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睿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問題由來已久,由此引發的區域間金融差距也在金融自由發展以來逐漸突出。改革開放之后,由于我國為了經濟的發展而實行了不平等的區域間經濟發展策略,導致我國經濟在區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金融發展差異隨之也開始加大。金融化市場改革之后,我國的金融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發展在不同區域之間開始顯著分化,更多的學者把目光開始放在了區域間金融的差異上。先前研究的時間段較早,還沒有加入最新數據。本文基于金融相關比率(FIR)對中國大陸地區2005年至2016年數據進行分析,試圖揭露區域金融發展的規律,為區域間經濟的發展和區域間金融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
經濟區域化的研究中經常選用三大區域劃分法劃分中國的經濟區域,即東部、中部和西部。選取這種方法的原因主要在于:1.三大經濟區域的劃分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中央政府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調控的地方劃分方案;2.三大經濟區域之間長期存在獨特的經濟行為,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追求合理的分工和合作;3.現階段區域金融的分布規律與區域經濟的三大經濟地帶相類似;4.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方法是近年來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的學術研究的基本劃分方法。本文選用三大經濟區域法劃分金融區域。原因是我國的金融發展較晚,改革開放后才開啟現代的金融業發展,金融業的發展趨勢與總體的經濟發展趨勢相似。

本文整理了2005年至2016年以各省市和自治區存款總額、貸款總額和區域GDP指標計算的FIR,通過FIR來分析中國現今的區域金融差距情況。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發布的2005年至2016年各省市和自治區的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得到的FIR折線圖如圖1。
分析上述數據可知我國三大經濟區域之間差距明顯,東部金融發達程度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總體變化趨勢相同,未來金融發展趨勢向好。與全國FIR數據同時分析可發現在2008年后由于我國經濟受到次貸危機影響,GDP增長速度降低,但是金融相關資產的增長速度保持與原來相似的增長率,導致金融相關率增長速度增加,這是金融活動頻繁和金融業發展越來越快的體現。2009年后經濟增長速度變快,但是金融相關資產的增長速度仍保持原有水平,最終導致金融相關率增長幅度回歸原有水平,繼續穩步提升。

圖1 全國、各省市、區域間FIR折線圖
為了分析全國金融相關率數據和全國各個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本文將2016年的金融相關比率數據整理分類,各個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按低金融發展水平FIR?(0.2.9),中等金融發展水平FIR?(2.9,3.6),高金融發展水平FIR?(3.9,+∞)劃分。
東部FIR值為3.59,高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廣東(3.60),浙江(3.84),遼寧(4.06),海南(4.15),上海(6.05),北京(7.87);中等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河北(2.92),天津(3.29);低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山東(2.22),福建(2.72),江蘇(2.82)。中部FIR值為2.60,高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山西(3.93);中等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安徽(2.95);低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湖南(2.20),河南(2.28),湖北(2.50),吉林(2.60),黑龍江(2.63),江西(2.75)。西部FIR值為3.27,高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重慶(3.62),青海(4.40),甘肅(4.65),西(6.45);中等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陜西(3.09),四川(3.35),云南(3.48),寧夏(3.52),貴州(3.55),新疆(3.57);低金融發展水平省份為:內蒙古(2.25),廣西(2.52)。
未來,我國的金融發展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金融業發展方向:(一)增加區域間金融基礎設施的連通。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業發展的根基,區域間金融基礎設施的連通是各個區域之間金融機構合作與開展業務的重點。(二)構建健全的金融組織體系。健全且健康發展的金融組織體系有利于區域間金融業的發展,且可以促進金融衍生品業務的創新,提升金融業服務能力。(三)健全區域間金融市場的發展。區域間的金融市場發展能使我國更好的發展經濟,實現區域內和區域間的資源更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