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的教育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傳統的教育向當代的教育轉變。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內涵,客觀地認識到“互聯網+”給教育理念帶來的沖擊和重構。只有清楚地抓住教育問題,才能夠為教育問題的解決尋找新思路。“互聯網+教育”的融合,將對學習、評價、教師發展、學校組織等教育系統產生系統性變革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的認識;“互聯網+”的沖擊和重構;教育改革
一、對“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的認識
我們最早接觸到“互聯網+”這個理念是在2012年。于揚在2012年11月14日在“易關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做了一篇“所有傳統和服務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的演講。他認為當今世界上所有的傳統和服務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確實,在現代社會,互聯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互聯網+”的官方解釋是在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運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打造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新型社會。然而,我們并沒有看到過國家政府出臺的“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相關解釋和政策。針對“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內涵,陳麗學者認為,它特指為全體學習者個體提供一種優質、靈活、個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務模式。該模式主要運用新的技術如云計算、學習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使學習者的空間不再局限于學校和班級。它的理念和組織方式與傳統學校教育不同,它是在線教育發展達到的一個新高度,具有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的特征。
二、“互聯網+”對教育理念的沖擊和重構
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互聯網+”帶來的不僅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是從多方面深深地影響著學習、教學、教育資源等。
(一)教育資源——由封閉轉向開放
傳統的教育,教育資源僅僅存在于學校,資源利用者也僅僅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現代的教育,由于互聯網的存儲性和交互性,可以吸納大量的信息資源,建立信息庫。教育資源不再僅限于學校,它可以延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管是受教育者還是非受教育者,均可隨時隨地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二)學習——從被動到自主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習者需要按照學校的課程表按部就班地上下課,需要循序漸進地接受書本中的新知識;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只要連接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所接受的知識不局限于書本;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最近風靡的慕課課程,充分地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學習者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接受自己所需的知識,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同時,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也可以給其他學習者提供建議。這些都是傳統教育無法給予的。但是教育也受到來自自主學習的模式變革的挑戰:一方面構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以學習者為中心”。這類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求教育要有效捕捉和滿足他們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自主學習在某種程度上也會給學習者帶來不良的影響。如對于低齡學習者,他們的社會閱歷尚淺,無法甄別信息的好壞;有的學習者自控能力弱,會依賴網絡玩游戲。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以新的理念和形式來介入和解決。
(三)教學——從灌輸到互動
傳統的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以一種“填鴨式”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互聯網改變著這種模式,它讓教師的作用從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教學從單向灌輸知識的“滿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動對話的“翻轉課堂”轉變。
三、“互聯網+”改革教育的路徑
(一)加強學習方式改革
生于信息時代的兒童,他們能夠很熟練地使用互聯網,掌握技術及其規則。在這種適應過程中,他們獲得了“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會導致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加強學習方式改革的方式有:
(1)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正在互補與融合。
(2)基于互聯網將會出現一批創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習不僅發生在學校里、教室里,還發生在網絡上、智能移動終端里。
(3)學習將越來越具有選擇性,信息獲得越來越容易,但知識的獲得將更具有挑戰性。因此培養學生對海量信息進行加工、分析、處理、表達等方面的信息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加強評價模式改革
互聯網的新興正影響并改變著教育評價,它使教育評價在評價依據、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發揮的作用等多個角度實現了轉變。加強評價模式改革的方式有:
(1)評價依據用大數據為基礎評價,反映真實的學生,探求真實的教育問題,提供更為科學的指針和方向。
(2)評價方式從總結性評價發展為過程性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
(3)評價主體發生著變化。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師生、學生的家長,也可以是學校的領導,這樣使評價更客觀、更全面,學生的積極性更高。
(4)評價內容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測量與評價體系,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
(5)評價手段由人工到智能化,節約人力資本。
(6)評價工具和形式多種多樣。
(三)加強教師發展改革
互聯網改變著教師的整個工作形態,使教師專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新動向:一是對教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各種通訊技術與多媒體手段為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教師專業發展的改革的關鍵要點有:
(1)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結構的構成因素如信息技術知識教學遷移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數字化交往能力、數字化教學評價能力、促進學生數字化發展的能力等多樣化。
(2)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外在環境與信息技術緊密相結合。
(3)學科的知識、教學法的知識與技術的知識正在走向融合,能否很好地運用融合著的新知識新技能將成為教師的核心技能。
(4)教師專業發展越來越強調體驗、參與,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從個人工作到集體合作,從知識接受到主動學習。教師要能夠適應新的教學理念。
(四)加強學校組織改革
互聯網的普及將使學校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發生了變化,它通過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減少信息處理時間和加快信息流動等各種方式強化學校的管理和組織效率,又影響著學校組織的結構。我們只有充分認識互聯網對學校組織結構的變化,才能合理進行資源分配和調節內部結構。加強學校組織改革的關鍵要點有:
(1)學校教育與互聯網教育是相互支持、優勢互補的關系。互聯網無法替代學校給學生集中授課,無法代替學校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培養,但可以改變學校的基本的操作流程。因此,在互聯網時代下,學校和互聯網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2)互聯網將推動出現一些從根本上進行重新設計的學校,這些學校會打破傳統的固定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會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出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根據學生的個性需球靈活安排他們的課程。
(3)構建“互聯網+”模式下的虛擬校園文化,并有效地融合現實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揚.所有傳統和服務應該被互聯網改變.[DB/OL].[2012-11-14].[2016-06-02]. 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2]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DB/OL].[2015-07-01].[2016-06-0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97187.htm.
[3]陳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與變革趨勢[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6(4):3-8.
[4]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49,(9):18-22.
[6]楊現民,余勝泉.論我國數字化教育的轉型升級[J].教育研究,2014,(5):113-120.
作者簡介:馬文燕,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