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李玉
摘 要:課程轉型是高校應用轉型的突破口,公共基礎課程的應用轉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有力支撐。公共基礎課程的生成路徑可以從突出適應性、調整課程理念,面向應用型、調整課程目標定位,教學工作任務化、重構課程內容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適應性;公共教育學;課程生成
作為師范類課程的必修課程,公共教育學是指高等院校中非教育學專業的其他師范類專業為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素養所開設的課程[1]。在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發展過程中,公共教育學課程要以“適應性”為原則,重構課程藍圖,調整課程理念、課程定位和課程結構。
一、突出適應性,調整課程理念
首先,就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而言,應用型課程的理念受到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影響。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倡導“教育要為個人的完滿生活做準備”,強調了知識的實用性價值。美國的杜威主張打破學科邏輯的框架束縛開展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驗課程”、“活動課程”,并實行“做中學”的教育方法。而后現代主義認為課程不是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是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教師和學生分別也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和“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文本的“解讀者”和“建構者”[2]。其次,應用型課程的理念還要與學校發展定位相適應,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再次,應用型的課程理念也應適度關注學習者本人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
綜合考慮以上三個方面,“適應性”應用型課程理念應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二是與學科發展邏輯相適應;三是與學習者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相適應。公共教育學課程理念的調整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考量,基礎教育因其高度“應試性”而遭到社會輿論的質疑和批判,而教師是最基層、最直接的教育政策執行者,正確引導師范生的教育觀念,培養其運用教育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其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會產生一定影響;從學科邏輯角度而言,公共教育學是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基礎科目,目的在于培養師范生科學的教育理念、問題意識、教育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維方式;從個人需求的角度而言,公共教育學課程著眼于師范生未來職業能力架構中的基礎素養,培養會思考、懂研究、強實踐的“準教師”。
二、面向應用轉型,調整課程目標定位
長期以來,公共教育學的課程目標比較偏重學科理論知識的習得和掌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不足,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轉化。
與課程理念的“適應性”相一致,應用型課程目標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學生應該了解或通曉什么(原理、理論、規律、現象等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掌握或會做什么(技術、技能、算法、方法等程序性知識),形成或具備什么(策略、認知工具、素質、能力等反省認知的知識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基于以上理論考量,公共教育學的課程目標應該進行調整:師范生應該了解基本的教育概念、教育理論與教學原理;掌握基本的教育分析方法,研究基礎教育現象和問題;最終形成基本的教育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方式,成長為熱愛教學、關心教育、會思考、懂研究、強實踐的“準教師”。
三、教學工作任務化:課程內容重構
與“適應性”課程理念相適應,應用型課程內容的建構應著眼于三個方面:一是包含基本的、核心的職業技能訓練;二是包含一定的基本學科知識傳授;三是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養成。
重構應用型課程內容時,應該根據職業特征及完整思維細化學習領域為主題的學習情境也稱為學習單元,學習情境必須借助某種載體進行傳遞或承載有效教育教學信息。基礎課程從形式上可以是活動、問題、試驗等,從內涵上可以是觀點、概念、原理、公式等。載體的選擇必須具備范例性、開放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應用型課程“適應性”建構理念和工作過程任務化的基本思想,公共教育學的教育內容按照中小學教師具體工作角色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如表1所示,將中小學教師的不同工作角色的工作步驟進行解構,并與已有知識體系的相關內容進行關聯,可以看出,教學工作主要與教學、課程這兩部分核心內容相關,學生管理工作主要與教學與學生、班主任工作這兩部分內容相關,科研工作主要與教育研究方法這一部分內容相關。而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除了要重構這些直接相關的內容,還要把其他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教育時事評價、實際案例點評等內容,讓教學內容有血有肉、活靈活現,而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也是極其考驗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反映教師教學智慧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趙瑩.基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研究[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08:4.
[2]威廉姆斯.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
作者簡介:王靜(1986—),女,河北辛集人,碩士,韓國又石大學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評價。
李玉(1986—),女,河北冀州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學前兒童語言教育。
基金項目:衡水學院2016年教改重點項目“對接行業標準的衡水學院專業教學質量標準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g2016009);衡水學院院級課題“轉型發展期‘三校整合背景下衡水學院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16L030);2017年衡水學院教學團隊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7jxtd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