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信息技術促進了信息化教學的深入發展,其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地理信息技術助教學的課堂效益更加明顯。本文就地理信息技術技術在農村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效益進行了具體闡述,以期農村地理教師能夠不斷提高地理信息科學理論與實踐水平,促進課堂教學效益快速提高。
關鍵詞:數字化;地理信息技術,地理課堂;教學效益
數字化是地理信息技術的基礎。數字、地圖、影像、數據,包括虛擬現實及可視世界的各種信息等,通過采樣定理都可以用0和1來表示,這樣數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種信息最基本、最簡單的表示。計算機系統不僅可以計算,還可以發出聲音、打電話、發傳真、放錄像、看電影,這就是因為0和1可以表示這種地理信息綜合體。因此,用數字就可以代表各種地理大數據,描述千差萬別的現實地理世界。在大數據與信息化時代,地理信息的數字化也越來越為中學地理教學工作者所重視。特別是地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教學效益日益明顯。
一、影響地理課堂教學效益的因素
(一)學生核心素養
初中低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時空意識不夠敏感,地理素養不高。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發揮他們感知和記憶的優勢。適時加大感性和立體信息的輸入量,加強學生的專題實踐活動。
(二)教材編排內容
現在教材編排分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教材內容難易程度制約著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區分度保持一致。這樣才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益地提高。
(三)教學軟硬環境
1.教學基礎設施
近幾年來,我國大多數中小學教學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教育經費有限,區域發展不平衡,許多農村或偏遠地區中小學現代化教學設施的配備還不夠完善。農村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所在學校的具體情況,利用好現有的一切可能利用的數字化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學習地理的氛圍,將抽象的地理現象,寓于有趣的引人探求的課堂之中。
2.班級基本規模
許多農村中小學目前還存在著班額過大的問題。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這一因素,應考慮全面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都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發展活動之中,以實現整體效益的提高。
以上因素盡管長期以來制約了農村地理課堂效益的整體提高,但隨著構建現代信息技術地理課程步伐的加快,地理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創新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為不斷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益奠定了基礎。
二、地理信息技術技術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效益分析
(一)模擬情境,引生入勝
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制作課件,進行授課,有利于激發了農村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煥發了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整個課堂教學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案例: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的主要產業》[2]一章中的《交通運輸業》,它是八年級地理的重點部分,在導入新課時提問:目前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是什么?學生眾說紛紜,難以定論。筆者播放一段運用流媒體技術制作火車開動的錄像,配有火車開動的聲音,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鐵路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而調動起來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整節課教學效果良好。
(二)視像逼真,易于理解
地理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綜合了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多種優點,因而運用它進行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將教師難以用語言或常規教學手段表達的原理、現象生動有趣地表現出來;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規律直觀地揭示出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授《語言與宗教》[2]內容時,教者主要運用課件展示了兩項內容:
第一:播放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地理特點錄像,并配有適當的文字解說。
第二:播放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地區地理及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的視頻和圖片資料。
通過以上設計使絕大多數學生當堂達標。實踐證明,運用地理信息技術輔助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情節生動,藝術真實的教學場景,而且能為課堂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為農村中學地理教學的改革提供了便利的輔助條件。
(三)培養創新,增強實踐
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能夠擴大地理教學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對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對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與培養實踐技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情況下,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制作的課件充分挖掘了課內外資源,特別是結合“3S”實踐活動范例能夠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欲望。尤其是課件中的野外考察活動,使學生仿佛有身臨其境之感,為增強他們地理實踐能力奠定了基礎。例如,校本地理課程開發中,首先播放了校本地理實踐活動的范例,然后布置了如下實踐活動。
第一:閱讀運用GIS10.3軟件制作的學校區位圖,要求學生獲取更多地理信息。
第二:查閱以前的校本地圖,討論學校地理變遷。
第三:圍繞學校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地理調查,提出合理建議。
第四:開展校本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
以上活動能激發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培養熱愛祖國、熱愛農村的情感。
(四)訓練思維,培養探索意識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通過使用地理圖像,能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培養他們對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黃河》這節內容時,教者為學生展現出黃河流經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時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的畫面,利用畫面的宏大氣勢感染學生的心靈。同時提煉出“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的主題。這一教學情景使學生不僅了解了黃河,而且增強了思考治理黃河、保護環境、美化農村的地理信息技術。初步培養了他們抽象思維與探索意識。
(五)構建基于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地理課程
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和評價中,地理信息技術充分考慮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創新營造了適宜的環境。隨著大數據的迅速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地球觀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理論的應用,不但為中學地理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為構建基于中學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地理課程提供了平臺。
三、結語
總之,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網絡化與數據環境的形成、發展為地理信息技術輔助中學地理教學的深入夯實了基礎。且呈現出了高效率、易使用、低成本、交互強的發展趨勢。但是,地理信息技術輔助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運用要把握好度,不可一味依賴于它,也不能拋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優勢。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的放矢的使用,同時注意地理信息技術與傳統媒體的互補。靈活地運用和重組整合案例,對地理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效益進行精準評價,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村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李運林,李克東.電化教育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王吉慶.計算機教育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吳勇,劉學軍,豐江帆.具有定位信息的移動視頻采集系統[J].測繪通報,2009(7):42-44.
[5]黃壽昌.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探討[J].農業網絡信息,2007(10):158-159.
[6]李波.地理科學專業GIS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5):143-144.
作者簡介:羅朝海(1969—),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