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
摘 要 隨著“機器人寫作”“無人機”和“谷歌眼鏡”在新聞報道中廣泛使用,新聞報道的去人工化和去中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數據新聞”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但是由于當前網絡環境,數據新聞的專業性受到質疑。文章從現象出發,探討數據新聞發展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大數據;數據新聞;規范性;客觀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8-0026-02
1 數據新聞的時代背景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交網絡時代已經來臨,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在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的傳播使人人都能成為一個自媒體,但是,海量的信息使信息篩選變得困難,作為傳統媒體同樣面臨著新聞時效性問題,搶占報道的“第一落點”顯得尤為重要。2012年,大數據的概念被引入我國,海量和碎片的信息得到了有效整理,信息的利用率得到提升。當我們在淘寶和京東購物時,后臺會推送給我們感興趣的物品;用QQ音樂和網易云聽音樂時,后臺推送給我們喜歡聽的歌曲;同樣的,當我們用手機App瀏覽新聞時,感興趣的新聞也會被推送到我們眼前。基于大數據應運而生的是一種新的新聞模式——數據新聞,英國《衛報》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為其新聞報道做完整的數據支撐的數據型博客。我國對數據新聞的探索始于 2012年1月,網易公司率先在中國創立數據新聞專欄——《數讀》,開啟了中國數據新聞的時代。
2 數據新聞的定義解讀
數據新聞的定義大致可以從3個角度理解:
1)以新聞的呈現方式為出發點。荷蘭記者范·艾斯認為數據新聞的生產能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呈現新聞報道,使記者和讀者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
2)以新聞的生產過程為出發點,數據新聞通過抓取、過濾、可視化呈現,最終合成新聞。德國記者米爾科·勞倫茲將數據新聞看作一個不斷提取信息的過程,通過信息的篩選,把復雜的信息轉化為容易理解的故事,將數據轉變為有意義的信息,以此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3)以新聞的行業發展為出發點,“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認為未來是屬于數據新聞的,時代對記者提出的要求是要成為一個“數據通”,以前的記者可以通過在酒吧或咖啡廳與人聊天而獲得信息,但未來的記者要會使用工具分析鉆研數據。同時,記者還要遵循客觀性的原則,以數據還原事實真相,顯示整體狀況,從而使受眾了解這個國家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數據新聞的從狹義來說,是指從數據新聞報道的形成過程來講,它是通過多種技術對數據進行抓取、統計處理并進行分析,使數據最終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新聞報道。《信息之美》的作者大衛麥克坎德萊斯認為數據的重要性體現在我們有了能力去收集和分析數據,并且能夠找出他的模式、結構并揭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而非體現在數據的海量性。廣義的“數據新聞”指的是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學發展的一大方向,它是一個新領域。
此外,還應辨析數據新聞與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精確新聞報道、數據可視化和數據新聞之間的關系,以出現的前后順序來講,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是較早出現的一個概念,其次是精確新聞報道、數據可視化和數據新聞。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是利用計算機來輔助新聞報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式。精確新聞報道是指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運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調查和收集信息、證實事實從而報道新聞。數據可視化是比數據新聞涵蓋領域更加廣泛的一個詞語,它是對數據庫中所包含的各個領域的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的技術、設計和編程。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更傾向于一種輔助方式,精確新聞報道和數據新聞都要依靠這種輔助才能實現。數據新聞其實是精確新聞的進一步延伸,精確新聞使用的數據主要用來支撐觀點和論證,居于主導地位的還是文字,而數據新聞顛覆了文字的主導地位。從業者不僅要站在專業的角度,更要考慮受眾的感受,使用計算機軟件實現數據的可視化。
