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多模態話語研究,在教學中主張充分利用多種符號資源和教學方法來達到教學效果的,多模態理論應用與英語教學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就。英語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步驟,對于英語學習的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討論了在多模態系統理論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詞匯教學方面使用多模態手段。從文化層面、語境層面、意義層面、形式層面以及媒體層面分析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詞匯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且從聽、說、讀、寫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關鍵詞:多模態理論;英語詞匯;語言學習
多模態的理論源于韓禮德(Halliday,1978),他把整個語言看作一個社會符號系統(即一個表義系統),表義系統除應該包括語言系統。從多模態角度出發來看表義系統,還應該包括其他非語言的表義系統,例如,音樂、舞蹈、書畫等等。他認為這些非語言的表義系統也是意義生成的資源,意義的表達是由多種模態符號來共同實現的。因此語言的習得一定可以通過除話語之外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且習得這種語言的過程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多模態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英語詞匯在英語的基本能力——聽說讀寫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作為基礎,任何能力的提高都將是空話,因此,從理論上講,對多模態理論應用于詞匯教學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多模態理論的基礎上,大學英語課堂的詞匯教學擺脫了以往傳統的中文意義到英語單詞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從多模態的五個層面進行詞匯教學。
(1)文化層面。包括作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識形態和作為話語模式的選擇潛勢的體裁或者稱體裁結構潛勢。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是語言學習的重要任務,在掌握詞匯的同時了解詞匯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義非常有利于學生對詞匯產生興趣,從被動機械的背單詞轉變成主動了解文化背景,從而提高學習詞匯的積極性。例如,《新視界大學英語》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主題為古希臘的體育運動,這一單元涉及的詞匯較多且屬于長難單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機械的記背單詞難度較大,而且容易混淆。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以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線索來講解單詞,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掌握單詞,既了解了文化背景又對單詞印象深刻。
(2)語境層面,包括由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組成的語境構型。詞語的意義常常需要在語境中確定,并且隨著語境的變化而改變意義,因而在詞匯教學中使用語境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是教與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所以,一個單詞的意義是由它所處的語境環境來決定的,沒有語境的支撐和幫助,詞語的意義就難以用具體的含義來確定。學生習得詞匯的目的就是要用于聽說讀寫等方面,在語境背景下習得的詞匯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應用,并且更能準確的使用所學詞匯。
(3)意義層面,包括由幾個部分組成的話語意義及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謀篇意義。傳統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多數是從詞匯的意義出發的,學生在最初接觸一個英語單詞的時候往往是首先了解詞匯的意義。但是這種層面的意義僅限于漢語翻譯的意義,而詞匯的深層意義,例如用法,語法意義等是不能通過漢語翻譯理解的。通常漢語翻譯理解的意義與詞匯的具體語法意義是不符合的,學生在掌握的時候難度較大。在整句輸出時往往不考慮詞匯的話語及概念意義,整篇意義,僅憑漢語翻譯湊詞匯,這樣的語句一定是錯誤的輸出,從而有礙學生整句輸出水平的提高。在講解詞匯的同時解釋詞語的多層面的意義是很重要的,對語句的輸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形式層面,包括視覺、聽覺、觸覺方面的表現形式,其中每一種形式也分為表意系統和語法系統。
在設計詞匯教學方案時,以不同的形式系統實現詞匯的展示,這一方法比較適合在詞匯練習中使用,實現從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詞匯再現,從而達到習得的目的。
(5)媒體層面,話語可以表現為語言類和非語言類兩種。語言類有純語言的和伴語言;非語言類包括身體性的和非身體性的兩類。同時張德祿還強調,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多模態話語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現代的多媒體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是外語學習的必要部分。大部分多媒體都會應用于英語聽力和口語教學和學習。詞匯學習亦可使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更直觀更生動的學習詞匯。
對于不同模態的語法和詞匯,它們之間在共同體現話語意義上的關系以及一定的話語以什么模態和媒體表達最為有效,是需要進一步認真研究的課題。
將多模態理論應用與外語教學是近年來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查閱近年來出版的期刊發現,大部分的關于多模態理論應用與外語教學的研究都著手于大學英語聽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從張德祿等學者的研究來看,把多模態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于詞匯的教學與研究基本屬于鳳毛麟角,并不多見。
英語學習中詞匯掌握一直是困擾廣大英語學習者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廣大教師研究的問題,如何能讓學生又快又輕松的掌握大量的詞匯是教師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2]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
[3]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4]王初明.外語教學與研究[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0(4).
[5]申厚坤.外語文化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活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6).
[6]張德祿.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多模態功能的實驗研究[J].外語界2013(5).
作者簡介:李宣穎(1979—),女,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注:本文系“2016年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創新發展專項基金項目”,項目編號:長旅創字201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