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季進:“海外漢學與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是我個人近年來著力頗多的議題,在拙著《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述》的緒論中,我們曾以“地緣與學緣”,“觀點與方法”,“外部與內部”三組概念,陳述對這一問題初步的思考。之所以借用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術語,乃是有感于當下大陸學界對“海外漢學”的譯介與認識,雖然熱鬧非凡,卻也問題不少。提倡“學緣”,是希望超克“地緣”觀念所帶來的偏見,使反思和批判的目光不再囿于政治立場的芥蒂,而是提供一種更具學理性的對話框架。強調“方法”,是希望破除對所謂“新觀點”的迷思,更加著意觀點背后的理念方法,重估“內外”,是希望梳理“海外漢學”與本土傳統的融合脈絡,突破“你我兩分”的二元邏輯,思考建構現代學術譜系的可能。具體到英語世界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就要求我們對其建制歷程、學術源流、思想譜系、基本問題等有一整體的把握,這無疑指向一種學術史或文獻學的研究路徑。毋庸諱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作為“海外漢學”的后起之秀,長期處于西方學術的邊緣,其文獻星羅棋布,質量參差不齊,一直缺乏必要的整理,以至時過境遷,難以求索,更不用說大陸學界遠隔重洋,對其內部問題意識、理論生產、師承源流等情形缺乏必要的了解,難達“辨章學術”之效。在這一意義上,出自英語學界學者之手,對英語世界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二次文獻”予以考辨的“一手資料”就顯得特別有價值,它們不僅提供一個來自英語世界內部的觀察視角,更向我們展示其問題意識和“奠基性話語”的由來。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教授的《作為現象的身體:中國現代文學文化身體研究二次文獻概述》聚焦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身體議題。作為該領域的重要學者,韓瑞對于海外身體研究的厘清,在某種程度上亦可視為其本人思考過程的展演,揭橥其相關研究所征引和對話的思想資源。在論文的第一部分,她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展開論述的,通過征引藝術史家約翰·海伊、文學史家安敏成以及醫學史家栗山茂久對于中國文化中身體的現象學研究,韓瑞實際上將其在此基礎上完成的專著《圖像的來世》(The Afterlife of Images)置于整體性的學術脈絡,為其“科學和美學‘相互交織”的理解框架繪制出精確的理論坐標。論文的第二部分借助四部論文集或學術專刊來呈現英語學界對于中國文學中身體的組成部分和社會結構的豐富討論,包括白露和安樂哲主編的《中國的身體、主體和權力》,馬丁和韓瑞主編的《表現的現代性》(Embodied Modernities),《社會文本》(Social Text)雜志雙卷本專刊《中國與人類》(China and the Human)以及羅鵬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專刊。需要指出的是,會議論文集和學術期刊作為“海外漢學”知識生產的重要陣地,對于其主題、觀點、方法的發軔和爭鳴助益頗多,但受譯介和流通的局限,在國內學界很難得到系統的認知,有待進一步的交流和引介。論文的第三部分關注英語學界如何將身體研究延伸向對于“人”的理論建構,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羅鵬和劉禾對于魯迅《造人術》的不同理解及其所產生的理論張力。這提醒我們,“海外漢學”從來不是鐵板一塊,其內部熱烈的學術爭鳴,不僅是其學術生產的重要環節,亦是其不斷自新的動力,就像在文章的最后,經由羅鵬、劉禾的理論及于安道有關生物進化觀念的研究,作者呼吁一個愈益深化的跨學科研究時代的到來。這些略顯陌生的研究與論述,相信一定會對本土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有所刺激與啟發。
(季進,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