后”“60后”“70后”“80后”幾個板塊,以代際選出各個年代出生的詩人中最優秀的幾位代表詩人進行作品展示,并設有“90后詩人專欄”推介“90后”詩人及其作品。“50后”“60后”“70后”“90后”“00后”實際上是“80后”衍生出來的一個概念。此外,由福建詩人安琪和廣東詩人黃禮孩提出的“中間代”、從臺灣挪移過來的“中生代”等命名也都屬于代際劃分,在紙質刊物和網絡上并行引發爭議,在爭議中圈定各自的“勢力范圍”,在詩歌史、文學史占據一席之位。

(二)以詩人名字進行命名

“梨花體”“羊羔體”“烏青體”“嘯天體”“秀華體”等都是以詩人的名字對某一類作品進行命名。“梨花體”是取趙麗華的諧音進行命名,由于2006年網上流傳趙麗華的詩歌《一個人來到田納西》《我終于在一棵樹下發現》等,這些過度隨意、過度口語的大白話立刻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引起網民的集體質疑、謾罵、嘲諷與惡搞,不少網民模仿梨花體,粗制濫造了大量廢話詩,以表達他們對詩與非詩之界限混淆的憤怒與嘲諷,被網民命名為“梨花體”。“羊羔體”則取車延高的諧音,是2010年10月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揭曉時衍生的一個話題,“魯迅文學獎”一揭曉,網絡上便流傳出車延高的一批以影視明星徐帆、劉亦菲、謝芳等為寫作對象、偏于口語化的詩歌,被命名為“羊羔體”,一時之間,網絡上大量網民相互傳播、復制并仿寫這種詩歌。“烏青體”“嘯天體”“秀華體”等則分別以烏青、周嘯天、余秀華等詩人的名字進行命名。

(三)以群體特征命名

由沈浩波、朵漁等詩人于2000 年夏天提出的“下半身”寫作,由李少君、張德明等提出的“新紅顏寫作”,洪燭等命名的“新歸來詩人群”等命名也在詩壇上人盡皆知,在紙刊和網絡上都曾掀起嘩然大波。這些命名是以群體的共同特征進行命名的。

沈浩波等人于2000年提倡的“下半身寫作”是對一直以來的嚴肅文學的反叛,在網絡的助推下強勁地沖擊詩壇,遭來抨擊、爭議,也引得一批盲目的追隨者爭相模仿。這一命名所涵蓋的是書寫“下半身”“肉體”,強調“感官洞開”“及時行樂”“縱欲”等特點的詩歌,這一命名驚世駭俗,其強勁的沖擊波造成了詩歌界長時間的喧囂與混亂。而在各種批評、爭議的混亂中,沈浩波、尹麗川等代表詩人浮出歷史地表,成為“下半身寫作”這一命名中的標桿,他們的詩名得以確立和傳播。雖然有爭議,但卻成為詩歌史上不可繞過的一個標簽。詩歌界各種命名層出不窮,其意義或許正在于此。

此外,各種以“新”和“后”命名的概念紛紛出現,如“新歸來詩人”群套用了“歸來詩人群”的概念,指一批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各種原因離開詩壇,于新世紀初又重新回歸詩壇的詩人,有邱華棟、沙克、洪燭、李少君、潘洗塵等,但他們在刊物上的露面尚未引起足夠關注。及至2011年6月23日,“中國新歸來詩人”博客在新浪網出現,將海內外一大批具有類似創作經歷的詩人匯聚起來。2015年底,“中國新歸來詩人”微信群和相應的微信公共平臺建立,作家網、中詩網等知名網絡媒體紛紛推出作品展,這一命名漸漸得到認可。“新紅顏寫作”同樣如此。對于什么是“新紅顏寫作”,張德明指出:“受網絡的自由化特征和開放性氛圍的影響,詩歌博客時代的女性詩歌寫作最為真實地呈現了女性情感世界的方方面面,也最為豐富地展示了女性在詩歌藝術探險和審美呈現上的不拘一格,一個時代多維而生動的女性形象得以精彩地展示在我們面前。”⑦這一命名一出,在網絡上和紙質刊物上都炒得沸沸揚揚,一些在博客上寂寞寫作的女詩人突然一夜走紅,這一命名在熱鬧一番后歸于沉寂,但這一命名下的幾位代表詩人如金鈴子、重慶子衣、施施然等卻由此從眾多女詩人中浮出。這就是“新紅顏寫作”命名的存在意義。命名是暫時的、權宜性的,但對詩人詩名與作品的傳播卻貢獻不小。熱潮一過去,所命之名本身就完成其使命而歸于沉寂,曾經頂著這些“名”的代表詩人卻抱得聲名歸。

