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的凸顯引起了環境受害者的抗爭,而限制環境抗爭的因素是環境社會學中的重要研究議題。山西省的Q縣的兩個現實事件反映出政府在環境事務中占主導地位,公民將環境訴求置于邊緣性地位、民眾利益多樣化。仔細考量具體制度的設置和運行,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是當前環保工作中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環境抗爭;政府主導;民眾利益多樣化
農民的環境抗爭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制約農民環境抗爭的因素是筆者的主要關注點。張玉林研究了體制制度與環境污染之間的深層關系,認為壓力型體制促成的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使得環境污染和沖突加劇,更制約了民眾的環境抗爭;[1]陳占江、包智明揭示了環境抗爭中湖南某地農民的行動選擇主要受制于政治機會結構以及國家、企業和農民之間所形成的利益結構的雙重缺失;[2]而張金俊探討了農民從環境抗爭到集體沉默的社會現象及其背后的“社會一心理”機制。[3]上述研究大多以具體的環境抗爭事件為個案來探討限制農民環境抗爭的因素,而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試圖通過描述、分析一系列看似與環境抗爭無關的現實事件來得出一些新發現。
本文將通過隸屬于山西省Q縣的兩個現實事件,解讀在新的現實狀況下民眾環境抗爭遇到的限制性因素,進一步分析這些限制性因素形成的深層原因。
一、限制環境抗爭的因素
(一)政府主導下的環境治理機制:環保督查制度
2017年5月15、16日,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Q縣開展督察工作。截至10月30日,省委省政府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交辦群眾反映環境問題中有10批共計20個問題涉及Q縣,污染類型有大氣、水、噪聲、固廢、揚塵等。[4]
據悉,環保督察組的工作流程是:督查組只有檢查、調查和建議權,“缺乏相應的制約手段”,因此一旦發現污染事件將通報上級環保部門,然后再移交到污染事件所在地的環保局和紀委部門進行具體處理。我們發現,督察組這種特別的工作開展形式即“巡視”的方法,一方面具有較高程度的靈活性和流動性,即督察組的人員變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中央環保督察組組長由現職或近期退出領導崗位的省部級干部擔任),流動性是說巡查組不固定在某一區域開展工作;另一方面,這樣一種高“靈活性”和“流動性”的工作形式不利于調動當地公民參與環保工作的熱情,缺乏一種穩定的組織形式和工作形式,公民喪失一種參與的“可靠性”。
涉及Q縣的三項環境污染事件都是在此次中央環保督查組的巡視中被發現的,由此也可部分地說明公民在“環保督查”制度下參與環保事務的主體性地位有待凸顯。
(二)處于邊緣性地位的環境訴求:民眾不滿征地補償金
2012年山西Y集團決定在Q縣經濟開發區建立化工新材料園區,該項目選址規劃在Q縣的三個村,三個村落將被拆遷。如此大規模的征地,意味著幾千農民將失去耕地、失去生活多年的家園,因為多種原因有一部分村民不同意搬離。部分村民走上了漫長的上訪路。
村民進行上訪告狀,大都是因為對補償金額不滿,但他們往往以該項目征地過程中政府的強征行為和項目缺少合法的程序審批,以及對環境污染的擔憂為由。且上訪的村民只涉及到搬遷的三個村莊,而可能遭受環境污染的附近村落的村民并未進行環境抗爭。不難看到,Y村村民的上訪只是將環境污染作為實現自己經濟訴求的一個手段,此時的抗爭雖涉及環境問題,但是明顯的是村民將這種環境利益訴求置于較為邊緣性的地位。
二、環境抗爭限制性因素的深層分析
(一)政府將自身置于解決環境問題的主導地位
無論是政經一體化理論還是揭示地方政府集“代理型政權經營者”與“謀利型政權經營者”于一身的雙重角色理論,[5]都反映出以政府為主導的環境治理機制是無法解決我國復雜的環境問題的。然而目前我國政府在某些具體的環境治理機制中仍然采用“政府的邏輯”,不能建立一條暢通的反映民意渠道,阻礙了民眾在環境事務中的參與。
(二)民眾環保意識淡薄,利益分化
中國環保網2014年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顯示:7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和環保部門對“美麗中國”建設負主要責任,排在第二位的企業占15.1%,個人占12.7%排在第三位:受訪者普遍認為政府和環保部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主體,具有較強的“政府依賴型”特征。[6]由此可見,在社會分化和民眾利益多樣化的背景下,思考如何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事務是十分必要的。
三、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環境抗爭的限制性因素為主要議題,通過對山西省Q縣的兩個現實事件作個案研究,跳出以往直接研究環境抗爭事件的思路,而是從一些具體事件中探討環境抗爭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政府在環境事務中占主導地位,公民環境意識淡薄、利益分化等因素。為該議題的研究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作了補充性的材料說明。
面對當前限制民眾環境抗爭的因素,只有政府不斷發展治國理政的思路,仔細考量具體制度的設置和實施;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提高民眾的環保意思;通過充分發揮民間環保組織、媒體以及企業的作用,推動公民的積極參與,才能向建立“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張玉林.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與中國農村的環境沖突[J].探索與爭鳴,2006(5).
[2]陳占江等.制度變遷、利益分化與農民環境抗爭——以湖南省X市Z地區為個案[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3(4).
[3]張金俊.農民從環境抗爭到集體沉默的“社會一心理”機制研究[J].南京的工業大學學報,2016,15(3).
[4]任曉明.Q縣積極落實省環保督察組交辦案件辦理工作[N].太原日報,2017年11月1日.
[5]包智明等.中國經驗的環境之維:向度及其限度術——對中國環境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社會學研究,2011(6).
[6]中國環保網(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
作者簡介:白文艷,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