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全球難民數量居高不下,難民的保護與救助工作也更加艱難。全面深入地研究難民救助問題有助于增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對維護難民的基本人權,消除貧困和落后,維護地區安全和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難民;救助;研究
難民問題由來已久,但自國際聯盟時代開始難民問題才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為了解決二戰后遺留的難民問題,1947年聯合國成立了國際難民組織。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國際難民組織已無法適應全球難民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此種背景下,聯合國難民署于1950年成立,次年開始工作,負責實施各項難民援助方案,指導、協調、參與全球難民救助和保護行動。除此以外,1951年和1967年聯合國通過的《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和《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成為國際社會處理難民問題的法律依據。然而,難民問題并沒有因為國際社會的努力而消失,反而變得日益嚴峻和復雜。2016年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最新《全球難民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范圍內共有6,56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其中有2,250萬是難民,難民人數達到了歷史最高。“不論以什么標準來衡量,這都是一個無法接受的數字。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聲音大聲呼吁以防止和解決沖突為共同目標,并進行協同合作,以確保全球難民、境內流離失所者以及尋求庇護者能夠在尋求持久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獲得適當的保護和照顧。”近年來歐洲難民危機再次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全球化背景下,由難民問題引發的地區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想要聯手解決的重點全球治理問題,同時也是各國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建構國際難民法和難民救助機制已是勢在必行。世界各國應高度重視難民問題,在維護國家自身利益的同時,自覺履行國際義務,積極參與難民救助和全球難民治理,緩解難民問題帶來的壓力,維護《關于難民地位公約》和《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等國際公約的權威和指導地位,降低難民問題產生的綜合影響和由難民問題衍生的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與穩定。
一、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難民權利保護的成果較多,而針對難民救助問題的研究主要散見于學術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中,專門論述難民救助問題的論文少之又少,經筆者整理,大概分為以下四類:
(一)印支難民的安置與救助研究
吳慧、郭會杰、屈衛丹、方衛軍、鐘俊輝分別在他們的論文中介紹了中國安置和救助印支難民的情況;吳喜和梁晉云以云南河口縣難民為例,論述了難民生產、生活中的主要困難和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并提出了盡早解決河口縣越南難民問題的建議。
(二)緬甸難民的救助問題研究
緬甸難民的救助情況主要散見于新聞報道當中。如,尹鴻偉的《中國首度公開援助緬北難民》、白皓的《直擊中緬邊境難民安置點》等新聞報道。另外,林超介紹了緬甸克欽難民潮的緣起,概述了中國對難民保護的法律、機構和實踐;劉國福的《中國難民法》一書的第三章“保護與安置大規模涌入緬甸邊民”中詳細介紹了我國對緬甸難民的救助情況。
(三)難民保護與救助問題的綜合性研究
孫曉東和張波濤討論了當今國際社會以及中國面臨的難民救助問題。尹桂云討論了聯合國難民署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和在國際難民救助中發揮的作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在協助聯合國難民署進行難民救助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尹桂云和夏少權認為,對待難民當然應該采取人道主義的援助,但更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難民問題是戰亂、沖突、貧困以及自然災害的產物,只有消除這些產生難民問題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秦袆認為,對于難民問題,多數研究停留在理論探討和國際社會實踐層面上,例如難民保護的原則和難民定義探討,很少涉及某一國家對于難民的具體保護。鐘俊輝指出國內大多數研究重點分析難民保護的歷史及現狀,而對如何解決當代難民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較少。因此鐘從國際法的角度,對國際難民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構想,以求為難民的國際保護和我國在此方面的實踐提供一些參考。林根在其碩士論文《國際難民問題研究》第三章中指出了難民國際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重點論述了難民救助中的現實困難。王海濱和戴長征指出國際社會應共同推動難民問題合作共識,進一步完善難民法規及救助機制,做到治標與治本并重。史小今在分析當今難民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探索新的難民救助體系的建議。
(四)難民救助組織機構研究
長期以來,國際官方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對難民的保護和救助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做出了不同的貢獻,但目前大多數學者研究的對象僅限于聯合國難民署。周聿峨和郭秋梅、吳敏貞、何慧張胤鴻等學者的研究都涉及聯合國難民署對難民的保護和救助情況。
(五)抗日戰爭與內戰時期各地難民的安置和救濟問題
王春英的《中國抗戰時期難民問題研究》詳細介紹了中國抗戰時期的難民救濟與安置情況;吳捷的論文《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救濟與安置難民活動論述》主要對杭戰時期難民定義、數、構成、流向、特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在戰時難民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沖擊下,國民政府為穩定社會秩序、增強全國抗戰建國決心而開展聲勢浩大的救濟與安里難民工作、對國民政府救濟與安置難民工作特點、成效和歷史局限性進行評析。谷秀青和彭雷霆的《近年來關于抗戰時期難民研究的綜述》一文的第二部分第二節“難民救濟的研究”對抗日戰爭時期難民的安置和救濟問題研究情況作了概括性總結,在此不再贅述。
