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時,筆者是懷著無比崇敬之情的,作為年鑒學派的第一代大師,馬克·布洛克在20世紀開啟了歷史研究的一個嶄新時代,他所創造出一些理論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給予當今的歷史學人以啟示。《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中沒有深奧晦澀的理論體系,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治史心得。由此筆者產生對于歷史的一些思考,包括歷史是什么、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學習歷史等問題的一些淺顯的思索。
關鍵詞:馬克·布洛克;《歷史學家的技藝》;歷史學
初學歷史者,大抵是被書中鮮活的故事所吸引,筆者依稀記得小時看羅貫中《三國演義》時給予自己心靈的震撼,多么想諸葛亮能贏呀,現在想來這不免是順著作者的情感設定來發泄自己的感情,后來知道這不是史,而是作者帶著強烈感情傾向的對歷史的訴說,但這畢竟開啟了自己對歷史的深情。“歷史學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對象,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馬克·布洛克書中一開始就對歷史進行了這樣的解讀,由此讀完全書筆者產生了對歷史的一些思索,下文便是筆者的一些淺顯之見。
一、歷史是什么
(一)歷史的多樣性
首先歷史是作為過去發生過的歷史事實。然后,歷史還包括過去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遺跡,包括史料和考古發掘遺跡等。最后歷史還是人們對史料、考古資料研究后總結出的對歷史事件的觀點。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其實只是歷史的第三個方面,即史學家通過研究而產生的對歷史事實的某些觀點。然而對于歷史事實的觀點卻是無法統一的,因為不同的歷史學家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史料進行研究后所闡述的觀點很可能是不一樣的。但這些觀點又不能肯定哪個是絕對正確的,畢竟事件已經過去,并且對于歷史事件的回憶正如馬克·布洛克所言:“事實上,大多數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就像一架蹩腳的照相機。嚴格地說,作證就是回憶,印象失真,記憶必錯”因而研究者的工作只是在根據已有的史料進行的一種推測闡釋,并盡力去接近歷史的真相。
(二)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某一歷史事件的真相無疑是客觀的,因為它是歷史上已經發生了的事。但不能否認的是歷史事件發生后所產生的文字資料和遺跡卻是主觀與客觀共同作用的產物,事件既已發生,因環境,人等各種因素,完全還原已然不可能的,并且研究者解讀歷史資料后得出的觀點無疑是具有極強主觀色彩的,每個研究者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他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下面筆者就將從歷史事件當事人、歷史事件記述者以及歷史事件研究者三個角度對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進行分析,以此對于歷史的真相進行思索。
1.歷史事件當事人
因自身思考問題的角度,歷史事件當事人的敘述肯定是不同的。由此歷史事件的解讀就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如歷史上著名的建文帝,靖難之役后他下落不明,對于朱棣所謂清君側的行為應該怎么看待呢。站在燕王朱棣的角度,他維護了明朝的大一統格局,而建文帝卻是個不懂歷史發展潮流的兒皇帝,但在建文帝看來,朱棣不過是一位覬覦皇帝寶座的亂臣賊子。此外對于這次變亂過程中這兩位心理有著怎樣的變化。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即使讓朱棣和朱允炆重現于世,相信也很難找到一致的答案。所以這就需要歷史研究者理性地把握當事人留下的資料,以此更加精確的還原歷史真相。
2.歷史事件記述者
作為歷史事件的記述人,其所記述的事實由于其旁觀者的身份無疑是具有客觀性的,而作為研究者在研究歷史事件時,也傾向于認可歷史事件記述人所作的記述。畢竟,作為旁觀者,他們會更加客觀的角度去描述已經發生了的歷史事實。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是可以將由旁觀者所作的敘述來作為研究歷史事件的可靠資料的,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作為歷史事件的記述人也是會受到其時代背景的限制,如階級,價值觀,各人好惡等。這樣一來,由各種各樣的人所整理的對于歷史事件的記錄,其準確性就得打上大大的問號。
3.歷史事件研究者
歷史事件發生后就成為過去,歷史研究者正是通過各種史料,并運用某一理論對歷史資料進行組織,進而展開歷史的書寫,但這樣的主觀性太大,常常導致研究者描述的歷史與歷史真相相去甚遠。這樣研究者就不得不借助“過去無意中留下的遺跡填補歷史的空白,通過借助這類史料,歷史學家將注意力轉向過去之時,就可以盡量避免成為當時的偏見和短視的犧牲品”。
二、歷史的研究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書歷史學研究絕不是一沉不變的,研究者對于史料的選擇就可以窺見歷史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一面,而作為當今的歷史研究者唯有不偏不倚,才能為后人的研究提供準確的材料。那么在歷史研究中,有什么可以借鑒的方法呢。筆者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對于歷史的研究有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由古至今、由今知古
歷史上那些廣泛而持久的發展所造成的震蕩完全是由古及今的。一個社會中思潮的產生,技術的革新,無疑會對今后的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通過對今天的觀察往往能窺見出歷史上的變化。正如馬克·布洛克所言:“由古知今,由今知古,古今參照,相得益彰,過去與現在直接并沒有絕對的界限”。
(二)評判還是理解
蘭克曾說:“如實直書”,歷史學家唯一的目的就是按照事情發生的本來面目記述歷史。但這又談何容易呢,往往人們看到的是“長期以來史學家就像閻王殿里的判官,對已死的人物任意褒貶”。對于歷史事件抱著不偏不倚的態度,對歷史事件當事人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判斷,只有這樣歷史才會親切起來,否則很多時候史書會如中國的朝代官方記錄一樣,對古人隨意評論,而對今人則諱莫如深。
參考文獻:
[1][法]馬克·布洛克.歷史學家的技藝[M].張和聲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朱定秀.為史學而辯護——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懷[J].巢湖學院學報,2003(2).
作者簡介:蹇灼(1992—),男,漢族,四川巴中人,歷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