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的可讀性,是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需要長期研究的課題,只有提高可讀性,新聞才有讀者,媒體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我們應站在讀者的角度,力求報紙在不斷變化中贏得更多讀者。
關鍵詞:增強;新聞;可讀性
一、新聞的故事化,增強可讀性
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是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再現生活,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可以虛構創作,而新聞中的“故事”必須是真實的,它不能脫離生活原貌,否則的話就會導致新聞報道的嚴重失實。那么新聞報道中的故事性就應遵循下面兩點:首先,要精心選擇典型。作為時代忠實記錄者的新聞報道,更要突出典型性這一特點,介入新聞報道中的那個人或者事件,必須要具備典型性,通過這些典型人物或事件,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擴展新聞報道的內涵和外延,達到新聞可讀性的效果,所以我們的新聞記者要有敏銳的新聞視角,能夠站到一個高度去觀察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審視典型人物或事件背后的社會效應。
其次,要講究故事介入新聞報道中的技巧和手法。在故事介入的方式上要充分遵循新聞報道上的客觀真實的原則,要么通過記者客觀的敘述真實記錄來反映“故事”,要么要報道中的人物自己來述說“故事”,切忌加入記者過多的觀點和擺布,以免使真實的故事因為記者主觀的敘述而變得虛假失真。
二、恰到好處地運用新聞背景,增加新聞的可讀性
讀者接受一條新聞,不僅想了解新聞事實的發生,還想了解新聞事實的背景。新聞背景雖然不屬于新聞事實本身,但可以深化主題,揭示新聞本質,從而起到提高新聞可讀性的作用。運用新聞背景材料:
(一)不同類型的消息要區別對待
在采訪和分析問題時,必須充分掌握和運用背景材料,但在寫作時,有的卻不需要在報道中直接把背景材料寫出來。如有些短消息,往往直敘而不用背景。許多較長的報道,因為有的新聞事實的背景不言自明;有的是一組新聞同時發表,可以互為背景;有的是在報道新聞的同時配發有關資料,所以也不一定都要寫背景。關于背景材料交代的詳略,同樣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二)因時因地因讀者對象制宜
一個時期內發生的新聞事實,總是處于同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寫作中對此通常只需點一下,甚至干脆省略,廣大讀者自然可以心領神會,或是能從類比中想到。凡是大多數受眾所熟知的、能理解的背景,可以不必交代;凡是多數受眾可能感到陌生、不易理解的內容,就需要交代有關背景。
(三)服從新聞主題表達的需要,不可喧賓奪主
消息中運用背景材料 應該服從新聞主題表達的需要,恰到好處地交代那些同新聞主要事實直接有關、并最有助于襯托新聞主題的背景材料。不可旁生枝節,喧賓奪主。
(四)少而精,簡明扼要
消息中運用背景材料要少而精,即使是能夠說明新聞主題的背景材料,也不一定非要在消息中一一交代。應盡力選擇和使用典型的背景材料,即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集說明、對比、映襯、注釋等于一身的多功能背景材料。
(五)靈活穿插,但不要牽強附會
背景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理應隨著表達新聞事實和主題的需要而靈活安排,在新聞稿中沒有固定的位置。怎樣安排背景才能對新聞主題的闡述更為有利,才能吸引讀者,這些就是決定背景位置的依據。
三、運用細節描寫,增加新聞的可讀性
一篇新聞,如果只有事實而沒有細節,就讓人有霧里看花和遠處觀山的感覺,總覺得不夠痛快、不夠過癮。從人類接受信息的規律來看,人們總是相信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東西。細節好似把讀者帶入新聞現場,好似把新聞事實好生時的場面、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動、語言、性格等歷歷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情,從而增強可讀性。如:《臨滄日報》的深度報道《虹鱒魚場為何關門》就作了如下的細節描寫,綠樹掩映下的小村莊,記者隨著當地村民進入虹鱒魚養殖場,當我們進入這個當地小有名氣的虹鱒魚養殖場的時候,這里已經很難看到一只甲魚了。打開小木門,可以看到,池塘里的蓬篙有一人多高,多處池塘壁出現裂縫和脫落,池塘里只有很淺的水,整個養殖場內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這個在當地頗有名氣的甲魚場,在幾年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里曾養殖過近萬只甲魚……
這樣的細節描寫,讓我們看到了,甲魚場的紅火場景已經不在,如睹其境。
四、結構不拘一格,增加新聞的可讀性
讀者閱讀新聞,不喜歡那種呆板與陳舊的結構,求變求新是人們的共性。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的寫作結構上要有所突破,要敢于打破死板陳舊的寫作模式,運用多元思維和立體思維,運用多種多樣的結構手法,隨機應變,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地創新新聞結構方式,使稿件形式新穎,生動活潑。結構的多樣化與自由活潑,必將大大地增強新聞的可讀性。
五、文字精練優美,增加新聞的可讀性
文字是新聞事實呈現給讀者的載體,是表現新聞思想的外殼,所以它直接關系到讀者接受新聞的質量。文字的可讀性,表現在精練、生動和形象等方面。好的文字表達,能把新聞事實的本質準確無誤地傳輸給讀者,把新聞事實的正義之氣變成讀者的正義之氣,把新聞事實的悲喜變成讀者的哀樂,讓讀者見了不想放手,看了就想一口氣讀完,這樣可讀性自然就在其中了。
如:《臨滄日報》在寫常委會開會的花絮上,無論是從標題還是內容上都非常生動,把讀者帶到了新聞現場。《常委會的額外議題》:1月24日下午6點多鐘,臨滄市委中心會議室里,燈火通明。進行了整整一個下午的市委常委會,10項議題都已經通過。正當大家收拾東西站起來準備走的時候,主持會議的市委書記楊浩東招乎大家:“各位先別著急,還有一個議題外的事兒,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常委們重新坐定以后,楊書記舉著秘書送來的“春節前市委領導活動安排時間表”說:“從現在到春節還有20天。這張表給各位安排了8項活動,幾乎是隔一天一個。”常委們展開這張“日程表”,上面列著各系統各部門的各類“座談會”,“茶話會”,一個接一個。每個會都必須有市委領導參加,而且還注明有“工作餐”。有的常委皺起了眉頭,有的開始搖頭。書記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提高嗓音說:“我提議,這8項活動合并成一個,只用1天時間,會后不備工作餐。”……
接著,楊書記說:“春節前,工作頭緒多,時間又緊,會議堅決要精簡壓縮。騰出時間走下去,到群眾中多干點實事。”常委們不等楊書記把話說完,便紛紛表示“同意!”。
會散了,常委們匆匆離開會議室,消逝在暮色中。
作者簡介:郭李,臨滄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