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與其語言的運用分不開,本文從修辭學的角度,在分析該綜藝修辭現象的基礎上,探討修辭效果及其成功之處。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修辭手法;修辭效果
《舌尖上的中國》自開播以來,廣受關注,其欲語還休的解說詞配合著優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視聽享受。在同類記錄片中脫穎而出,而該節目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對修辭的綜合運用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詞語的精心錘煉
《舌尖上的中國》用解說詞串聯整個節目,解說詞的好壞決定了整個節目的質量的高低,毋庸置疑,在解說詞的攥寫方面,工作人員十分用心,在詞語的推敲方面很是認真。
(一)意義的錘煉
《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檔美食節目,對美食的描寫在準確妥帖的基礎上,色彩鮮明,生動具體。在描繪食物的做法時,多用行為動詞,“摔”、“拋”等單音節動詞準確清晰,配合畫面更具動態的流暢美感。而對于食物味道的描寫多用質樸的形容詞,不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簡單的日常的詞匯,拉近觀眾與食物的距離,“鮮”、“味”等字的精妙,是這些詞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些詞語的奇妙之處,是用簡單的話語引起觀眾心理的認同感,眼前的景物和內心的情感相互作用,不斷澎湃。
(二)聲音的錘煉
作為一個視聽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向觀眾呈現了一場聽覺的盛宴。
“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
采用了四組雙音節的動詞構成了音節整齊勻稱,讀出來富于節奏感。
“我們從來不愿分清飲食與人生的界限,就像二者生來就該圓融貫通,百味雜陳。命運的盛宴不期而遇,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嘗試與回味。”
在現代漢語中,少有平仄的嚴格要求,但在行文中,如何沒有聲調的起伏變化,便像和尚念經,而《舌尖上的中國》十分注重文本的讀出了美感,多采用四字格詞語或成語,配以磁性的聲音,在文本的語音的高低起伏中,給人以流暢優美之感。
二、修辭格的運用
在《舌尖的中國》中,有一定修辭格的運用,使解說詞生動而別具一格。
(一)比喻
“千百年來,食物……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比喻是在行文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修辭的手法,將食物比作味覺定位系統,化抽象為具象,生動的說明了食物對于我們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所求,而寄托了人的一種思想,一種鄉情。
(二)比擬
“白馬從長輩那里學會了點燃煙霧,迫使蜜蜂放棄抵抗……”
比擬分為“擬人“擬物”兩種,在這里是將蜜蜂當作人看待,賦予其人的行為動作,比擬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更具靈動之美。
(三)頂真
“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
用上一個句子結尾的詞作下一個句子的起頭,這種上聯下接便叫做頂真,這種詞語的連用,給人以流暢明快之感,讀出口節奏感強。
(四)夸張
“植物正在瘋長,又到了白馬占堆最忙碌的季節。”
在雨季,植物由于水土補給豐富,長勢非常的好。“瘋”字恰到好處的說明了這一情況,它可以給人以不是真實而勝于真實之感,仿佛一個字,便可以在聽眾的眼前呈現植物的繁茂。
(五)排比
“現在是佐料時間,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還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記遠行的疲憊。”
以“的字句”形成排比,也構成了句式上的整齊,突出文意的重心,增強語音的氣勢。
(六)對比
“少年熬成白發,故鄉變了模樣,但各種老味道歷久彌新。”
一個簡單的對比,給人以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少年白了頭,只有食物的老味道沒有改變,食物聯系了過去和未來,表達了情感。
(七)對偶
“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該句作為“腳步”一集的結束語。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起到了感情升華的作用。
(八)反復
