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
摘要:文章以身體維度為研究視域,采用理論分析與量化研究范式,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傳統武術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傳統武術發展的原點基礎、傳統武術身體文化認知溯源、傳統武術身體文化的發展演變三個維度進行探索與考量,旨在對身體維度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進行審視與解讀,研究指出:武術最終要回歸身體本源,身體是詮釋武術文化的重要范疇之一。
關鍵詞:武術 身體 武術文化
文化具有多維性與民族性,而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是構成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員,對文化多樣性來講,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在傳統文化的潤澤下,它儼然已經成為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一個文化典范。”當今,世界文化正處于多元化發展狀態,而文化的多維度發展彰顯出的是世界文化的不斷進步。其受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浸潤,傳統武術的技擊技法逐漸由表層的身體技術,潛移默化的轉向囊括文化要素的技術與文化復合形態。傳統武術發展的問題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不僅承載著哲學、倫理等文化內容,而且還融匯了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文化思想,這些都為中國傳統武術注射了極其豐富的文化色彩,從而使得傳統武術彰顯出更加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身體作為人類重要的范疇之一,在當今社會已經被深深地留下文化烙印。尼采哲學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起止點“我的身體和你的身體不同”,是映射武術文化的重要范式。為此,以武術為文化載體,從身體維度視角探究傳統武術運動的文化演化與發展,是促進武術文化發展的又一重要途徑。
1傳統武術發展的原點顯現
1.1身體:傳統武術發展之基
法國著名社會學、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認為.“‘身體技術一詞是指人們在不同社會中,根據傳統了解使用他們身體的各種方式。”在農耕文明時期,人類或是面對數倍于自己的野獸及其強大的對手,或是為生存下去所需的食物及自我安全,亦或是為人們一切的生理需要。人的本能就是自我防衛,使自己生存下去,傳統武術發展之初,為契合社會環境的發展需求,原始人類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博弈以及軍事戰爭的頻然爆發之時,于不斷探究與厘革過程中孕育了武術,而這也就是武術起源和生存下去的根本緣由。正如社會學心理專家馬斯洛所言“武術的產生首先是滿足個體身體需要的”,而身體需要則是武術最原始、最根本、最接近真實的存在緣由。當今社會,滿足身體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以文化認同為視角探究武術文化,是武術發展的又一重要范疇。探索武術文化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身體是武術發展最根本的物質載體,習練者在武術文化的傳播與繼承中,其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會給武術文化本身提供一個極其巨大的創造契機和變革空間,甚至于產生一種新的拳種或流派。
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人生哲學的體悟,誠如李仲軒大師所言“形意拳進人高級功夫,必定慈眉善目。”這應該是武術傳承對生命的意義所在,武術不僅強調身體的體悟,而且思想意識上的感悟所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1.2文化:傳統武術發展之源
“文化是什么?它是與人類一定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方式聯系在一起的,除去已經物化了文化形式,以及語言、習慣、風俗等民族象征性符號之外,文化的核心是由精神、觀念、意識構成的”。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現實中,文化總是按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相互劃分的。文化是人類自身生存而創造出來的,而這實際上就是指人類在精神世界中對特定文化形態的自我認同。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文化形態的特性,使人們歸屬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并產生“非我族類”的歸屬感,久而久之這種歸屬感就構成了特定文化的穩定、恒常屬性,同時,文化具有流動及融合性,文化交流是溝通不同“城恒”的棧道。“武術符號就像一塊海綿內含各種各樣的成分、吸進各種各樣的認識,并允許和默認各種各樣的解讀。”人類歷史上的文化都是在彼此滲透與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各種文化之間不同借鑒、融合也是文化存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2傳統武術身體文化認知溯源
