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碧華


【摘 要】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科學離不開生活。要學好科學就要在生活中學,這就需要家長的協助,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建立家校課堂,讓科學生活化,讓生活更科學。
【關鍵詞】科學;生活;家校
引言
現代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學生的成長離不開三個方面的環境: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不可以替代。過去的教育遠離學生的世界,學生學到的知識不能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以致減弱了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傷害。生活處處有科學,只是沒注意罷了。我們的學生為學習而學習,往往紙上談兵,碰到聯系生活實際的題目就無從著手;而孩子的家長利用祖輩的經驗生活、工作,但很多并不知其中的緣由。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最后為解決生活的難題,所以,建立家校聯系,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讓孩子覺得學有所用,讓家長感到知識的重要性。
一、建立家校課堂的必要性
我們是一個農村學校,生活中的許多現象習以為常,卻無法用來幫助理解知識。家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但講不出個所以然。而且,農村學校,很多家長雖然表面教育孩子要認真讀書,重視知識,但骨子里還是覺得“我沒文化照樣混的不錯”。所以當孩子不想學習時,也只是象征性地教育一下,我們作為老師覺得很無奈。建立了家校課堂,家長知道了,這么做原來是這樣的啊,慢慢地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也會更加支持我們的教學。
科學生活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建立家校課堂的過程
我沒有一開始就把家長叫過來說一通大道理,而是先讓家長協同孩子完成一個實驗。七年級在“天平的使用”實驗中有“測物體的質量”和“稱一定質量的物體”這兩個實驗。學生都用同樣的方法:先把天平調平衡,再是左盤放物體,通過右盤增減砝碼和移動游碼,使天平重新平衡,最后讀出讀數并記錄。而實際上后一個實驗是天平平衡后,先在右盤放上相應的砝碼或移動游碼,通過增減物體使天平重新平衡。我用短信把這件事的大致意思告知家長后,家長覺得很不解,怎么這都不知道,這不很簡單嗎。我讓家長帶孩子放學后去超市買一斤白糖,順便買一斤左右的雞蛋(因為學生無法估計一個雞蛋的質量)。活動中學生發現:買一斤白糖時,售貨員先把稱砣放在桿秤一斤的位置上,然后通過增減白糖使桿秤平衡。這次活動效果很好,學生知道兩個實驗的目的不同,所以原理也不同,并且讓學生覺得科學真的與生活息息相關,體驗生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知識。以后,又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分類,如小麥水稻的花,作為一個農村孩子都不知道有,更別說看過。燒開水怎樣容易沸騰,沸騰前后的變化等實驗,家長認識到孩子真的缺少生活經驗,這才引起足夠的重視。然后,我借助自己同時又是班主任的優勢,召開了一次家長會,主題就是建立家校課堂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家校課堂,即家長該怎么做,得到了家長的一致贊同。
三、家庭實驗的優勢
家庭實驗有許多在學校中無法實現的優勢。首先,可以利用時間上的優勢——即天時。光學實驗,白天我們在學校中因為光線的干擾,小孔成像不太清晰;平面鏡成像的像也很淡;物體的顏色,本來紅光照到綠色的物體上是黑色的,結果也不明顯。但這些在家里就很容易解決,把燈關了,家長協助完成。還有,觀察月相。連續觀察的時間比較長,至少要一個月,還要考慮下雨天。實際上我們農村學生的家長對農歷都很熟悉,因為要趕集市,他們不知道今天是陽歷幾號,但知道今天是農歷初幾。在家長的監督配合下,學生基本上把一個月每天月相、日期、時刻、形狀、位置連續記錄下來,最后總結規律。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此實驗。
