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畫又稱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制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形式。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其特點是形象生動、主題突出、風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宣傳畫一般張貼或繪制在引人注目、行人集中的公共場所,通過直接面向群眾、影響人心而及時地發揮社會作用。
一、民族化情感的視覺傳遞
抗戰宣傳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中國近代美術與現代美術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特殊的時代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它是在戰爭年代,藝術工作者們通過圖形文字的形式向觀眾傳遞一種救亡圖存的民族情結,是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搖旗吶喊的進行曲!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會”發表《抗戰宣言》,正式拉開了偉大的全民抗戰序幕。他說“如果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職責,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國抗戰情緒高漲,趕走帝國主義,求得和平,是全國人民共同的目標和愿望!但是,要組織武裝所有民眾,宣傳必不可少。所以,當時的報紙、雜志、電影、音樂、戲劇等無一反映的不是團結抗戰的內容,抗戰宣傳畫當然傳遞的也是這樣的民族情感。繪畫作為一門視覺藝術,通過圖形、色彩、肌理等視覺要素向觀眾傳達作者的主觀思想和個人情感是必不可少的。縱觀古今中外的不同藝術時期和各大藝術流派,通過繪畫作品表達各種情感的作品數不勝數,而且有著不少流世精品。同樣是情感傳遞的繪畫作品,可是抗戰宣傳畫與這些繪畫作品不同:從畫面效果看,它并沒有唯美的形式,有的可能是粗獷的線條、樸拙的造型和主題鮮明的畫面;從情感表達看,它并沒有令人愉悅的感受,有的是對列強咬牙切齒的憤恨、對受難同胞和被毀家園的無比痛心以及激昂憤慨的抗戰號召;從繪畫材料看,它并沒有精致的畫材,有的只是隨手可及的木板和刻刀、信手刷白的圍墻和廉價的油漆以及報紙雜志的頁面;從內容傳遞意圖看,抗戰宣傳畫不會像別的繪畫作品那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主觀思想,在讀者或觀眾那里會產生偏差甚至南轅北轍的解讀。它有的是準確明了的主題思想和情感傳遞,不管哪種文化程度的人都不會接收到與作者意圖相悖的信息。所以說,抗戰宣傳畫它不是用來陶冶情操、裝飾生活的視覺藝術,而是用來傳遞民族情感的圖文語意:通過頌揚軍人的犧牲精神塑造英雄形象、揭露侵略者罪行認清他們的本質、表現戰爭帶來的災難等內容來鼓勵、團結人們奮起抗戰。因此不是唯美的形式才是藝術美的準則,一幅繪畫作品,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淋漓盡致的揮發,在讀者那里得到心領神會的共鳴,不也是難能可貴的么?抗戰宣傳畫那些粗拙的形式,卻能使全國人民熱血沸騰、激昂憤慨、視死如歸。能做到如此高效的“移情”,恐怕這樣的美術作品在歷史上并不多見吧?抗戰時期藝術家們的不朽之作,譜寫了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民主主義的優美而壯麗的樂章,它就是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全國人民苦難而又令人敬佩的抗戰史,如《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與國土共存亡》《萬眾一心誓滅倭寇》《收復失土》等作品無一不是表現大無畏的民族精神的。這些的美術作品以時事為題材內容、嶄新的形式風格、生動的人物形象,開啟了中國近代美術的新時代。
二、大眾化的視覺審美活動
有人說,在抗戰那段歲月,想要創造造型準確、形象鮮活的繪畫作品幾乎是天方夜譚,那個時候努力于創作宣傳畫的藝術工作者,經過專門系統的素描訓練的人為數不多,素描修養先天不足。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狹隘與片面的。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人的藝術活動,越來越使得藝術多元化,打破傳統的立體、空間、透視等美學法則,使得平面、概括、抽象藝術形式越來越受人們所喜愛,美術界出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安迪沃霍爾重拾具象和寫實藝術,將藝術題材與商業圖像混搭式地并置,創作主題趨向商業化。