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媛媛
摘 要 隨著智能通信技術的提高和發展,新媒體呈現出繁榮的發展態勢,個性化信息推薦系統的使用,為人們過濾掉大量無用信息,同時也使人們的視野變得狹窄,陷于“信息繭房”之中。以今日頭條為例,激烈的行業競爭、用戶不同的信息需求、機器引擎和算法推送技術的發展是“信息繭房”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避免“信息繭房”現象的出現和不斷發展,還需要個人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個人要提高媒介素養,有意識地去獲取不同類型的信息,并妥善地讓信息為自己服務;另一方面,媒體要提高洞察技術,使算法能夠捕捉到用戶更全面的信息需求,打破各個圈子的限制,拓展用戶視野,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且實用性較強的新聞信息。文章通過分析“信息繭房”現象產生的原因、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應對措施,以引起新媒體和受眾對“信息繭房”現象的重視。
關鍵詞 信息繭房;今日頭條;個體認知;算法推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8-0023-03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使社會上充斥著海量信息。一方面,海量信息為人們提供了便利,人們可以很容易地獲取各種類型的信息,為生產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它也給人們帶來了困擾,遨游在信息海洋里,面對各種各樣的新聞資訊,人們似乎變得惆悵起來了,不知道該去關注哪些具體的內容。個性化的信息推薦系統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今日頭條是個性化信息系統的先行實踐者,通過機器引擎和算法推算技術,向用戶推薦符合他們興趣愛好的新聞信息,過濾掉了大量繁雜無用的信息。但是,就目前而言,精準化的信息推送系統并不是完美的,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與預期效果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個性化推薦與受眾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用戶在今日頭條應用中設定新聞頻道、用戶話題、關注消息[1],將大量的有用的信息也過濾掉了,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信息繭房”問題。
1 “信息繭房”與今日頭條
“信息繭房”概念有其思想淵源,在19世紀,一位法國的思想家,托克維爾,就曾經指出,民主社會容易導致個人主義的生成,而且身份平等的人越多,個人主義就越容易出現,“信息繭房”現象是個人主義發展的重要表現。在網絡傳播迅速發展的情形下,個人獲得接觸無數信息的可能性,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個人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接觸,導致“信息繭房”現象在網絡傳播中廣泛存在。
美國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桑斯坦,是他提出了“信息繭房”概念。他指出,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符合公眾的興趣愛好的內容才會被用戶挑出來,進行關注,而公眾不感興趣的新聞信息則會被忽略掉,久而久之,那些符合公眾“口味”的內容會形成一個“繭房”,把公眾包圍其中①。“信息繭房”的存在,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除了“開放”和“多元”,網絡還給個體和社會帶來了其他的負面影響。
今日頭條一改傳統新聞內容的分發方式,一方面,它通過對用戶每天點擊瀏覽的新聞內容的分析,總結出用戶的興趣愛好,推送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另一方面,今日頭條通過對用戶登錄賬號的分析建立一個“興趣圖譜”,即根據用戶在社交網站上發布的內容及其所屬類別、用戶自標簽社交關系、社交行為、參與的群組、機型、使用時間等數據源推斷用戶的興趣點[2],從而向用戶推薦相關的資訊,并且隨著用戶使用時間的延長,它推送的內容就越精準。
今日頭條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信息需求,為每位用戶打造屬于自己的“今日頭條”,且每個人看到的今日頭條推送內容都是不一樣的。在信息爆炸時代,每個人對于信息的選擇,通常傾向于個體所偏愛的主題或觀點,用戶隨自己的習慣愛好去瀏覽新聞資訊,今日頭條的機器引擎就根據用戶的點擊行為來為他們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或話題,久而久之,用戶就會被與自己興趣愛好相關的內容所包圍,很少接觸到不同觀點或不同類別的信息,猶如“作繭自縛”。
2 今日頭條“信息繭房”形成的原因
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呈現出巨量化、碎片化的特征,用戶想要在信息海洋中立即找到自己所需信息顯得十分困難,因此需要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2012年才起步的今日頭條,雖然“年齡小”,卻率先解決了這一難題,它為人們提供定制信息,優化了服務方式,提高了用戶體驗,從而贏得龐大的用戶群。與此同時,今日頭條引發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信息繭房”,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繭房”的影響越來越大。總體而言,今日頭條的“信息繭房”現象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媒體行業競爭、個人不同的信息需求、機器引擎和算法推送技術的發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2.1 新媒體行業的激烈競爭