二、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難民救助問題研究現狀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①從研究視角來看,大多數研究者僅從法學視角研究該問題,而從政治學、管理學、人口學等學科視角對難民救助問題進行的研究較少,遑論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②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能查到的零星研究成果基本上屬于描述性和介紹性內容,僅限于對較小區域范圍內難民救助的歷史回顧和現狀描述,全面深入的實地調查和實證研究成果較少。③從研究范圍來看,國內學者重點關注印支難民救助問題,而對其他邊境地區的難民救助問題關注較少,存在研究地域不平衡的問題。④從研究群體來看,學者們僅對難民救助情況進行整體描述,未按群體對難民救助問題進行分類研究,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這兩個弱勢群體,沒有受到重點關注。⑤多數研究將難民救助和難民保護混為一談,沒有厘清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⑥目前尚未查到專門研究難民救助問題的論文及專著,僅有為數極少的論文提及難民救助問題,并且僅以介紹性和描述性內容呈現,鮮有針對難民救助體系、政策、制度、對策建議的研究。⑦實地調查和實證研究較少,多數研究著重于總結過去難民救助的情況和經驗,對難民救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的動態考察不足。⑧難民問題的研究深度略顯不足,對難民救助的情況、普遍存在的問題介紹較多,現狀描述勝于理論分析,全面深入的理論性研究成果極少。⑨許多學者僅從法學學科背景出發考察難民問題。難民救助問題與政治、經濟、民族、宗教、倫理、國際關系等緊密相連,但目前的研究視角單一,絕大多數成果僅囿于法學和人道主義視角,缺乏對難民救助問題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⑩目前大多數學者重點關注聯合國難民署,而對其他國際官方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難民救助中發揮的作用研究較少。
三、研究展望
難民救助問題不僅僅囿于救助本身,與法律、國籍、人權、人口流動、國際關系、國家安全、人道主義、民族宗教、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問題緊密聯系,具有跨學科研究的特征,其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不言而喻。但目前國內學界對難民救助問題的研究還十分薄弱,更缺失全面、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為進一步促進該問題的研究,筆者提出以下研究建議:
(一)拓展研究視角
對于難民救助問題研究,目前主要從法學和倫理角度展開研究,今后可以從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口學、心理學、邊疆學、婦女學、管理學、統計學、教育學、國際關系學等視角開展對該問題的研究。
(二)拓寬研究領域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大部分研究僅囿于難民救助問題本身,而未將研究領域延伸到與其相關的其他領域,例如與難民救助和保護問題緊密相連的人權問題、人口流動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勞動就業問題、邊境管理和國家安全問題、兒童教育問題和婦女發展問題,缺失交叉性綜合研究。
(三)擴大研究地域
從現有的難民救助問題研究成果看,研究者主要聚焦于對印支難民問題的研究,對其他邊境地區的難民救助問題研究較少。因此,今后應擴大研究地域范圍,例如開展中緬、中老等邊境地區的難民救助問題研究。通過實地調查,了解不同地區的難民產生原因、生存現狀、人員規模及社會影響等,結合相關理論,提出切實可行的難民救助對策建議。
(四)加強實證性研究
目前難民的救助問題研究偏重個案研究,定性研究的范圍僅局限于一些有代表性的邊境村落,而定量研究比較薄弱,研究結果只能說明局部地區的問題,缺乏普適性。今后應加強實證研究,加強大量樣本的調查和統計分析,彌補定性分析的不足,使研究結論更加客觀,從而增強對難民生存與救助狀況的宏觀性與整體性把握。
四、結語
難民問題不僅是一個關乎人道主義的問題,而且關乎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在當今難民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的背景下,加強對難民問題的研究對進一步引起世界各國對難民問題的關注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對難民救助問題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探索,積極推進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國際難民救助機制,敦促各國構建和完善符合本國國情的難民法律和救助制度,通過改善難民科教、文化、衛生、經濟、就業等方面的狀況,全面改善難民的生存條件和狀況,為減少全球難民數量,消除難民產生的根源,直至徹底解決難民問題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難民署發布《全球趨勢報告》.
[2]吳慧.國際法中的難民問題[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8(04):8-13.
[3]郭會杰.當代國際難民問題研究[D].中共遼寧省委黨校,2008.
[4]屈衛丹.廣西中越邊境瑤族難民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8.
[5]方衛軍.略論中國境內印支難民的法律地位[J].國際論,2015,17(05):46-51+80.
[6]鐘俊輝.難民權利保護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7]吳喜,梁晉云.難民問題是影響中國邊境地區社會穩定的誘因—云南河口縣難民問題調研報告[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0(01):99-104.
[8]尹鴻偉.中國首度公開援助緬北難民[J].新西部,2014(04):35-36.
[9]白皓.直擊中緬邊境難民安置點[N].中國青年報,2016-11-22(005).
[10]林超.國際法視野下的緬甸克欽難民潮[J].法制與社會,2012(12):148-149.
[11]劉國福.中國難民法[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12]孫曉東,張波濤.新國際環境下中國的難民甄別制度分析[J].人權,2015(06):114-122.
[13]尹桂云.論難民的國際保護[J].社會科學,1999(08):20-23.
[14]尹桂云,夏少權.國際社會關注難民問題[J].探索與爭鳴,1999(05):14-16.
[15]秦袆.論我國對難民的法律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11.
[16]鐘俊輝.難民權利保護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17]林根.國際難民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3.
作者簡介:陳燕(1978—),女,漢族,云南普洱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南邊疆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哲社規劃項目《中緬邊境地區難民救助問題研究》(項目編號:QN2015033);2016年教育部項目《中緬邊境地區難民子女教育問題與邊疆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6YJC880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