(四)以載體命名

“女子詩報詩群”“揚子鱷詩群”等詩歌群體的命名都是以載體進行的,剛開始這些群體都有自己的刊物,而后在此基礎上開辟網絡上的陣地,在網絡上集結一大批詩人和讀者,并以原有刊物進行命名。《女子詩報》本是1988年“女子詩報”這個女性詩歌群體創辦的一份報紙,是女性詩歌的依托載體和展示平臺。1994年,《女子詩報》在強令禁止出版的壓力下停止出版了,“女子詩報”群體也失去了陣地,但2002年6月“女子詩報”論壇的建立,又將許多女性詩人重新匯集于“女子詩報”這個群體,2002年9月出版的《女子詩報年鑒》成為“女子詩報”新的陣地,是1988年《女子詩報》鉛印對開大報報紙的改版和另一形式的延續。從此,“女子詩報”以論壇和《女子詩報年鑒》的雙重形式為活動平臺和形式載體。這一命名集結了國內外三百多名女詩人,為中國當代女性詩歌寫作提供了一個廣泛、全面的聚集地,也成為傳播女性詩歌的一個重要平臺。“揚子鱷詩群”則以《揚子鱷詩刊》、揚子鱷詩歌論壇的雙重形式存在。《揚子鱷》是1988年由麥子、阿權等人創辦的一份民間詩報,20世紀90年代中期,詩人劉春加盟后與麥子共同編輯兩年,后來停刊。2001年2月,劉春出資將《揚子鱷》改版為詩刊繼續出版,出版6期后于2007年被迫再次停刊。其間,即2000年6月,劉春創建《揚子鱷》詩歌論壇,在全國詩界產生廣泛影響,集結了全國各地的一批詩人和詩歌愛好者,被稱為“揚子鱷詩群”,顯然是以《揚子鱷》詩刊與詩歌論壇為載體進行的命名。“網絡詩歌”“微信詩歌”“地鐵詩”“手機詩歌”等各種命名也都是以載體形式為依托進行命名。

此外,當下詩壇還存在許多以地域或詩歌風格命名的詩群、詩派,無論是哪種性質的命名,所命之名都成為詩人們頭戴的一頂帽子,詩人們集結于帽子之下,集體亮相于各種刊物、選本等紙質媒體與論壇、博客、微信朋友圈和公眾平臺等新媒體上。這些帽子成為他們出入各種詩歌圈子的門票,為他們抱團取暖提供了便利,集結于帽子下的詩人尤其是帽子集結者,其作品傳播得更快更遠。由此看來,命名成為抱團取暖的一種方式,為詩歌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命名作為一種傳播方式

新媒體的出現,并非僅僅為人們提供新的傳播、交流平臺,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大眾觀察、把握世界的方式和觀念。同樣,在新媒體語境下,命名已不僅僅只是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而已成為一種傳播方式。有學者指出:“命名的合法性它既不是來自于命名的對象,也不是來自于命名者自身,而是相反,它來自另外的東西。”⑧所謂“另外的東西”,其實就是來自傳播。命名是為了在文學版圖上占據一定地盤,從而占據一定歷史地位,但其是否能擠進歷史序列,取決于其傳播效力的大小。只有命名被認可,并形成比較大的影響力,才能進入文學史秩序,亦才能反過來證明命名的合法性。

新媒體傳播中,“名”的重要性非同尋常。好的“名”是吸引大眾眼球最直接的廣告,名字取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對于命名的重要性,魯迅先生早在《談皇帝》一文中便講過一個故事,一個老仆婦告訴過他一個對付皇帝的辦法,即在給皇帝吃菠菜的時候,如果說那是便宜的菠菜,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便會生氣,所以不能說那是便宜的菠菜,而是另取一個名字“紅嘴綠鸚哥”,名稱一變就可以讓皇帝吃得心甘情愿、開開心心。可見,命名何其重要。在新媒體語境下,“名”如果不夠新奇、敏感、刺激,不夠吸引眼球,大眾就會像吃菠菜一樣沒有胃口,而若將菠菜變更一下名稱,其命運便完全不一樣。新媒體語境下的詩人們深諳其道,命名時抓熱點、賣點和敏感詞匯進行命名,引起關注、熱爆,無論是被捧還是被罵,只要能被大眾記住,目的就達到了。因此,新媒體時代的命名熱潮此起彼伏,使漸趨邊緣化的詩歌頻頻引人注目,讓人感覺詩歌的春天來了,但其實,詩歌的所謂“升溫”并非因為創作水平和藝術水準的提升,而是與名稱引起的爭議熱鬧程度有關。