近年來,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發展十分迅速,而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但在快速發展之際,新媒體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競爭。如今,國內各種新聞客戶端層出不窮,它們都在絞盡腦汁為自己爭奪受眾市場,它們都清楚地知道,擁有了受眾,就擁有了廣告,擁有了廣告,也就擁有了利潤。“受者本位”思想在新媒體競爭中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媒體競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有利于使媒體擁有危機意識,不斷地改進自身,提高傳播內容質量;另一方面,為了獲得更大的用戶群體,媒體會故意迎合用戶口味,“投其所好”,長期提供符合用戶興趣愛好的、同質化的內容,而置用戶個人的全面綜合發展于不顧。
今日頭條能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并迅速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它知道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性,利用算法推送技術為不同的用戶打造“專屬”的今日頭條,來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這既是今日頭條的優勢,也是其不足之處,長時間的同質化內容的推送,導致用戶接收到的信息類型過于單一化,不能對多元信息進行接觸和了解。
2.2 個人差異決定用戶不同的信息需求
個人差異論是由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卡爾·霍夫蘭在1946年提出的,后經梅爾文·德弗勒的完善而形成。該理論認為,在大眾傳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個人由于需要、習慣、信念、價值觀、態度、技能等的差異而對信息做出不同的選擇和理解。這個理論最主要的貢獻在于提出了“選擇性和注意性理解”[3]。新媒體時代,人們被無數信息包圍,個人沒有精力去關注所有的信息,在進行信息選擇時個人會受到選擇性心理的影響,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對這些信息進行取舍。興趣愛好、信息需求都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所關心和喜歡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可謂是千人千面。
2.3 機器引擎和算法推送技術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技術在新聞界的使用已經屢見不鮮。在今日頭條,傳統的新聞界人士已不是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人”,而真正充當“把關人”角色的則是機器和算法。
“把關人”概念的提出者庫爾特·盧因指出,在群體傳播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社會上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大眾傳媒不可能也做不到把每個事件都進行報道,必須在這些事件中進行挑選。記者、編輯、編審和總編這些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會對信息進行挑選和把關,然后再通過傳媒組織把信息傳遞給受眾。
今日頭條打破了傳統的“把關”模式,機器引擎和算法推送技術取代記者編輯成為把關人。傳統的新聞媒體滿足的是一部分人或是一個群體的人的信息需求,比如傳統的教育類報紙、財經類報紙、體育類報紙等,都是為特定群體來服務的。機器和算法推送技術的發展,使今日頭條把服務對象精確到個人,機器引擎和算法推送技術充當把關人,新聞信息推送的標準更加細化和精準,通過篩選,符合用戶興趣愛好的內容才能進入用戶視野。
3 今日頭條“信息繭房”帶來的負面影響
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人們不得不花費相當的時間來挑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送,雖然幫助用戶過濾掉一定量的繁雜內容,使人們獲得感興趣的東西,但同時也將一些有用信息過濾掉,導致人們接觸的信息過于同質化,視野變得狹窄,進而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3.1 容易導致群體極化現象
現如今,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人們置身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這無疑增加了人們選擇信息的困難性,因此,人們更傾向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閱讀習慣來搜索所需信息。用戶對同一條新聞信息的關注,說明這部分用戶是有共同興趣點的,當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往往會去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評論區用戶受“沉默的螺旋”機制的影響,常常出現群體極化現象,引發輿論暴力。
比如,2016年8月王寶強離婚事件,各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今日頭條也不例外,網友紛紛站隊,力挺王寶強,聲討王寶強前妻馬蓉。只要有人站出來替馬蓉說話,網友就會群起而攻之,對其進行指責,甚至有人直接對其進行辱罵。群體壓力下,不同的“聲音”難以存在,即使有持不同觀點的人想要發表意見,迫于群體壓力,也往往會選擇沉默或附和,如此一來,群體內會保持高度一致的觀念,人們很容易被這種群體情緒所帶動,失去理智,甚至會有一些相當偏激的舉動,出現群體極化現象。
3.2 束縛個體認知和行為
今日頭條推送的新聞資訊,都是通過機器和算法推送技術篩選的,機器引擎往往會選擇大部分受眾關心的社會、娛樂、休閑類型的新聞資訊進行推送。由于網民各方面的差異,用戶更喜歡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內容進行點擊瀏覽,隨著用戶使用時間的延長,今日頭條的機器引擎對用戶的使用習慣及喜歡的內容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比如,你經常在今日頭條上觀看視頻,那它就會為你推薦更多的視頻,如果你大多時間都在看綜藝視頻,那它就會給你推薦一些綜藝內容的視頻。
今日頭條雖然在推廣方式上有所創新,但內容高度同質化。用戶看到的都是與自己興趣愛好相關的同質化的內容,雖然暫時滿足了用戶的喜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會被自己贊同的觀點,或自己喜歡的內容所包圍,高度同質化的信息把用戶束縛在“繭房”里,很難聽到不同的意見或接觸不同類型的信息,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的真實的面貌。
