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正持續以創造力與創意來創造奇跡,不論政府或企業組織皆積極地投入創新行列,企圖以創新的思維和行動,為自己、為后代子孫、為生活、為社區打造一個可永續發展的未來。教育部有感于社會變遷急速所造成的社會價值混淆與迷惑,而對國人的通識能力培育日漸重視,積極在各大學院校發展通識教育課程,以培育能因應新世紀挑戰能力的現代公民,把通識教育列為大學教育課程的獨立領域,喚醒各大學院校體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專院校對通識教育剛剛起步,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品質。站在通識教師的立場,本文期望能藉由系統觀點與投資觀點的匯合理論探討,而對通識教育的內容深化、品質提升,能有所助益;本文首先介紹通識教育基本理念,然后分析新世紀社會特質,再引介匯合創造性理論,及探討創造性在新世紀對通識教育的啟示,最后提出結語。
關鍵詞:教學品質,基本理念,社會特質,創造性
一、通識教育基本
大學教育一直都存在著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到底孰輕孰重的問題。一般來說,專業教育是直接與學生將來的職場能力有關,而通識教育則是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工作的能力,間接提升個人的職場競爭能力。通識教育使學生成為通才(或博雅之才),而專業教育則使學生成為專才(或偏才);所以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應該是相輔相承的。
我們都知道通識教育是以建構全人教育為理念,以培育具有博雅涵養的人才為目標,大學都期望藉由通識課程、講座與相關活動來達成培育學生成為術德兼修、且具廣博文雅內涵的現代化公民。目前,通識課程主要包含基礎課程與博雅課程,分為人文組、社會組、自然科學組等,各校因科系結構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組。不管各校有關通識課程分組如何,其目標都以培育學生基礎學術能力、民主素養、服務社會的精神為核心,并藉由各校的教學環境培育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正義感、美感等,以作為培養學生良好生活品味的基礎。以全人教育的具體層面考量,著名教育學家Paul Standish現代教育觀中全人教育內涵歸納為五點:
(1)教導學生使其等能夠掌握知識的形式,和理解事物的方法,而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其等成為有教養的人;
(2)使學生成為具有理性的自我約束者,從而完成全人教育;
(3)使學生掌握技能,培養成全人;
(4)使學生的自我本質得以展現,從而成為全人;
(5)使學生學習各種經驗,從而發揮學生的潛能,達到自我實現與成就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超越各自的專業知識范圍基礎之上,獲得理解人生、自我、他人、社會、文化、人類、自然所需要的廣闊知識、思想、觀念、及態度,以成為通情達理、開闊博雅之人;而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具備知識、常識、見識、膽識、賞識,所以應注重知識性的內容,能培養學生具有遠見、也具有洞察力,如此才能看得遠、看得深,同時更要有瞻識,敢于對既有知識、制度、作法提出質疑,而有所創新。現代大學教育重視通識教育,就是期待能透過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齊頭并進,來培養既專且通的高超人才因應新世紀的來臨。
通識教育經過許多學者、教授們的努力,已受到各大學院校的重視,不斷在師資、教材、體系等等的努力,大學已成社會的中心結構,大學教育之良莠足以影響乃至決定一個社會的文化與經濟的盛衰;大學若缺乏通識教育是盲目的大學;通識教育若不關懷大學的教育理想,則是空洞的通識教育。隨著我國通識教育觀念的發展,大學通識方向應從普及邁向深化,而深化是指通識課程應具有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與貫通性,以可對學生的生命的領悟有所幫助,并為學生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因此通識教育的發展除了關注學生知識性與“全人教育”外,更應與社會脈動、大學教學功能相結合,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態度來因應新世紀的挑戰。
二、新世紀的社會特質
后現代社會環境觀的人認為我們正處于一個全球環境危機的狀態,這些危機正同時威脅著人類和非人類的生存,而始作俑者正是現代工業價值觀。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將世界范圍內的社會關系強化,這種關系將彼此相距遙遠的地域連接起來,即此地所發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許多英里以外的異地事件而引起。全球化所引起的基本作用不僅局限在某單一領域,還同時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范疇,使全球性事件的起因、過程與影響更加復雜與多元化,更加不受到傳統社會界限概念的約束,而從全球角度重新思考,全球化為現代化的結果,現代化則源自于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傳播和交通技術的進步,所形成的“時空壓縮”效應,而創造了“全球性”與“在地性”的對話空間,以致興起對多元文化價值的關注,也就創造了充滿不確定與多元化的創意空間。
在多元價值架構下,教育不應再只以理性為主,而應多關注多元文化下的個人獨特性與個人潛能,以解放、賦能的理念來展現多元教育。一般來說,傳統知識概念的建構通常來自普遍性的知識基礎,這種知識隱含構建權威的潛在意識;在強調多元化價值的后現代社會,教師應該重新反思知識建構方式及教育意義;知識存在的價值,在于它的運用,能夠運用的知識便隱含了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習經驗。由經驗所建構的知識會隨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而產生不同的結構分化,是屬于動態的知識,動態的知識可透過互動、分享來擴散與創新,所以動態、流動的知識是承載多元化社會的最佳知識型式。
面對新世紀的全球多元化現象,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決定于知識的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因素在于個人創造力與創意發展。譬如我們國家要發展,就要逐漸擺脫“Made in China”,走向“Made by China”,致力加強研發及培養創新能力。在全球化社會知識是沒有疆界的,因為知識的傳播甚至比資金的流通還容易。
在強調知識的社會中,個人應具有:
(1)共同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知識管理能力。
(2)特殊能力:科技能力、語文能力、行銷能力、研究能力等等。
經濟學大師梭羅指出:能在新經濟環境中生存的企業特色是要先除舊布新、要能容忍失敗,還要非常有原創力。知識經濟的要素有三點:隨時在進步的技術、冒險進取的精神、以及創新。創意是知識經濟的重要關鍵,我們需要的是有創造力的人才,而不是死讀書的狀元,風向在改變,學校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意實現。在全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接受教育創造屬于自己生命的奇跡;但是在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的今日,大學教育到底給大學生多少競爭的能力?