各種單一的形象不斷地復制拼貼,無限量發行,打破了傳統藝術“單品”的高貴,實現“商品化雅俗共賞”,各種大眾傳媒使得人們耳目一新,符合大眾審美的波普藝術的出現,又一次拓展了藝術的寬度;同時杜尚將日常用品稍加處理,消解它原有的實用性,給它粘貼新的標簽賦予新的意義,這就是杜尚的藝術創作。他顛覆傳統,模糊了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把生活方式與藝術創作等同起來,生活工作,也可以是藝術。杜尚的藝術行為使得人們對藝術有了新的看法。他把藝術從高貴的神殿上扯下來,安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由此看來,藝術美的標準早就不是“像與不像,準確與否”這種傳統說辭。因此,在看待抗戰宣傳畫這一特定歷史印跡時,我們更應與時俱進,而不能用缺乏時代性和學術性的眼光忽略它真正的美。只有把它放置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社會動蕩、物資短缺、形勢逼人、目標受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條件下,它為明確的政治目的服務,傳遞愛國的民族精神,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戰。因此,不得不說抗戰宣傳畫,它其實是一門大眾藝術和圖像政治。
(一)不是生長在大眾中的藝術,便不是國家民族所需要的藝術
毛澤東認為文藝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人服務,他明確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宣傳工作一定要深入工農兵群眾,也就是說,當時的宣傳藝術,應該生長在大眾之中,只有貼近目標受眾的生活,才能具有真正的感染力,從而起到號召作用。在藝術為抗戰服務的號召下,畫家不僅是文藝工作者,更是一名戰士,他們要做好宣傳工作,就必須領會上級的抗戰方針、認清形勢、把握現實,尋找合適的途徑使宣傳工作順利開展。所以走到群眾中來勢在必行:揣摩他們的思想、感受他們的情緒、摸索他們的審美喜好,從廣大群眾的生活中尋找主題,展開解放全民族的戰斗動員。事實上,人民群眾在生活和勞動之中,千百年來日積月累本來儲備著豐富的文學藝術礦藏,這些粗糙稚拙的東西,是最原始生態、純樸動人、鮮活豐富的東西,它們是一切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甚至能使許多學院派藝術黯然失色。所以,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時局動蕩,整個民族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之際,廣大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走向街頭,走向工農群眾,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這些藝術家們著眼于現實,關心當下的局勢,同情受難的人民大眾,他們描繪發生在大眾“身邊的事”,致力于他們民族意識的覺醒,這無疑是當時中國美術的新方向。如李可染創作的宣傳畫《是誰殺了你的孩子》,畫面中一位神情悲戚、絕望無比的男人,抱著一個鮮血淋淋、肢體殘缺的孩子。從畫面的情境氣氛,誰都能看出孩子已經遇害。試想,在任何時候,孩子都是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而今,這顆希望的種子已慘遭毀滅。在那個生如螻蟻、流離失所的年代,普通群眾時刻有人喪命,看到這樣的繪畫作品怎么不令人動容?類似這類作品還有如《無辜者的血》《我們要建立強大的空軍》《是誰破壞了你快樂的家園》等,畫面中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就像觀眾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飽受身心摧殘,這些作品一次次刺痛大家的神經。因此,唯有反抗,才有出路!所以,在特定的抗戰時期,不是生長在大眾中的藝術,便不是國家民族所需要的藝術。
(二)不是大眾所能理解接受的藝術,便不是那段歷史所需要的藝術
在抗戰年代,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極低,文盲半文盲比比皆是,相當大一部分民眾并不具備閱讀文字這一能力。因此單用方塊字去宣傳國難是絕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圖文并茂招貼式的宣傳勢在必行,視覺圖像或許是最直接最純粹的一種交流方式,能讓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參與互動。同時,繪畫比文字更直觀更容易煽情,一個場景用圖片表達要比用文字口號更準確明了。但令藝術家們倍感困擾、感觸良多的是:盡管他們想用文藝的形式服務于廣大的人民群眾,可是這些作品未必能深入到人民大眾中去,或不是廣大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相反的是被大家認為“沒什么審美價值”的民間藝術卻能夠在工農群眾中流行開來。