3 數據新聞的發展現狀分析
3.1 數據新聞與傳統新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聞從白紙黑字轉變為多媒體融合的形式,信息市場的泛濫使新聞市場由以傳者為中心,轉變為以受者為中心。傳統新聞的寫作方法“倒金字塔”結構轉變為數據新聞的雙金字塔理論結構。首先數據經過編輯、清理、情景、綜合四個自上而下的倒金字塔的順序,再通過傳播將整合出來的內容依次進行視覺化、敘事、社交化、人性化、個性化和應用化,形成正金字塔結構。數據新聞對于傳者來說,有利于形成具有深度和富有感染力的報道;對于受眾來說,可實現分眾閱讀,讀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3.2 數據新聞的客觀性與規范性
數據新聞對數據的真實性有極高的要求,盡管政府、企業和媒體都建有龐大的數據庫,但是,由于數據的選擇性公開,媒體難以獲得全面的數據信息,導致數據報道觀點的不客觀、不公正,有可能會造成新聞失實。另外,有些公司企業出于利益問題故意散布虛假消息,一旦這些假消息被抓取,形成新聞報道,受眾很容易受到假數據的誤導。并且數據是要經過把關人的主觀選擇才能進入受眾的視野當中,當把關人對報道把握不全,或是帶有目的篩選報道的內容,為了達到其傳播目的而造成數據的遺漏時,也會導致數據的客觀性受到干擾。獨立記者亞當·韋斯特布魯克認為:數據新聞是未來新聞業發展的趨勢,數據新聞使新聞的本質回歸,它肩負挖掘公眾無暇處理、核實、理清的信息并分享給受眾的任務,如果更多的記者這樣做,那么公眾將變得更加文明并且有見識。上述現象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數據信息的有效監督,以及提升受眾的媒介使用素養,有能力分辨數據的真假。
同樣地,數據新聞的規范性也值得我們探究,數據的主體地位、真實性、以及互動性都是需要規范引導的。數據新聞的發展讓我們意識到數據在報道中應占主體地位,并且數據的來源、出處需要詳細的核對,并且由于受眾的主體地位突出,數據新聞的報道還應具備一定的互動性。規范數據并不表示支持數據的來源單一,數據的多元化才能讓我們跳出體制化的思想,形成自身的媒介使用素養。
4 數據新聞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從業者的要求
4.1 新聞失實時有發生
由于互聯網上海量的數據充斥在人的周圍,數據冗余影響著媒體人的判斷,對媒體人收集、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一旦受到虛假數據的影響,就會造成新聞失實的局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并且多渠道的獲取數據,嚴密核實新聞數據,力爭還原事實真相。
4.2 新聞生產外部化不突出
數據新聞的人才尚處于短缺的狀態,如果想做好數據新聞,需要將生產者擴大到整個社會,積極與受眾溝通,引導受眾積極參與,將新聞的生產外部化,活用群眾的力量,為數據新聞注入活力。
4.3 數據可視化程度有限
可視化的數據著重表達“發生了什么”,而沒有告訴受眾“為什么發生”。可視化的表達程度有限,深度報道在這方面受限嚴重,也難以詮釋復雜的關系。因此,在數據可視化的基礎上,也要為受眾著想,拓展報道的深度。
4.4 拓展開放數據運動
由于數據的選擇性提供,往往會造成報道的不全面或失實,可見數據的真實性是多么重要,因此要進行開放數據運動,拓寬數據獲取的渠道,但是并不是濫用數據,數據是沒有邊界的,但是新聞報道有邊界,數據新聞需要有真實的數據并且有新聞價值的數據。
參考文獻
[1]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6):73-83.
[2]史安斌,廖鰈爾.“數據新聞學”的發展路徑與前景[J].理論前沿,2014(2):18-20.
[3]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2014(3):32-36.
[4]徐銳,萬宏蕾.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J].傳媒,2013(12):71-74.
[5]方潔,高璐.數據新聞:一個亟待確立專業規范的領域——基于國內五個數據新聞欄目的定量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5(12):102-124.
[6]鐘瑛,李蘇.數據新聞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理論前沿,2015(8):26-30.
[7]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J].新聞記者,2013(6):7-13.
[8]吳小坤,童崢.數據新聞對傳統新聞價值的突破與重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4):15-19.
[9]楊瑩.數據新聞客觀性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新媒體研究,2017(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