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學者對“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的理解存在異議。筆者認為,“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成立與否取決于分析的視角,如果站在配比原則的視角、廣義收入費用觀的視角,該等式成立;如果站在會計要素的視角,該等式不成立。
關鍵詞:收入;費用;利潤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特征確定會計要素。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收入、費用、利潤是利潤表的構成要素,滿足“收入-費用=利潤”。然而,很多學者對“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的理解存在異議。
劉斌認為,“利潤”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會計要素,不能出現在作為會計核算基礎的會計等式中,所以“收入-費用=利潤”這一等式是不能成立的[1]。陳群芳認為,理解“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時,不能拘泥于三要素本身的定義,而需建立廣義的收入費用觀。在廣義的收入費用觀下這一會計等式才成立[2]。筆者認為,“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成立與否取決于分析的視角,如果站在配比原則的視角、廣義收入費用觀的視角,該等式成立;如果站在會計要素的視角,該等式不成立。
一、從配比原則的視角分析
從配比原則視角分析,等式中的“收入”指“營業收入”,“費用”指“營業費用”,“利潤”指“營業利潤”。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條對收入要素作如下定義: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從該定義可知,收入是企業的日常活動產生的,而不是從偶發的交易或事項中產生的。在理解收入要素的概念時,注意與利得的概念相區分。按企業經營業務的重要性,可將收入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三條對費用要素作如下定義: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從該定義可知,費用來源于企業的日常活動,主要包括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發生的各種耗費,以及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營業稅費、期間費用和資產減值損失[3]。對應的費用類會計科目有: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在理解費用要素的概念時,注意與損失的概念相區分。
《企業會計制度》第十一條規定,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而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與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不遵循配比原則。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對應的會計科目是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收入是指與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收入,這種收入不是由企業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一般不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因此無法與有關的費用支出相配比。根據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收入-費用=利潤”會計等式中的利潤應該指的是“營業利潤”。從配比原則視角,“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成立,只是需要理解等式中各因素的具體含義。
二、從會計要素的視角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七條對利潤要素作如下定義: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解釋的利潤要素指的是“利潤總額”,既包括營業活動產生的利潤,也包括非營業活動產生的利潤。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七條分別對收入、費用、利潤會計要素下的定義,會得到一個非常奇怪的等式:“營業收入-營業費用=利潤總額”,很明顯該等式存在邏輯上的錯誤。即從會計要素視角分析,“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不成立。
三、從廣義收入費用觀的視角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收入-費用=利潤”會計等式,大部分學者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收入、費用要素下的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狹義與廣義的收入費用概念。陳群芳[2]認為,等式中的“收入”,除了指營業收入以外,還包括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等式中的“費用”,除了指營業費用以外,還包括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八條規定,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對應的會計科目是“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收入”主要包括債務重組利得、與企業日常活動無關的政府補助、盤盈利得、捐贈利得等,還包括非流動資產毀損報廢利得。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對應的會計科目是“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支出”主要包括債務重組損失、公益性捐贈支出、非常損失、盤虧損失、非流動資產毀損報廢損失等。根據陳群芳的廣義收入費用觀,“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成立。只是等式中的利潤為“利潤總額”。
陳國輝、遲旭升[3]認為,狹義的收入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投資收益等。廣義的收入還包括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即營業外收入。狹義的費用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成本和費用。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包括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和各種間接費用。費用一般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各種稅費、期間費用和資產減值損失。廣義的費用還包括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和所得稅費用。根據陳國輝、遲旭升的廣義收入費用觀,“收入-費用=利潤”這一會計等式成立。只是等式中的利潤為“凈利潤”。
關于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是否成立,筆者認為不能拘泥于三要素本身的定義,簡單判定其不成立,而是要拓寬分析的視野,建立廣義的收入費用觀,綜合考慮在不同的視角下該等式中各因素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參考文獻:
[1]劉斌.對“收入-費用=利潤”會計等式的探討[J].新制度縱橫談,2010:10-11.
[2]陳群芳.小議“收入-費用=利潤”[J].財會月刊,2010,(3):33.
[3]陳國輝,遲旭升.基礎會計[M].5版.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孫娟(1990—),女,漢族,湖南岳陽人,管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