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琴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教育的印象與看法也在不斷改變,學生的素質教育也被廣泛關注。新課改下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培養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引起廣大家長群體與師生群體的關注;實踐與生活的關聯密不可分,因此,必須將小學的綜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教學;生活;結合;途徑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流傳至今朗朗上口的詩句,都在闡述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但這也引起了一定弊端:越來越僵化的科舉體制、日漸固化的知識形態與思想觀念、部分讀書人的理論不能應用至現實、“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重視文化傳統,吸收書本知識固然是好,可過于重視文化書本、一味要求學子滿心撲在書本里,卻忽略了現實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到了現代,人們日漸發現實踐在生活中的重要運用功能,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育相結合,從教育初期抓起,尋找綜合實踐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途徑。
一、技能操作與綜合實踐相結合
(一) 小學教育中學校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的部分弊端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孩子僅僅靠學習來積累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現在的教育出現了一種誤區:周末,孩子們忙于應付各種補習班。他們沒有能夠空出一小段時間,細細回味自己這一周里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案,更不用說花時間感悟這個世界,思考這個世間與生命個體間存在的隱秘聯系。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的長處與藝術思考被日復一日的奔忙淹沒了。家長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很多時候恰恰是一種對自身,對自己孩子自信不足的表現。
(二)技能操作應該如何與綜合實踐相結合
如果讓孩子光光依靠每天在校六小時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古人尚且有“游學”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見,掌握知識體系后,結合理論的實踐操作在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知識使人深刻,學習使人明智,實踐使人廣博,環環相扣,不可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環。技能操作的熟練運用需要刻苦鉆研,需要師長用心傳授,需要近距離的講解與觀察學習,發現的問題馬上得到解答,不足之處也能得到直觀的指正;在小學教育中,技能操作的傳授就更是如此,技能操作的教學模式需要師生間的積極配合,小學階段技能操作模式達到的難度為學生與課程設計,考慮到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狀態,課程設置的難度不會很高,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充分動腦和動手,用實際操作來代替書本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質量也得到優化。實踐操作比單純的課本內容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技能操作一般能分為幾個步驟:確定主題,調查研究,實踐操作;如果是一堂綜合實踐操作課,以魚為例,可搜集魚的演變歷史;選一種自己喜歡的魚,專門了解它;走進池塘河溝動手釣釣魚、燒燒魚……這樣的參與生活,遠比教師在課堂上對著大屏幕講解來的容易接受。
二、將社會實踐運用到生活當中
(一)實踐與文本相融合
社會綜合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果與社會實際脫節,是很難很好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綜合實踐教育應與實踐相結合,讓孩子自發探索,自主思維,主動研究,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對實踐活動產生發自內心的熱愛。
將社會實踐運用到生活當中,小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運用課堂里與實踐中學習到的知識,學生看到美麗的自然風景,發現自然風物與氣象變化展現出的光怪陸離之美,懂得原理,懂得形容,更懂得享受與思考,能夠回憶起在課堂上、課本上或課外閱讀中的內容,能聯想到詩句、氣象學與自然的壯美,這也是教育的一種意義;書本的知識與現實想通,而學生找到了它們的共同之處。不單是對美景的感悟與思考,教育中的社會實踐能很好地與文本相融合,運用到生活當中。
(二)社會實踐與生活相結合的途徑
小學教材改革后,學校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提升與全面發展,學校與師長不斷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問題探究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致力于將社會實踐運用到生活當中,找出社會實踐與生活相結合的種種途徑。
平常可利用周末時間或一周中的班會課,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周邊有一定歷史的建筑群落,讓學生記下自己的感想;在學校附近的林圃里購買小樹苗,給學生種植,觀察樹木生長的空間,讓學生了解一定的生命發展原理,以小見大,了解生命的運作與規律;讓孩子進入敬老院,與老人交流談心,幫助老人等等;學生的實踐學習是在學習直接經驗,同時也是在學習間接經驗,師長與旁人的經驗,經過理解與篩選,都能很好的幫助到學生的成長。小學教育“綜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的基本內容與基本思想都較為明晰,卻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學校與教師不斷探索。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通過實踐教學不斷突破自身存在的限制,學生逐步跳出課本內容的局限,不斷認識自身,認識自然,認知自我,突破自我;加強了自身能力,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仁龍.小學綜合實踐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途徑[J].新課程(小學),2016(08):92
[2]袁喜茜.優化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的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04):73
[3]曾愛平.淺析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11):168-169
[4]董黎英.小學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教學模式”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