2.1身體差異:傳統武術發展的動因
生產力與生產水平的發展與提升,促使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在追求“健康身體”的同時,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本源,但都停留于顯性的身體表層。人們對身體認識的分野,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及思維方式的定型和價值取向的確立。因為“身體與文化是互為體現和塑造的關系”不同民族傳統文化思維特征,在身體活動過程中完全彰顯出來的是,不同的文化環境及人文因素造就迥異的身體文化。遴選武術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可看出,武術是中國史上存在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受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親潤,傳統武術的技擊技法逐漸由表層的身體技術,潛移默化的轉向囊括文化要素的技術與文化復合形態。其拳種繁多并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而產生了諸多的拳種與流派,并在東方文化和儒家哲學理論的熏陶下中國武術構建出多維化的價值體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武術的博大精深已經被人們所熟知。當今如火如荼的健身氣功亦是如此,其在練習的過程中人與人無論是外在的形態,還是內在的感悟都會有所不同。故此可以證明修行者個體的差異性,促使武術在傳承與修煉過程中產生諸多不同,最終產生富有博大精深體系的中武術文化。
“傳統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技術文化,其發展問題探討的意義遠遠超越于一種體育技術層面的拓展”。我們在習練武術過程中即便體態及感悟不同,但身體的可塑性使我們的意識大致相同,當身體戰勝不了意識時,身體須聽從于思想意識,這樣武術文化傳承也會隨著意識的操控而不斷發展。而當身體吸收足夠的外界因素時,意識掌控不了身體,反而意識被身體所征服,故此你就作了你身體的主人,近而武術就會得到創新。武術的不斷發展與傳承會凝聚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氣息與特色,發展到現在“中國武術其目的不是積極的引向外在的顯示,而是導向內在的自審”。在一個追求“內斂”“省身”的身體文化中,中國武術呈現出從野蠻到文明,從“制人”到“制己”,從現實到理想等不斷的“內化”過程。
2.2天人合一:傳統武術發展的追求
在武術修煉中特別強調“合”,在整體上有所謂的形神合一、內外合一、主客合一,直到身心合一。而這種“以意領氣,以氣催力”意、氣、神與力結合的方法,又是中國武術的一種獨特的訓練思想,同時也是武術歷經千年演變,由眾多人士總結出來習練武術的有效途徑。形神統一再深入地引申一點就是身心合一,身心并完,而身心合一、身心并完則是中國傳統武術更高層次境界的顯現,故此練拳要達到以心使身,再為身從心。
練拳首先要凈化心靈,心無雜念,具有超脫世俗紛爭的意境,才能體悟不同拳種的精彩,只有收心、人靜,才能在練拳中全神貫注、意識集中,從形體活動中去貫穿肢體和改變氣質,充實心胸,從而在根本上達到身體合一、身心并修、身心并完的武術更高層次。而這一點始終是武術修行者所不斷追求的境界。上肢與下肢的分化導致了人的身體性文化活動的兩種類型:“一種是人以自己的肢體活動對外界環境的改造,另一種則使人以自己的肢體活動對自身空間位置的改變。”在這可以理解,武術屬于后者,是通過自己的肢體活動表達自身文化的特征和屬性。武術并非只是簡單的肢體活動,而是一種身體性的文化活動,從而佐證了武術是一種富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文化系統
3結語
文化作為傳統武術的精神內涵,以內斂不爭的內隱修葺詮釋了傳統武術的復雜性與民族性。文化乃由人創造并用來服務于人,這既是文化作為一種存在的根本歸旨,同時也彰顯出其意義上的實踐價值。反之,“凡事不能通過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而參與現實生活實踐的觀念文化,必然只能抽象存留歷史典籍之中,成為與現實生活無涉的死文化。”與此同時,武術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人的身體文化,它與人類具體的身體運動行為是密不可分,身體技術背后映射出的是人們對自身健康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模式,及人的自然認知。故此,對武術文化的探討,不但要有作為落實的實踐力量,通過切實的“身體載體使其得以‘落地”,而且還要將對武術的認知升華到文化層面加以研究與考量,并以身體維度視野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與學理研究。這樣,對傳統武術文化各種視角的探討才有其價值,才有持續發展、豐富的鮮活源泉,才能理解武術文化的學理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