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社會必須要重視和加強對于生態文化的建設。而在生態文化體系架構中,生態價值觀居于核心指導地位,這是生態文化的價值理念,是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社會的指導思想。當前河北承接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這些國家戰略的實施,綠色河北的創建必然需要優先發展生態文明,不斷的提升區域的生態文化價值觀。
關鍵詞:深化;生態價值;創建;綠色河北
習近平在十九大所做的報告全面闡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社會必須要重視和加強對于生態文化的建設,而建設生態文化,就要把 握生態文化的體系。在生態文化體系架構中,生態價值觀居于核心指導地位,這是生態文化的價值理念,是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社會的指導思想。當前河北承接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這些國家戰略的實施,綠色河北的創建必然需要優先發展生態文明,不斷的提升區域的生態文化價值觀,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構建本土化生態價值觀
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中華文化植根于農耕經濟,因此我國傳統文化很早就出現了關照人類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尊重自然規律并謀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生態價值觀的雛形,今天通過追溯傳統文化逐漸形成極具本土特色的生態價值理念是我國生態價值觀構建的第一步。
積極借鑒與融合先進生態思想。本土特色生態價值觀構建不僅要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而且要與世界先進生態思想相融合。西方生態思想已經包含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背景,中國生態價值觀的構建應該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廣大民眾的價值心理以及本國國情借鑒和融合西方先進的生態思想。
二、加強生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目前,我國生態教育體系存在單一化,學科融合不足,缺乏統一要求與標準等問題,因為生態教育的展開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通過向民眾傳授生態文化知識,逐步改變每位公民對生態發展的態度,進而使之產生生態責任感并付于實踐。具體而言包括:
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生態教育體系。從宏觀上,以社會的發展與生態教育的客觀規律為基礎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生態教育教育體系,并推進生態教育的一體化進程。一方面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加強生態教育類理論和知識類課程的設置,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層次、接受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真正體驗人類與大自然正常的物質循環關系;了解大自然并而形成了關于自然因果關系的判斷;參與實踐活動,自覺養成生態環保意和素養。另一方面就社會而言,應該以政府、社區和企業等多種媒介為依托,不斷拓展生態教育范圍進而加強其傳播力。其中,企業的生態價值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很多企業忽略了生態環保素質的提升,無視自身在生態污染等問題中所扮演的破壞者的角色,毫無生態責任感,這種情況的改變更需要借助多種媒介加強對企業的生態教育和培訓,使之提高生態意識、明確生態責任,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積極探索生態經營。
開發多種資源、完善生態教育實踐。當前我國生態教育受到經濟利益價值取向的制約,還只是停留在知識傳播層面,缺乏體驗性的教育方式以及價值引導,完善生態教育實踐、加強生態教育實踐性才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個體方面上,生態教育應該注重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向人們傳授科學知識與道德知識、培養人們對自然的情感以及鼓勵人們踐行生態價值方面的道德意志;而在社會方面,政府以及各社會組織應該基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協同進化的要求,制定出生態價值實踐的相關要求,例如家庭踐行綠色消費的要求,企業的節能減排的要求、發展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雙向要求,來規范個體以及整個社會的生態活動實踐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展。 此外,生態價值觀教育還可以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展開,如主題性學術性交流活動、主題性戶外性活動,通過顯性與隱形的教育方式使生態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加強部門協作、推進生態教育發展。生態價值觀教育的展開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個跨部門多維度的系統工程,這必然要求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以協作的方式開展生態教育工作。首先,相關的生態政策應該由中央牽頭,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并協力推出;政策相關實施措施的制定與調整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有條不紊的推進;這樣,政府職能部門與學校、企業、社區之間形成一個聯動機制,群策群力有組織有步驟的共同推進生態教育的發展。
三、強化生態文明理論的有效應用
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生態治國思想是立足于自然權利與價值這一核心思想而形成的完備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有效應用是當前中國創建綠色文明的關鍵問題。而具體到河北區域來說,應該在人口、旅游、濕地等方面加強實際的有效應用。
人口生產的問題不是作為獨立的對象存在,并且受到自然條件以及物質資料生產等因素的制約。人口的增長受到了自然條件與物質資料二者的制約,并反過來作用于這二類因素。如果人口增長不能同社會生產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話,那么不僅會造成社會關系的嚴重失調,也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問題,同時更會使生態系統失衡,影響地球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口生產必須提出相應的行為舉措:一是控制人口數量;二是提高人口質量;三是優化人口結構。
生態旅游離不開生態文明思想的支撐。河北省旅游資源豐富,尤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階段,要做到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開發旅游資源,提高旅游業產值和附加值的同時也需要從根本上消除由旅游而導致的生態問題,因此必須做到:對加強從業人員的生態文明教育;提升旅游管理部門人員的生態文明認識;在各個景區均設置生態保護字樣的標語。
河北大部作為內陸地區,其有限的濕地資源對區域生態保護可以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近年來白洋淀、衡水湖等濕地的保護受到了多方面的關注,而其根本問題主要集中在濕地保護的生態倫理問題和濕地資源如何適應生態文明利用的標準問題,歸結起來在主要是“水進來”和“人出去”的問題。若要解決“水進來”問題,其核心就是解決濕地有水的問題,需要把用于經濟目的而攔截的水納入經濟核心,并實行收費制度。“人出去”問題的解決則需要考慮如何將濕地保護區內的人員遷移出去。目前我省濕地人員的遷移主要集中在小遷移方面,即把核心區中的居民遷到保護區的緩沖區之外的實驗區,當然還有一些村屯在保護區內相對集中,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非常大,這可以采取“后靠式”遷移至實驗區,或者集體性的遷出保護區。
參考文獻:
[1]吳斌.關于京津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幾點思考——北京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考[J].綠化與生活,2015(4):38-43.
[2]孫雯,李興軍,夏恩龍等.綠色經濟與生態文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研究[J].林業經濟,2014(11):129-130.
[3]石寶軍,郭丹,忻華.京津冀生態文化評價體系研究[J].衡水學院學報,2016(4):45-50.
作者簡介:李洪良(1980—),副教授,日語語言文學博士,日語教研室主任。
課題項目:衡水學院省社科基地委托課題《中日生態文化的評價模式對比研究》,項目編號:(2016WT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