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單
目前,音樂教學的許多新手段、新方法在學校課堂教學中普遍應用。像是投影儀VCD、、電腦、DVD、音響等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已經走進課堂,走進音樂教學,這些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大了知識信息容為音樂教學模式創設了形象生動的教學意境,也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主宰課堂、手段單一的教學模式,提高了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一、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程資源
教學中的教師資源、環境資源和活動資源等都是音樂課程資源。其中實施音樂課程的骨干力量是教師資源;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設施設備等是環境資源;學校組織、參與或開展的各項音樂實踐活動是活動資源。
傳統的音樂教學光靠嘴、鋼琴、錄音機、和黑板,以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進入使教學具備了多元化、多樣性,具有突破時空局限,擴大容量的特點。它使音樂教學內容由相對單一靜態的審美對象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使學生直接、間接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受。
教學中網絡的引入,使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發揮網絡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資源,根據需要,從網絡上查找、獲取資料,更好地運用網絡資源。許多音樂教學資料都可以從音樂網站上查找,下載并修改使用,將下載的好的教學音樂存放在電腦資料庫中,可實現網絡共享,讓更多的學生或者老師分享這個資源。特別是Flash動畫歌曲還有與之相配的畫面,歌詞字幕,這使得學生在熟悉歌曲,了解歌曲內涵上有很大幫助。同時也下降了教師過去“高高在上”的權威,創造了平等、民主、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內心的想法盡情地流露,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創造了條件。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接觸、認識、掌握和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對人們的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進入音樂教學領域在綜合處理和控制聲音、圖像、影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產生積極的興趣。可以使音樂語言由抽象變為形象,由變靜態變為動態,將枯燥的教學變為靈動的課堂。觸動學生心靈,提高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欣賞《梁祝》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梁祝》的視頻,通過學生觀察視頻,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然后再播放音樂引導學生感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學生的興趣也隨之倍增。這樣的導入一開始就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學生就會自己不自覺地對即將開始的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優化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將抽象的音樂語言轉化成形象生動的聲像音畫本身就是一種創造。這種創造能創設意境,使學生感官受到刺激,更能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欣賞能力,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如:在《鼓上的小米粒》教學中,創編歌詞表演動作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其他小朋友創作的表演情況展示出來,用來啟發其他的孩子進行創意表演展示。同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要求每組表演的動作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潛能。
到了匯報表演的時候,各組將各組創意展示出來,有的組小朋友圍成圓圈成小鼓狀,小米粒可以用中間兩位小朋友來表演,其他的小朋友與中間的小朋友隨著音樂表演相應的敲鼓、拍手、跳動與肢體律動等動作;有的組是結隊則以集體舞的形式表演,各組的表演各有特色,都能成功地描述作品的藝術形象;有的組大家一起根據歌曲的力度變化與內涵天真地表演;通過創編與討論,體驗和想象,再經過全班交流、師生評價等等,吸取最有新意和創意的動作,進行恰當組合,更有效地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又如在教學《黃河大合唱》時,可以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展示中間的一個片段,請學生欣賞鑒別樂曲的多種表現方式,然后再配上恰當的圖片和動畫,就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的天地中。讓學生隨音樂入情、入境、動情、想象、體驗音樂所表達描繪的豐富多樣、細致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參與音樂的感知體驗。
現在信息技術下的音樂課堂設計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課堂的優化需要每一位音樂老師深入學習音樂教育理念,從不同角度出發,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研究、改進。這樣才會讓學生的多種觀感參與進來,為動態音樂課堂的建構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