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木工程是一門對學生實踐能力有著極高要求的專業。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土木工程教學仍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體系不完善、教師指導水平低、學生重視程度不足、教育經費不足以支撐實踐基地建設等問題。因此,現本文以我國教育情況,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站在多元化實踐角度出發,分析土木工程人才的創新培養方式。提出新時期背景下,實踐教學發展的具體措施與改革方向。
關鍵詞: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多元化實踐教學
近些年我國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崛起。為補足對社會土木工程人員的數量以及質量需要,高校就必須予以土木工程專業有效性教學足夠的重視。以社會現狀來看,當前社會最匱乏的就是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思維活躍且敏捷、基礎能力扎實的土木專業人才。受土木工程這項專業的自身性質影響,土木工程學生不論今后從事甲方管理、施工管理還是監理、設計等工作,都需要和其他專業的知識進行溝通。所以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就必須以多元化角度出發,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對學術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土木工程能力。
一、土木工程培養目標
社會一般將人才分為技能型、技術型、工程型、學術性等類型[1]。結合我國現狀來看,當前國內最需要的技術人才就是技能型與技術性人才。目前這一類型的人才需求比例已經達到了70至85%[2]。土木工程作為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學科,其教學的出發點就應當突出“應用”的特征,這是土木工程教育目標的關鍵與核心,同時也是這一專業的辦學立足點與科學定位。
截止到2017年8月底,國內土木工程專業開設高校達到了499所。共有超過30萬名學子為土木工程學生。不同院校的土木專業,受生源條件、學科實力、師資力量、辦學規模、辦學歷史等條件影響,教學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別。每一所高校在展開土木工程教學時,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定位、內涵、理念和特色。此外站在房地產公司、土建企業、設計院等單位用人情況來看,不同服務市場和企業規模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不過總體來說,所有用人單位與服務市場最重視的都是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專業化水平。因此高校就必須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培養,做好理實結合教學,發揮實踐教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二、土木工程教育問題
(一)重理論輕實踐,體系不完善
從現狀來看,有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學生的培養方案制定都存在考慮不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學體系不完善,專業課的教學體系缺乏整體型、連貫性。實踐教學沒有和課堂教學有效的融合。受傳統觀念與教學思想影響,教師并沒有將實踐教學應用到課程教學,學生無法在學習中,提升自我工程素質。此外實踐是土木工程最重要的環節,根據大學教學進度需要,一般會將實踐環節安排在集中時間段完成。導致出現了實習時間短、集中、任務重等情況。這顯然違背了學科土木工程的教育出發點,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整的了解土木工程施工工序與施工過程。
(二)教師指導水平低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如果教師的工程素質不高,那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必然會受到嚴重的限制。近些年我國的高校在不斷地擴招,辦學規模的加大、辦學速度的加快必然會對教師團隊的教學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可是在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退休以后,年輕教師往往并沒有充足的工作經驗。因此在教學時往往并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這對學生工程素質、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培養而言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三)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因部分學生工程意識較為薄弱,對土木工程工作理解不深,導致實驗學習、實踐學習環節的設計初衷往往得不到學生的支持和理解。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實踐學習是學生接觸社會、聯系社會、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機會。導致學生的實踐學習參與積極性并不高。此外因目前我國就業壓力問題突出,所以部分學生并沒有將實習時間用于實踐學習,而是放在了考研復習。致使這一部分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學生扎實的理論能力出現不符情況。
三、土木工程教學實踐教學的改革方法
(一)構建實踐教育體系
實踐學習不僅是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印象,扎實知識基礎的重要過程。同時實踐學習也會讓學生提前解除社會,了解自身技能對工作質量影響的重要方式。為確保學生能夠在畢業后迅速融入工作氛圍,適應工作體系,教師就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具體包括基礎技能、綜合技能與專業技能。
首先為學生提供土木實驗室、計算機設計實驗室、力學實驗室、測量實驗室等,用開放教學的方式,使學生主動、自覺的參與實驗。
其次要重視學生的生產實習與認知實習,使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科知識技術前沿,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水平,掌握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發展趨勢。
最后,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科技創新、技能競賽、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自主意識與學習自信心。
(二)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訓
教師的個人素質與教學能力,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的關鍵。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呈現出教師青年化現象,這既是一種好的現象也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好的是青年化教師現象說明我國人才輩出,沒有出現教師結構青黃不接的問題。壞的是經驗豐富教師的離開,必然會影響到實踐教育效果。這是因為青年教師往往并不具備足夠的施工經驗。所以高校必須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定期指派青年教師參與實地鍛煉,要求青年教師展開工程實踐課題研究。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結語
土木工程是我國炙手可熱的專業之一,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增添了大量的動力。因土木工程是一門非常重視實踐教育的科目,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構建多元的教學體系,以實踐的教學方式,調動校外企業、學僧、教師的參與積極性。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等可行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學習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學習動力。這樣才能夠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工程素質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柳燕,王舜,趙柏冬.轉型發展下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3(24):25-26+42.
[2]徐禮華,傅旭東,彭華等.土木工程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1):55-60.
作者簡介:田雷(1963—),男,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職業教育。
課題項目:《基于多元化實踐教學的土木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016ZCY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