新媒體語境下,由于信息海量,各種“名”一不留神就會被淹沒,因此命名無法遵循自然生成、成熟過程,而是需要主動出擊觸發輿論關注。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新媒體平臺的即時性,命名時大都缺乏理性思考,更傾向于情緒的宣泄,因此無法讓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大眾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見,更不能奢望有著不同利益訴求的大眾達成一致地支持某一命名。因而,新媒體只能發揮自身媒介傳播優勢,詩人們在命名時亦只能遵循新媒介傳播的規律和邏輯,命名時不是依靠符號和象征存在的價值與號召力,而是尋找“曝光點”,通過曝光事件獲得廣泛關注與支持,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是對命名傳播的推動。只要大眾有反應,就是傳播效力的體現。反應越強烈,無論正負效果,對所命之“名”而言都是一種推動。而如何尋找“曝光點”?“炒”是關鍵詞。新媒體語境下的許多命名,大部分都是詩人、批評家、學者、媒體鼓吹與“炒”熱的,炒話題、炒隱私、炒概念等成為“命名熱”的重要炒作方式。

(一)炒話題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詩歌要想獲得關注度,形成影響力,就需要不斷制造熱點話題,因而大多數命名都會制造吸引大眾眼球的話題。在“梨花體”命名中,“裸體朗誦”顯然成為炒作的熱點話題。由于“梨花體”遭到諸多網民炮轟,為力挺趙麗華,數十位詩人以“支持趙麗華,保衛現代詩歌”為口號,于2006年9月30日在第三極書局舉辦詩歌朗誦會。當朗誦會進行到一半時,輪到詩人蘇非舒上場,身穿十六層衣服的他在女友幫助下一層一層脫光所有衣襪,全裸上臺朗誦其詩歌《僅此而已》,但未及朗誦完畢即被第三極書局的管理人員關燈與制止。隨后,蘇非舒被派出所拘留十天。這一事件被媒體曝光后,立刻引爆大眾的關注力,成為各媒體爭相報道與討論的熱點話題。在此過程中,由于媒體曝光、報道和輿論熱議,“梨花體”愈發為更多人所了解,引發了關于口語詩歌的熱議,蘇非舒也一舉成名天下知,積累了他符號資本的第一桶金。在“羊羔體”命名中,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武漢市紀委書記車延高給當紅明星寫詩成為炒作的熱點話題。2010年10月19日晚,詩人、文藝評論家陳維建在微博上轉發《徐帆》一詩的部分內容,并由車延高的名字而將這類詩命名為“羊羔體”,引發網民對“羊羔體”的熱傳和熱議,在微博、網絡上對“羊羔體”、魯迅文學獎和詩歌發展生態的討論掀起熱潮,各大媒體也獲得熱點新聞與可供爆炒的熱點話題。而在“秀華體”命名中,“腦癱”“農民”以及詩歌《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等都成為媒體反復炒作的話題。可見,在新媒體語境下,只有提供熱炒話題的命名,才能傳播得更遠,其傳播效力才能更持久。

(二)炒隱私

“秀華體”的命名不僅依靠熱點話題的制造,還依靠對隱私的熱炒。余秀華走紅后,各種媒體紛紛掘地三尺深挖其隱私,對其成長經歷、感情、婚姻、目前生活狀況等等各種細枝末節都予以關注,而這些信息都引爆了大眾的關注力,余秀華家被“踏破門檻”。一個一直以來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女詩人,被媒體深挖各種隱私,關于其腦癱的身體疾病、平時生活起居、父母、丈夫、兒子等各種細節都被曝光于媒體之下,甚至她與王法等人的糾葛都被暴露出來。隱私的炒作雖然給她帶來很多負面爭議,但她的詩名正是在激烈的正反面爭議中得到傳播。而媒體的關注總是會轉移的,當大眾的注意力成為過去時,余秀華開始主動兜售自己的隱私。她接連在詩中呈現自己跟朵漁、何三坡、陳先發等知名詩人的交往,不僅寫下了與何三坡“我們喝著酒,誤入彼此的禁區”,也寫讀朵漁的詩時“產生了和他交合的沖動”,而跟陳先發交往時則是“我的肥屁股之下,江水洶涌”。這些隱私給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提供了持久不歇的熱點,讓“秀華體”以及“腦癱詩人”的命名成為當下詩壇無法忽略的一個詩歌現象。