戰爭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連原來所喜聞樂見的剪紙、年畫等民間藝術,在戰事不斷的情況下大家也都無法欣賞,安全作為人的第一需要,可想而知精神的需求在當時是多么奢侈。藝術家們發現了民眾這一可利用的精神需求,于是去創造一種社會需要與民眾訴求相一致的藝術形式!他們把抗戰宣傳與民間藝術結合起來,為了將團結抗日、保家衛國這樣一個主題思想傳達給廣大的民眾,套用民間藝術的圖式承載抗戰思想是最快捷的方式,民間藝術根植于人民大眾之中,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比其他視覺語言更能被人們所讀懂。特別是在宣傳上,它的影響力可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所以結合民間美術的形式就成了藝術家們創作宣傳畫的首選,雖然創作出來的作品與原來的畫面已相差甚遠,但由于保留了傳統的圖式、題材,所以作品中依然存有原來的意義內涵,人民群眾可輕松的理解畫面及新的思想,如把舊年畫中的美人換成勞動婦女,將圣賢換成抗日戰士,把捉鬼的鐘馗變成打鬼子的英雄等。像《軍民合作,抗戰勝利》就是通過軍民形象與門神進行替換,典型地體現了按照內容的需要,采用其中好的地方,加上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新元素的創作原則。藝術工作者不但認識到了文藝要與人民大眾生活相結合的意義,而且在實踐中試圖解決文藝脫離大眾的問題。抗日根據地的藝術家通過探索各種有效的藝術形式,將抗日思想最大化地傳播給人民大眾,克服了百姓們教育程度不高、審美習慣存在差異的問題,使廣大群眾在面對作品的時候都能夠理解作者的意圖,通過不斷地實踐,真正做到文藝大眾化。
(三)不能團結大眾的藝術,便不是那個時期好的藝術
在藝術必須服務于抗戰動員這一功利性原則驅使之下,宣傳就是另一場戰爭,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戰斗的主力軍,只有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才能凝成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所以,宣傳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成效,這才是抗戰宣傳畫的美學品格所在,不能團結大眾的藝術,便不是那個時期好的藝術。作為抗戰時期最為重要的藝術載體之一,抗戰宣傳畫以宣傳愛國主義精神為己任,在抗戰中起到了發動大眾的職能。所以,當時的美術工作者,把抗戰宣傳放在首位是必然的,個人的藝術追求是其次的。但是一個優秀的有追求的藝術家,他顯然不滿足于僅僅完成宣傳工作,他一定會通過自己的藝術處理,創造一個個生動深刻的畫面,把抗戰號召這個主題,融匯自己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來引導輿論,呼喚人們的覺醒,使人們從畫面上得到某種指引,由被感染引起共鳴而訴諸行動,從而在政治動員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這才有極高社會作用和藝術價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鋪天蓋地的藝術宣傳中,中國人民捍衛民族尊嚴的反抗精神被極大地激發,這種反抗不僅反映在真槍實彈的對抗中,還反映在文學藝術領域的較量中。通過宣傳,將抗戰進行到底成為所有中國人堅定不移的信念。由于抗戰時期廣大美術創作者共同的不懈努力,才逐漸構筑了符合當時中國社會要求的美術創作的模式和審美特征,抗戰結束以后,他們當之無愧地成為新中國美術界的中堅力量。因此,具有號召力的藝術才是當時的好作品。
結語
今天,我們再看抗戰宣傳畫,評價它的藝術價值和美學特點,人們都說它的歷史價值遠遠大于它的美學品格。然而,若不是因為它極具美學品質,又如何能感化人、發動大眾具備強大的號召力?像吹響的號角一樣,讓沉睡中的人們精神抖擻,視死如歸力求民族獨立獲得解放,又何來它的歷史價值?筆者認為,應該更注重其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的作用以及這些圖像給我們記錄的歷史記憶。正是畫面蘊藏強大的精神力量、震懾人心的信息,這些令人動容的視覺記憶,就是它的審美品質。
(陳奎霖,廣西財經學院;本文為“中國抗戰宣傳畫的藝術性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KY0594;“廣西傳統地域性文化符號與企業品牌設計創新性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KY0591;廣西財經學院2018年度青年教師科研發展基金項目“紅色圖像在新時代的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QN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