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群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培育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日益成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時代愿景。站在課程改革的新起點上,遵循知、情、意和行的統一,優化設計活動元,開展政治課教學,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活動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構建以培育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新課標明確了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而必修課程則是落實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它十分強調實踐體驗的要求,首次把“社會活動”列入政治課必修內容,并且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學時;同時必修課程采用內容和活動相互嵌入的組合方式,圍繞各種議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從而實現學科知識依托活動,通過活動體驗提升核心素養的美好愿景。
有鑒于課程內容結構的轉變,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要規避簡單的知識灌輸和空洞的理論說教的陋習,轉變課堂組織模式,引入活動元設計教學,彰顯活動型學科課程特色。所謂活動元就是指教師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圍繞某一議題而給學生制定的一個或多個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活動元的優化設計必須體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知、情、意和行作為思想品德的四個心理構成要素,與新課標提出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而,遵循知、情、意和行相統一的原則優化設計活動元,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培育。下面筆者就以《民主決策:做出最佳的選擇》為例,優化設計活動元,培育政治核心素養。
一、關注學科知識,知識問題化,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一種堅持真理,反映世界本真的科學態度,強調對政治學科知識、觀點和理論的把握,堅定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可見,科學精神其實就是“知”這一德育要素在課程中的拓展和延伸。新課程著眼科學精神素養的培育,并未減少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并堅持改革方向、問題導向,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學習學科知識。根據這一變化,教學者可以通過“問題導向型”活動元的設計,使學科知識問題化,以問題為驅動,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思維碰撞中把握學科知識,形成道德認知,提升科學精神素養。
在“問題導向型”活動元設計中,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問題引導方式使其功能實現最大化。首先,采用“問題清單”的形式設計活動元,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梳理知識,初步把握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和意義。其次,以學生生活為基礎設置活動元,精選“永寧江治水方案形成過程”為案例,設置情景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情景材料,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突出教學重點——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最后,以“質疑解惑”的形式設置活動元,以質疑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的困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辯的過程中厘清易混易錯知識。
“知”是基礎,知識的傳授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新課改雖然聚焦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始終包含了對學科知識的貫徹和落實,因此,教育者關注學科知識,對接課程內容,靈活多樣的設置活動元,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養成。
二、把握時代脈搏,情境生活化,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即人們參與政治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情感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情”是動力,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內心體驗,轉化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行為。課程教學對政治認同素養的追求充分體現了政治學科對學生政治情懷的培養和關注,以情驅動,促使學生關注新時代的新問題,把握新時代的新思路,理解新時代的新思想,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但是,在高中學段,學生關注社會,參與政治生活的機會比較地少,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和理論的把握主要來自于課堂教學和新聞報道,缺乏真實的政治生活和情感體驗。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政治理論和制度滋生漠然的情緒,更有甚者,出現“學而不信”的狀況,為了增強政治學科教學的信度,教育者在設計活動元教學的時候,不僅需要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關注新時代的熱點問題,更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遴選生活化的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體驗中實現情感的升華。
筆者在本課時教學中選用永寧江水污染治理為情境材料設計活動元,既緊扣“美麗浙江”建設的時代脈搏,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水資源的保護。同時,學生在課堂上親自撥打政府熱線電話,為治水獻計獻策,課后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回復,這一活動元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直接參與決策,在生活化的情境體驗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增強了政治學科理論的信度,讓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在學生心里生根落地。
三、巧用價值沖突,行為規范化,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法律至上的原則,要求公民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規范行為,實現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共處。而道德意志其實就是法治意識的凝練和提升,通過提升公民的意志品質,明辨是非善惡,解決“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如何為”的問題,崇尚法治精神,規范行為,最終使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有尊嚴。
“意”是保障,但是,當前部分中學生由于法制意識淡薄,意志力薄弱,使自己的行為偏離了社會的正軌,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消極的影響。為了矯正行為,我們必須要提升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和法制意識,在此過程中思想政治課必須要發揮其德育功能,利用學生經歷的道德矛盾和價值沖突,巧設活動元,使學生在正反案例的比較中明善惡,理智權衡,正確選擇,規范行為,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具有法治意識的時代新人。
筆者在組織《民主決策:做出最佳選擇》的學習活動中,始終運用正反情境案例的對比設計活動元,巧用情境中蘊含的價值沖突,引導學生思辯,陳說利弊,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提升意識品質,實現學生行為的規范化。如導入環節,運用“永寧江的自白”展示水污染場景以及“風車治水”視頻展示的治水成效兩則情境材料,設置活動元,導入民主決策,在正反鮮明對比的情境中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在思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民主決策重要性的理解,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使學生核心素養的法治之花悄然綻放。
四、注重實踐體驗,課堂活動化,引領學生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科學精神、政治認同和法治意識的落腳點歸宿點,為了培養公民成為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時代新人,引導公民遵循規則,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實踐,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簡而言之,公共參與素養要求政治課教學堅持知行合一,貴在踐行,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成長。但是,當前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差,只會死讀書,不會活用知識服務于實踐。有鑒于此,教育者在設計活動元時必須高度關注實踐體驗,活化課堂,引領學生參與活動、參與實踐、參與社會。
“行”是關鍵。與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情景體驗不同,活動體驗更加側重通過親身經歷,融入其境,實現對事物獨特的感受、見解和領悟,獲取直接經驗,學以致用。筆者在本課時教學中設計了模擬“臺州市區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調整預案聽證會”活動元,活動中全班分為環保部門、居民、企業、人大代表和專家五組,每組經過討論,選出代表參加聽證會。經過當堂培訓,主持人有條不紊地按照聽證會的程序主持會議,并請市環保部門介紹污水處理費用調整預案……聽證會有序推進,同學們融入其境,在活動中感悟和理解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價值,也為今后參加類似活動掌握了實際本領,提升了學生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
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效工程,教育也是一種“慢”藝術,要使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在政治課堂上熠熠生輝,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但我堅信,只要教師轉變觀念,站在課程改革的新起點上,遵循知、情、意和行的統一,優化設計活動元,開展活動型課程教學,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的培育必將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