(三)換標簽

各種命名其實都是一種貼標簽的行為,但貼標簽亦有黔驢技窮之時,各種命名此起彼伏,能吸引大眾眼球的畢竟是少數,因此命名者們便將已有的標簽改頭換面,雖然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換一個標簽,便又重新引發大眾的興趣,比如“新紅顏寫作”這一命名的提出。一些在博客上寫詩的女詩人寫了多年詩,一直默默無聞未能引起關注,但2010年5月1日李少君和張德明將這種寫作現象貼上“新紅顏”的標簽,在各種爭議中,一批女詩人便突然走紅了。其實所謂“新紅顏寫作”,就是女性詩歌寫作,具體而言是博客時代的女性詩歌寫作,只不過是將“女性詩歌寫作”更換一個新的標簽而已。但舊標簽被命名者稍微一改,就如將菠菜改成“紅嘴綠鸚哥”一樣,立刻被新媒體語境下的大眾廣泛接受和喜愛。如河北的施施然,在新浪開了個人博客,2009年11月開始寫詩,半年時間便寫出六十多首詩,雖然跟帖者眾多,卻并未因此“紅”起來;但以“新紅顏寫作”的標簽貼出之后,這位女詩人便迅速成為各種刊物、媒體和獎項的寵兒。雖然引來諸多爭議,但在新媒體時代,爭議就意味著關注度,意味著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傳播了施施然的詩名。金鈴子、重慶子衣等女詩人的成名過程亦然。“打工詩歌”是新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詩歌標簽。有人認為打工詩歌其實就是以前的左翼詩歌,認為鄭小瓊的詩歌“深層次地銜接和打通了新世紀詩歌與上世紀左翼詩歌關注底層、書寫現實的優良傳統”⑨,顯然是在新的時代新的語境下將底層詩歌、左翼詩歌換了一個名稱,重新獲得關注。“秀華體”亦是新媒體時代命名換標簽的典型例證。余秀華的詩曾在《詩刊》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雙子星座”欄目發表過組詩《在打谷場上趕雞》,一直未引起反響,而在微信平臺上推出時被貼上“腦癱詩人”的標簽后,余秀華立刻走紅,顯然不乏“紅嘴綠鸚哥”效應。

四、命名的尷尬

如此命名,以及命名的如此傳播,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命名的尷尬。各種命名本是對特征、主題、美學風格或思想趨向的概括,或對現象、流派、詩體的總結,但新媒體語境下的許多命名,都并非如此,而是以先入為主、先發制人、橫空出世的姿態理念先行地命名,甚至許多命名成為隨意為之的行為,正如有人指出的:“網絡賦名形成過程不同于以往民間輿論的緩慢潛在發展,而憑借新媒介技術平臺呈現出強有力的顯性影響,甚至直接觸發事件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推進。”⑩新媒體語境下,各種命名主要是為博取注意力,增加關注度和點擊率,圈定話語勢力范圍,因此,命名的最大尷尬是名與實的不符,是概念炒作大于實踐,所命之名大都與詩體、詩作或詩風沒有必然關聯,命名者并不關注名實是否相符,而主要關注是否能引爆大眾的注意力與關注度。因此,當下很多命名都不過是話語的泡沫,各種新名目新旗號都不過是在自說自話成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肇始者。鄭慧如曾指出臺灣的詩學界狀況:“各類的‘詩學名字取得隆重堂皇,虛實掩映,卻未必有知識性的基礎作為后盾,而往往只是詩運動的學術化妝,或是一個人的喧天鑼鼓。”11大陸的詩歌界更是如此。“梨花體”“腦殘體”“知音體”“紅樓體”“排比體”“走近科學體”“蜜糖體”“鵝毛體”等各種命名層出不窮,但大多數都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鑼鼓喧天,是粗制濫造的話語泡沫。“鵝毛體”的命名不過是因為唐國明寫有《雪白的鵝毛雪白的墻》和《鵝毛床》等有關“鵝毛”的詩,其中寫道:“假如一天我累倒了/不要把我的名字刻在雪白的墻上/要把我用雪白般的鵝毛/用雪白般的鵝毛埋葬”,有網友戲稱為“鵝毛體”,便被唐國明和媒體采納,再加上他因癡迷《紅樓夢》而隱居十一年續寫《紅樓夢》,為媒體提供了炒作話題,因而使“鵝毛體”曾獲得一些媒體關注,但影響一直不大。“烏青體”則純屬嘩眾取寵,為詩歌抹黑。烏青的《怎么辦》《對白云的贊美》《假如你真的要給我錢》等詩被網友發布在微博上后一夜爆紅,轉發一萬多條,并引發網友競相“模仿”和惡搞,這類詩被命名為“烏青體”,后又于2014年在網絡上再次走紅,確立了“烏青體”成為繼“梨花體”“羊羔體”之后的另一詩歌命名。但這些命名的話語泡沫就如肥皂泡一般,在大眾的眼前飄蕩幾下即銷聲匿跡。