再是,利用家庭環境的優勢——即地利。家里的廚房就是天然的實驗室。初三化學部分酸堿鹽的性質,很多實驗都可以在廚房中完成。如:雞蛋殼和醋的反應,鹽和純堿的鑒別。再如,觀察種子的萌發,學生興趣非常高,每天一回家先看看,種子萌發得怎么樣了。還有觀察不同類型的巖石,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節假日帶孩子出去如果碰到,可以好好辨認下。
最后是,可以利用家里和睦的家庭關系——即人和。如探究酵母菌的發酵。為了驗證酵母菌的作用,要設置對照實驗。首先是制備面團。將干酵母用50ml的溫水化開慢慢加到100g面粉中,邊加邊攪拌并充分揉捏;另取50ml溫水慢慢加到100g面粉中,邊加邊攪拌并充分揉捏。然后是面團發酵。把兩團面分別放在2個相同的碗中,蓋上保鮮膜,于溫暖環境中靜置50分鐘左右。問學生這一步的目的是什么?學生不知道。我讓學生周末回家和媽媽一起做一次饅頭,觀察媽媽是不是這樣做的?再問問媽媽為什么這樣做?周一回來,學生很開心,說自己也做了一次饅頭,而且成功了。我問那步這么做的原因知道了嗎?一學生答:我媽說醒一下。我說“醒一下”什么意思?學生答不上。我開玩笑地說:難道像人一樣,原來睡著了,現在醒一下?一學生馬上答道:是的。這段時間讓酵母菌充分繁殖,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如果一拌好就蒸,酵母菌就被殺死了,相當于沒加。另一學生說,我們把酵母拌均勻后,先做成一個個的饅頭,放在蒸籠上,因為當時氣溫還比較低,奶奶先在鍋里倒了一熱水瓶的開水,然后把蒸籠放在上面。我想,這么是使酵母菌有適宜的發酵溫度。我充分肯定了這位學生的看法。接著,他又說,我們在旁邊都等不及了,催奶奶快點蒸,奶奶說不著急。大約過了30分鐘,奶奶把蒸籠蓋打開,用手按了按饅頭。然后說可以蒸了。我也不知道奶奶怎么知道可以蒸了。一學生說:如果酵母菌進行了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那饅頭一按,肯定彈性好,就知道可以蒸了,至于要多好就憑經驗了。關于這次做饅頭學生還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如為什么要用大火蒸,不能用小火慢慢蒸?為什么上面的容易熟?為什么媽媽在試探有沒有熟時,要手上沾些水然后在饅頭上拍一下?……大家都紛紛發言,可見當時做饅頭的氣氛也不亞于此。
四、家校課堂對家長的要求
雖然家長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但生活經驗都差不多,只要你有這份心。如杠桿的教學,比較抽象,什么動力臂、阻力臂、應用杠桿平衡解決當力臂變化時引起力的變化等等。我讓學生回家跟父母學習桿秤是怎樣用的。第二天,學生回來,紛紛向我匯報。如:掛鉤這邊如果當做動力,秤砣這邊就是阻力,提扭就是支點。因為阻力臂大于動力臂,所以阻力可以小于動力,小小的秤砣可以稱很重的物體,這就是“小小秤砣壓千斤”。還有,桿秤有兩個提扭,相當于有兩個支點。當秤鉤位置不變,提扭往前移,動力臂變小,阻力臂變大了,根據F■L■=F■L■,F■不變,F■可以更大。所以,要稱更重的物體,應用前面的提扭。再如當秤砣吊了一角或粘上了東西,用它稱物體,對物體的質量有什么影響。還有如果兩把秤的秤砣換了,對稱得的質量又有什么影響。這些知識雖然大部分家長都說不出,但都在用,只要他們一起做,學生自己會歸納。這樣,只要家長在忙家務時,讓孩子參與進來,不要總是說“你別管閑事,快去做作業,做你自己的事”,就能完成生活實驗,達到學有所用。
五、家校課堂對孩子的影響
家校課堂最顯著的作用就是解決了孩子學習中的難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這些上面都有舉例。但家校課堂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例如,我告訴學生多種辨別方向的方法:看樹冠,看太陽,看房子的朝向,看河流的走向,看北極星,看樹的年輪,看青苔,用指南針,用手表,看月亮。可以增加孩子生存的能力。當孩子以后離開學校走向生活時,若碰到生活的難題,也會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在我們的生活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知識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便捷;可以利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環境問題,利用好現有的資源。這些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一起努力,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學好知識,更好地服務人類。
【參考文獻】
[1]《科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