“我們用飲食借指生活,我們嘗試,我們分享,我們趣味,抑或我們吃苦,飲食與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圓融……”
反復修辭的運用,通過反復詠嘆,起到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
三、修辭構建的效果
《舌尖上的中國》修辭的應用可謂成功,通過一系列修辭手法的運用,構建了獨特而優美的語體風格,而這種風格給予聽眾多層次的美感。
(一)節奏舒緩,略有起伏
打開《舌尖上的中國》,聽著富有魅力磁性嗓音,看著流動的畫面,整個節目徐徐展開,節奏非常的舒緩,不會有高強度的沖擊,但卻像涓涓細流潤入心田。
“老凡的菜是從書房里端出來的,文人做菜,精致。美食與親朋從來相得益彰,過往的傳統在這座庭院中又鮮活起來,在尋找曾經的蘇州味道的過程中,老凡也找到了面對這個急速變化時代的自處之道。庭院方丈之間,食物成了他的表達方式,出離而又入世。他執著地使用最傳統的技法制作蘇幫菜,坦然地接受并靜觀那些變與不變。”
這種節奏的美感便有賴于句式合理安排,多用短句,形成長短交替,而多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使整個語言讀出了朗朗上口,而有一種均衡的美感。
(二)語言富于畫面感
《舌尖上的中國》的語言的形象色彩濃郁,仿佛便已經置身于所描寫的畫面中。可以讓聽眾更直觀,更親切去感受,隨著聲音,思維擴展開來,跳躍而生動,而打通五官感受。
“……中國古老的職業割麥人,他們踩著麥子成熟的節奏,用雙手挑戰機械……”
寥寥數筆,仿佛,我們已經站在麥田中,望著一望無際的金黃的麥子,隨著步伐的移動,聽到收獲的聲音。
(三)具有雕刻美
語言的雕刻主要體現在對詞語的錘煉(前文已經舉例分析過),而這種雕刻的美感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它不僅僅是詞語句子本身配合而帶來的美感,而更是內在的質感,是將對于文字語言的欣賞提高到藝術層面,是更高一層的審美欣賞,而這種雕刻很實在,很樸實,從多方面對事物進行刻畫,多角度呈現想要描寫的食物,同時,與畫面完美配合,給人以逼真感,通過語言的刻畫,一種深厚的底蘊也逐步建立而鋪展開來。
(四)情感細膩,令人深思
《舌尖上的中國》廣泛運用移情,將心理情感和五官感受聯系在一起,而其中的情,是一種真摯的,可以引起普遍同理心的情。我們所關注到的是食物中寄托的人的情感思想。
“一頓歸鄉宴,窮盡鄉間名廚的全部手藝,中斷幾十年的相識和舊情重新接通瞬間讓一切回到從前。過去幾十年,程世坤在美國農場做工,這次老人決定回鄉定居,召喚他的不僅僅是親情,更有熟悉的味道。”
食物與家鄉緊密相連,即使歲月流逝,食物總可以喚起心中最深的情感,它寄托了游子的思鄉之情,而語言文字在這里就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這樣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知道它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并理解它為什么可以感染我們,其抒情性與感染力達到頂峰了。
因此,從中國味道從食物的味道提煉出來,進而呈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從他人的日常生活中透視整個民族的文化心性、文化力量,是《舌尖上的中國》試圖達到的目的,而語言能夠有情感美也寄托于此。
(五)意境悠遠
所謂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而能夠達到意境的美的美,一定是多重美的協調,也可以說是美的最高層次,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語言的作用不僅僅可以起到交際,表達思想的作用,而應當作為思維的載體
就是人的思維運轉到何處,語言也緊隨其后到何處,語言所到之處,思想就在此蔓延開來。因此,通過對語言行為的積極調整,可以更好的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廣闊和多變。而不得不提,與文字語言相得益彰的解說詞表述者的聲音,這個聲音也是構成悠遠的意境不可或缺的一環,伴隨他的聲音,聽眾,展開思維是翅膀,主動參與創造,使每一個聽眾有個性化的感受。
四、結語
《舌尖上的中國》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單單從修辭的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出語言運用的精巧,可以發現,它積極調配語言使表達效果達到最佳,進而,在語言的表面意思之下蘊含更為深刻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不僅僅是對美食的闡述,更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人的人生百態。
作者簡介:楊若櫻(1996—),女,漢族,安徽淮南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