三、通識教育的發展
新世紀是強調知識經濟的社會,國家競爭力決定于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于個人的高創造性的特質,創造性是可透過教育、學習環境來培育的;同時,我們都知道全球化所形成的多元價值觀,使社會充滿不確定性,所以,獨立思考、容忍模糊也是新世紀公民所必備的能力。所以通識教育理應培養具有高創造性特質的學生,才能在新世紀的多元機會中,做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進而發揮最高的創造力。
中國的高中教育過早分流,導致高中生升上大學后,因文理分流而僅專注于自己所選的學科,對其他領域既無基礎也無學習的機會,學習領域受到侷限;所以通識教育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深化通識教育內容來提升通識教育品質;所以通識教育要讓學生能具容備容忍、了解、欣賞與認同其他領域的能力,不但有廣博的知識,更具學習發問的能力,一生能有帶著走的能力與品味;其實很多創新的能力不見得來自高深的知識,而是來自觸類旁通的常識(即知識的橫向鏈接)。
通識教育的重點之一是如何為學生建構能激發創造力的學習環境;同時對學生來說,教師是創造力發展的指引者,學生創造潛能的激發,教師占有重要地位;教師應讓學生了解新世紀是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的多元環境中,每個人都可憑借創意來發展個人的生命空間。每個人要了解創造力的發展并不是天才或優等生的專利,創造力是可培養、可訓練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上不應以成績、分數抹煞學生的創造力發展,應提供合作學習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學習溝通、分享、表達、反思等能力。多元化社會,個人要具有容忍糊模、注重內在成長、擅于掌握判斷、擅于溝通、分析、實踐等高創造性的特質,才能持續不斷的尋找改進、追求創新;個人創造性是環境與個人交互作用可激發出來的。
二十一世紀的學者應具有獨立、自我動力、清楚表達問題、合作與批判的能力,并且要能在團體討論、合作學習中從事終身學習;教師應建立獨立自主與終身學習的態度,并透過教學團隊的分享、合作持續反思個人教學模式及自己所扮演的教師角色;努力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愿。然而唯有教師發展反思批判的能力,才有能力培養有批判思考能力的學生;并引導學生建立由“獨學”進入“群學”的學習模式,把學習結構由封閉轉變為開放,由知識傳遞進化到自我知識體系建構。教師若能透過學習社群建立合作、反思、創造的能力,在未來一定會培育出具有合作、創造能力的學生,而這些能力便是后現代社會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師在充滿不確定的新世紀,要發展個人獨具特色與魅力的教學風格,以創意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無論是創意或是創新通常都被視為是一種冒險,然而在全球競爭的新世紀,創新與創意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最佳利器;若想克服種種的創新障礙就必需要建立合作、分享的機制,并借助于獎勵、共享知識的創新氣氛,來支持與鼓勵個人和組織的創新。而知識的分享、對話便成為知識快速創新的最佳方式;若能通過持續學習促使組織不斷創新,那么傳統產業也可以在知識經濟時代大放異彩;當我們要選擇最好的小說家、藝術家、企業家時,最理想的人選會是具有創造性的人;而企業組織選用人才時,不應只挑選具有令人愉悅特質的人,或是只具有賺錢技能的人,而是要挑選對企業能提出創造性愿景的人。通識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應兼顧理論與實務的知識建構,同時也要兼顧知識與常識的學習,只有理論缺乏實務的知識是空洞的;而只有實務經驗而缺乏理論所建構的知識則是盲目的。唯有兼顧知識與常識的教學內容,才不會使通識教育流于“表面功夫”中看不中用,也如此才能達成通識教育的目標,完成大學教育的社會功能;本文論探討新世紀通識教育的發展,期待能與通識教育的工作者共同創造、深化通識教育的課程發展。
參考文獻:
[1]Runco, M. A. & Shaw, M. P. (1994). Creativity and affect. NJ: Ablex Publishing.
[2]Sternberg, R.J. &Davidson;, J.E. (1999).Conceptions of gifted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Usher, R., I. Bryant and R. Johnston. (1997). Adult learning in post-modernity and reconfiguring the ‘other: self-experience in adult learning. In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post-modernity challen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作者簡介:趙云(1985—),男,山西太原人,碩士,通識課教學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