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宏 陳萍 張建光
摘 要:依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育計劃的相關要求,在分析現有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衡水學院為例,開展應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的探索,研究探索形成基于卓越工程師培育模式的實施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管理制度、課程建設管理制度、實踐教學改革制度、卓越工程師師資隊伍建設制度、卓越工程師培育校企合作共建方案、卓越工程師培育的質量標準、卓越工程師培育質量保障體系等系列制度體系。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工程師計劃”,自2010年教育部發布以來,各層次院校立足學校發展,分別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文件精神基礎上,探索卓越工程師培育模式。而卓越工程師培育模式離不開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的保障和運行。在梳理現有院校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索衡水學院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體系的建構。
一、當前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明確
部分院校卓越工程師制度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現在:沒有立足院校所處的類型,如“雙一流”類、地方本科院校類、高職高專類,院校自身近期、中期、長期規劃和發展等,進行卓越工程師培育目標、培育原則、培育層次、培育措施等頂層設計。
(二)標準體系不適合
大部分院校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制定了培育的卓越工程師標準體系,但標準體系相當一部分是借鑒國外工程教育認證、參考了教育部直屬或省部共建院校的“卓越工程師培育計劃”標準體系,或直接照搬,或簡單拼接,或小修小補,關于培育標準體系對本校適用的科學性和適切性等缺乏理性思考。
(三)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大多數院校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培育制度,數量上少到一份制度,多到數十份制度細則,多數文件制度理念性內容較多,但關于卓越工程師培育過程中,院校、職能部門、相關院系學科專業乃至師生具體的角色、權責利等,缺乏具體實施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做法。
二、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體系構建
(一)建構思路
衡水學院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以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中國制造2025”、“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等戰略為依據,以國內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教育部發布本科專業質量等為標準,探索形成“以學生為中心,校企地聯合培育”為核心,涵蓋衡水學院卓越工程師培育的整體實施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管理制度、課程建設管理制度、實踐教學改革制度、卓越工程師師資隊伍建設制度、卓越工程師培育校企合作共建方案、卓越工程師培育的質量標準、卓越工程師培育質量保障體系等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師培育的系列制度。
(二)建構原則
1.堅持科學性的原則
在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的建設過程中,首要遵循科學性的原則。即院校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需依據國家教育部、教指委等發布的《卓越工程師培育計劃》的系列文件、《教育部本科專業質量標準》等文件,參照國際、國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與文件。
2.秉承合理性的原則
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體系的建立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則,即在參照國內外相關要求與標準的基礎上,對接高校所在區域經濟社會對工程師人才的需求,立足學校近期、中期、長期規劃與發展,明確高校在卓越工程師培育中的特色與不足,結合工程類專業人才培育的優勢與短板等,綜合進行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的設計。
3.信守多元互動的原則
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體系的建立,仍需遵循多元互動的原則。明確院校是卓越工程師制度制定的主體,需充分調動校內外卓越工程師培育的各方資源。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管理、質量監督保障等多層面綜合考慮對院校監管的當地教育部門、政府部門當地行業企業及事業單位及學生家長等富含的教育資源。同時應發揮校內教務處、科研處、人事處等職能部門,工程類二級學院、學科專業、師生等在卓越工程師培育實施的主體作用,形成校內外多元互動,多方協同的卓越工程師培育的制度體系。
(三)建構措施
1.合理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綜合學院現有工程類學科專業數量與結構、人才培育模式特色與不足、工程類學科專業師資情況、工程類學科專業實驗實訓設施設備情況及工程類學科專業校企合作現狀,依據國內外卓越工程師培育相關文件制度,結合學院十三五及中長期建設發展目標,制定始于衡水學院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師培育實施方案,具體包括卓越工程師培育目標、卓越工程師培育依據、卓越工程師培育領導機構、卓越工程師培育主體及內容、培育進度安排及分工、培育實施保障等。
2.科學布局,充分論證人才培養等頂層設計制度
依據學院卓越工程師培育實施方案,整合現有學科專業結構,形成強強結合,或強弱互補型的工程類學科專業,充分調動院校外部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如市政府、發改委、教育局等,所在地域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聘請政府行業、企業、事業單位專家,及知名院校領域專業,對我院卓越工程師培育的人才培育方案、專業建設方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與方案等進行調研、論證。同時,調動院校內部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科專業帶頭人、教研室、骨干教師、學生等積極參與,確保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中人才培養方案等頂層設計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
3.統籌資源,貫徹落實各環節及領域的培育制度
調動校內各相關職能部門、工程類學科專業所在的二級學院、專業教研室、廣大師生等,充分梳理我院現有的學科專業數量與結構、教學場所設施設備數量及利用率、師資數量與結構、人才培育特色與短板等,明確我院卓越工程師培育層面,人才培育、課程設置與實施、教育教學、實踐教學、師資等各環節資源的建設發展目標及文件制度起草和落實單位,逐步調配全校資源,完善卓越工程師培育及實施的各環節及領域的相關制度。
4.強化監管,形成質量保障與監督評價制度體系
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的建立、完善與落實,離不開監督管理的系列文件。在卓越工程師培育制度體系中,也應強化政府、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中心、教務處等相關部門對卓越工程師培育的監督、管理的具體內容及獎懲機制,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師培育的具體實施提供切實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柳蕾,陳海萍,洪沛.歐美工程教育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0):14-16.
[2]閆仕宇,蔣輝,劉志明,李萌,陽小華.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師校內實訓基地制度建設探析[J].計算機教育,2015(12):90-93.
作者簡介:安志宏,衡水學院數計學院。
基金項目:衡水學院教改jg2016032,jg2016002,河北省教改2016GJJG265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