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寒 趙亮 閆帥領
摘 要:近年來,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便捷平臺,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傳統的教學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課堂的使用已經從單一模式更迭為多樣化模式,各大高校都搭建了網絡教學平臺,本文以衡水學院為例,分析當前網絡教學平臺使用的現狀,究其原因探究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新路徑。
關鍵詞:衡水學院;網絡教學平臺;路徑
網絡教學平臺是在教學管理技術的支持下,整合教學資源,以數據化的方法利用網絡強化學習過程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加強教學實踐環節,但高校對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水準的差異較大,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參差不齊。
一、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衡水學院2011年引進“清華教育在線”網絡教學平臺,并正式投入使用,使用院系20所,課程分布涵蓋了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任選課,為師生提供了8216門課程,建設課程達到2189門,精品課程55門,其中省級精品課3門,校級精品課程52門。已維護課程的累計訪問量已達到10528397萬次(截止到2018年3月19日),其中訪問量最高的課程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目前平臺共有學生用戶46415人,登錄過系統的用戶18504人,使用占比40%, 教師用戶2733人,教師登錄用戶為875人,登錄占比32%。
調查發現網絡教學平臺的問題有:
(1)課程開發率不足。每學期教學管理部門會將開課數據與網絡教學平臺數據對接,但課程開發使用分布不均。平臺共建設課程2189門,其中絕大部分的課程是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如程序設計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以“教師進入課程總數”為基準,排名前100的課程中僅有10門課程與計算機課程無關。
(2)維護平臺不充分。以“添加個人資源次數”為基準發現,添加次數最多的教師的課程討論區發文次數與課程討論區發文次數明顯較低,相反課程作業次數與必改作業次數頻次較高,添加試題庫的次數則更高,添加個人資源次數排名靠前的教師中課程討論區發文次數與課程討論區發文次數出現為零頻次。答疑討論,個人資源等模塊使用率不高,即使是甚至是空白,除課程性質決定之外,實質性的平臺維護差異性較大。
(3)學生互動不足。網絡平臺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除課堂外更多的互動空間,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空間,但平臺當中除了與成績掛鉤的課程作業之外,較少出現師生互動的行為。
以討論區回帖次數為基準,最高頻次為155次,排名第三十二名的教師則為10次,排名61名的教師則為1次,答疑討論模塊使用率較低。“除下課件,交作業外,不知道還能干什么”針對學生對網絡平臺不滿意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認為網絡教學平臺缺少師生互動的為42%,不符合學習習慣的為32%,認為缺少教師指導的為14%,缺少課堂連接的占12%發現缺少互動是學生參與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的教學理念。“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教育模式是技術融合傳統教育模式的一個過程。”網絡教學平臺是運用網絡技術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混合式教學空間,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傳統教育的模式中,對網絡教學平臺這一新興教學手段無法適應,僅使用課程資料模塊和課程作業模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無法體會到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甚至還會覺得多此一舉。
(2)缺乏計算機技術。網絡教學平臺是基于C語言開發的平臺,對軟件和硬件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來說,維護網絡教學平臺會較為困難,如文字編輯、視頻編輯等等,一旦出現問題,很難自己解決,妨礙了教師的投入,在一定程度生降低了教師建設平臺的積極性。并且使得平臺建設風格單一,無法體現教師個性。
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路徑
為解決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問題,構建適用于當下高校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結合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革新教學觀念
網絡平臺的應用不是取代課堂,而是豐富課堂,其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但由于教師已經習慣了原有的教學手段與模式,短時期內無法完全改變,需要通過教師的深造與培訓,接受網絡教學的觀念。調查發現,“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網絡教學行為更主動、積極”“與其他教師相比,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會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利用網絡幫助才能完成的作業”。
網絡教學平臺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信息基礎能力,認知和了解網絡學習的能力,網絡課程的設計能力,網絡教學材料的開發能力,網絡交流溝通能力,網上討論的組織及引導能力等等,需要教師轉變吃老本的思想,持續不斷的進行學習,豐富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技術能力,否則就可能會被淘汰。
(二)建立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評價模塊
學院設有教學質量監控中心,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評分結合,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教學評價體系,但網絡教學平臺課程的評價體統尚未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的模塊大致可分為課程信息、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和統計系統,具有保存讀取互助等功能,后臺對大部分的數據進行監測,但數據監測的結果不能及時回饋到教師、學生及第三方,會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影響。可在平臺增加第三方的評價模塊,如數據反饋、專家解讀等,提升網絡平臺的教學質量。
(三)建立教學管理獎勵機制
當教師投入到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時,課程材料的搜集整理,課件的制作與學生進行答疑互動會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給予教師適當的補償和激勵,如設立網絡教學平臺的專項教改課題、納入教學質量考核、設立網絡教學平臺評優項目等,鼓勵教師保持積極性和持久性。
參考文獻:
[1]劉偉軍,楊陽,張君涵,楊航,李明麗.學生視角下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現狀研究[J].高等兼職教育,2013.06,第22卷第6期.
[2]石麗娜,韋微.“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網絡教學平臺在課程建設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01,第3期.
[3]梁林梅,羅智慧,趙建民.大學教師網絡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02,第19卷第1期.
作者簡介:閆立寒,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