“擬態環境”是大眾傳播媒介對新聞和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整理加工以后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環境,并不等同于現實的客觀環境。今日頭條通過提供符合用戶喜好的信息內容,為用戶營造了一個理想型的“擬態環境”,用戶會把這個理想型的“擬態環境”當作客觀的現實環境,以為自己對現實社會中實際情況都有清楚地認識,而事實上,它營造的“擬態環境”只是呈現了用戶想要看到的樣子,與客觀的現實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偏差,有限的“擬態環境”使個人的視野變得更加狹隘,束縛了個體的認知和行為。
4 “信息繭房”背景下各方應有的對策
今日頭條作為新聞聚合類客戶端,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在新聞客戶端中擁有廣泛的影響力。龐大的用戶群體,也使今日頭條帶來的“信息繭房”產生強大的負面影響,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來規避這些負面影響顯得尤為必要。根據“信息繭房”產生的原因,要防止“信息繭房”的出現并規避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媒體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4.1 媒體要提高洞察技術
媒體提高用戶洞察技術,使算法能夠捕獲到用戶更全面的信息需求。使機器引擎的計算范圍和測度指標覆蓋到人類生存發展的各個層面,利用算法計算人類所處各類圈子對于某類話題和資訊的平均強度,如果強度超過某一強度臨界值,便會認為這是這個圈子里的人應該知道的話題和資訊[4]。將這些與用戶興趣愛好“異質”的內容推送給用戶,拓展用戶的視野,打破各個“圈子”的限制,從而使更加全面且實用性較強的新聞信息都能到達用戶那里,使用戶增加對各類重要信息的接觸和了解,突破“信息繭房”的束縛,對外部世界的重要信息有更加及時、全面的認知。
4.2 用戶需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今日頭條的“信息繭房”現象,給用戶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它不但容易使用戶產生個人偏激的舉動,而且束縛了用戶的個人認知和行為,因此,用戶有必要對該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有效應對。
在互聯網發展的基礎上,新聞通訊技術得以快速發展,相比過去信息閉塞時代,我們獲得信息的范圍擴大,獲得信息的手段也更加多樣化,從“受者本位”出發,個性化定制信息,無形之中擴大了個人與大眾和社會之間距離,這與技術發展的初衷有一定的背離。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不能被機器技術所控制,恰恰相反,應該利用機器技術為人們服務。個人主觀因素在“信息繭房”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有選擇地接觸某類信息,機器引擎才會根據用戶的點擊瀏覽行為為其推送相關內容。換句話說,就是用戶的“選擇性接觸”是導致“信息繭房”現象的主要原因。用戶有必要對該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促進自身的媒介素養的提高。
媒介素養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用戶之所以被困在“信息繭房”中不能自拔,原因之一是用戶的媒介素養不夠,不能很好地利用大眾傳播資源來為個人的生存發展服務,反而被媒體“牽著鼻子走”。我們作為“社會人”,要想在社會這個大圈子里生存發展,就必須具有全局意識,要有寬廣的視角,及時了解外部世界的變動及有關各類經濟發展的信息,及時準確地把握各類有用信息,以適時調整自身計劃,應對各種環境變化。因此,個人不光需要關注自己喜歡的內容,對于社會上的大事、各種政策的調整、法律知識等生存發展必備信息要有意識地去關注,突破信息壁壘,才不會“作繭自縛”,使自己深陷個人狹小的“圈子”里不能自拔,才能讓大眾傳媒為個人生存發展服務。
4.3 個體要有信息聚合意識,打造信息聚合產品
獲取信息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對于用戶來說十分必要,用戶需要在轉變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拓展獲取信息的領域。個人只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每個人了解的內容也只是社會中的一部分。用戶要培養一種公共意識,使多元信息得到聚合,同時,用戶需貢獻自己掌握的知識,把自己精通或認為重要的信息呈現出來,打造信息聚合產品。信息聚合產品由公眾自由參與發布與維護,公眾積極主動地奉獻出自己的知識信息,使社會上廣泛而復雜的信息得到整合,繼而獲得信息正式、全面、客觀的公共產品。信息聚合產品融匯不同個體的觀點,更具有綜合性和代表性,增加了個體接觸多元信息的機會。
5 結束語
“信息繭房”現象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時代愈演愈烈。人們需要警惕“信息繭房”現象,它不光約束了個體的認知和行為,形成群體極化,還對公共領域的構成有所破壞。如果繼續放任下去,長期得不到重視的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個人和媒體是“信息繭房”形成的兩大因素,因此要從根本上清除“信息繭房”現象,還需要從個人和媒體兩方面入手。對“信息繭房”現象的出現加以重視,認識其危害的嚴重性,各方采取相應的措施才是解決“信息繭房”現象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2015年上半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
參考文獻
[1]于黎冰.從“今日頭條”看個性化新聞推薦系統的優劣[J].新興傳媒,2016(10):45.
[2]喻國明.大數據對于新聞業態重構的革命性改變[J].新聞與寫作,2014(10):54.
[3]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222.
[4]喻國明.“信息繭房”禁錮了我們的雙眼[J].領導科學,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