有些命名雖然并非完全是話語泡沫,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榮光啟曾對以代際命名的方法作出反思:“我們的詩歌命名通常只在時間和歷史上做文章,只對一代一代的寫作者負責,很少觸及本體意義上的詩歌內在狀況。”“不是追求自己在詩學上對前輩的超越,而是急于成立集團公司來最大限度地獲得詩歌市場份額,詩寫得好不好是次要的,關鍵是能否借著這個時代的文化傳播機制滿足這一代人的文化明星夢想。”12確實,以代際劃分進行的命名無法真實反映詩歌發展的復雜生態和詩人個體的詩歌特質,無法形成一代與另一代詩歌的標識性特征,因而,代際命名的方式顯得過于簡單粗暴。其他命名方式其實也同樣如此,不是根據詩歌界正在發生發展的詩歌現象、問題而進行的概括,大都是為了“占位”、劃定話語勢力范圍,命名者試圖將詩人安放進詩歌史序列中,依靠頭頂的“名”占據一個位置,重視了“名”而忽略了詩歌本身的詩歌技藝、內質,造成名實不符。這些命名其實不是對詩歌本體價值與意義的歸納概括,而是各種機構、媒體甚至批評家、詩人個體為占據詩歌市場份額所采取的傳播策略。各個命名者像詩歌市場的投機者,先提出一個命名,然后按照命名炮制一批作品,拉上一幫媒體、書商、評論家、學者和詩人吹捧一番,熱炒一番,如此將所命之名擠進文學史家、詩歌史家的眼睛,從而擠進歷史序列。這些命名大都是從詩歌外在的因素出發,以擠進文學史、詩歌史序列為目的,而非以“詩”的本體探尋為目標。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命名其實能留下來的并不多,大部分被淘汰,而且,即便“名”留下了,亦并非這個“名”下所有的詩人都能進入詩歌史、文學史,能留下的只是極少數優秀的詩人個體。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詩歌命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一種有效的新型傳播策略,但“名”背后的“實”,即詩歌文本的藝術水平、審美價值、思想含量等文本魅力才應是詩人、學者和媒體主力打造與傳播的主體。只有名實相符,詩人、詩歌群體、詩歌文本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歷史檢驗。

【注釋】

①[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見《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44-45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②哈特曼主編:《語言與語言學詞典》,12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③[德]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見《詩·語言·思》,彭富春譯,69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

④[法]皮埃爾·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編譯,9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謝冕、雷達、陳曉明等:《九十年代文化與新狀態懇談會紀要》,載《鐘山》1996年第2期。

⑥葛紅兵語,見范欽林、葛紅兵、王世誠等:《20世紀文學命名的合法性及其功能性》,載《文藝爭鳴》1997年第1期。

⑦張德明:《新世紀詩歌研究》,156頁,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⑧王世誠語,范欽林、葛紅兵、王世誠等對話:《20世紀文學命名的合法性及其功能性》,載《文藝爭鳴》1997年第1期。

⑨王琳、向天淵:《鄭小瓊詩歌與左翼文學傳統》,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年第1期。

⑩高憲春:《新媒介環境下的“網絡賦名”與“官方命名”:場域視域下的輿論生成分析》,載《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11期。

11鄭慧如:《臺灣當代詩的命名效力與詮釋樣態》,載《江漢學術》2014年第3期。

12榮光啟:《對當代中國詩歌命名問題的反思——從“中間代”開始》,載《詩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10-11月合刊“中間代理論特大號”。

[羅小鳳,揚州大學文學院。此文系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語境下詩與公眾世界之關系新變化研究”(15XZW035)、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看一级毛片| 在线色国产| 九一九色国产| 日本午夜三级| v天堂中文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毛片免费网址|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91丝袜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91蝌蚪窝|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丝袜第一页|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9热|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无码国产伊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久久a级片|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黄色网在线|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久草中文网| 亚洲无码37.|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66| 久草视频中文| 成年人国产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爽爽视频| www.亚洲一区|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欧美区|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