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智興 王月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以懷化學院非體育專業學生參與太極拳選項課學習的現狀作為研究對象,對懷化學院學生太極拳選項課學習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學生對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了解不深入。多數學生不理解太極拳的攻防技擊含義,認識較為膚淺,大部分學生能基本掌握上課內容。從實際觀察來看,教師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學內容以技術教學為主,理論課課時較少;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對太極拳的認識不全面,對課程缺乏興趣;選擇太極拳課主要為取得學分;練習太極拳的時間主要集中在課上,課余時間練習頻率較低學生課余練習的頻率和時間較少,大部分課余練習太極拳的同學為增進健康,部分課余練習太極拳的為通過考試拿到學分;練習方式單一,沒有科學的練習方式。
關鍵詞:太極拳 選修課 懷化學院 學生學習現狀
1前言
高校在傳承和弘揚太極拳項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校體育“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樹立,太極拳在高校逐步得到了重視。由于受到太極拳項目自身特點的約束及諸多其它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目前多數地方高校太極拳課教學只是流于形式、正面臨冰點。本研究通過對懷化學院學生太極拳學習現狀的調查,了解懷化學院學生對太極拳的認知水平,學生對太極拳教學的需求、大學生課堂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及掌握程度,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的頻率、方式及練習拳種的類型分析,揭示懷化學院學生在學習太極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學習太極拳過程中的學習規律,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太極拳在高校更好地普及、傳承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為提升高校的身體素質和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識提出建議。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課內學習現狀分析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太極拳的重要途徑,學生學習太極拳可以分為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兩種。了解學生在課堂內學習的現狀是反映學生對太極學習現狀的重要方式,課堂內的學習效果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進行分析。
2.1.1課時與教學內容分析
2.1.1.1太極拳選項課改革后開班現狀
通過對懷化學院體育學院王洪宇老師訪談得知,懷化學院公共體育課程中的太極拳選項課在2014年進行改革,在改革之前太極拳選項課在大二整個學年開展,改革之后太極拳選項課在大一第二學期就開始開展,大二整個學年開展。相比改革之前,太極拳選項課增加一個學期。改革之后的太極選項課的東西區太極拳選項課開班情況如下:2015-2016年第一個學期東區開設四個太極拳選項課班,西區開設五個太極拳選項課班,每班每周兩課時(45分鐘,課時);2016-2017年第二個學期東區開設2個太極拳選項課班,西區開設十五個太極拳選項課班,每班每周兩課時(45分鐘,課時);2016-2017年第一個學期西區開設兩個太極拳選項課班,東區未開設,每班每周兩課時(45分鐘,課時);2016-2017年第二個學期西區開設兩個太極拳選項課班,東區未開設,每班每周兩課時(45分鐘/課時)。
2.1.1.2改革后太極拳選項課課時與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對懷化學院體育學院老師進行訪談法得知,懷化學院公共體育課程體育課程安排:大一第一學期為基礎體育課,課程內容為16式太極拳,十六式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段位制初段技術規定教程的二段太極拳,共有16個規定動作。
由表1、表2數據可知,絕大多數同學持一般滿意態度,并有24.5%的同學則對其感到非常滿意,另有8.1%的同學則表示出不滿意,8.1%非常不滿意的態度。
2.1.2師資力量分析
通過訪談懷化學院體育學院授課教師陳保學老師得知,懷化學院體育學院教授公共體育課的體育教師共20名,其中武術專業教師3名,武術教師所占比例僅為13.6%,且三名武術專業教師里只有兩位老師長期堅持太極拳的習練。
由表3數據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的太極拳水平較高,還有少數同學認為授課教師的太極拳水平很低,另有24.5%的同學認為授課教師的太極拳水平很高。調查數據表明,懷化學院大學體育教學部雖然武術專業老師人數不多,但太極拳授課教師能夠勝任太極課的基本教學。
2.1.3考核標準分析
有關太極拳的考試大綱,經過科學的評估和實際操作過程的考量,形成了一套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個性心理要求的體系,有利于學生在面對太極拳學習和考核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和情感體驗,在很大意義上提高了學生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有助于太極拳在學生中傳播。
由表4可知,大部分學生對太極拳的考核持合理態度,少數同學對太極拳考核的標準持否定態度,數據反映出學生認為太極拳教學考核標準比較規范、合理,基本符合大學生的考試要求。
2.1.4學生學習狀況分析
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部分,對學生課堂學習太極拳的狀況分析,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方面,因為學生在課堂內的表現直接反映出學生學習太極拳的狀況。
2.1.4.1學生學習太極拳的掌握狀況
由表5可知,在調查對象中,有53.1%的同學對太極拳基本掌握,僅6.1%的同學完全掌握了課堂教授的太極拳內容,有4.1%的同學對課堂教授的太極拳內容完全不會,表明學生太極拳掌握狀況存在差異。出現差異的比例(完全掌握所占比例為6.1%,而部分掌握和完全不會所占比例為40.8%)可以看出,懷化學院大學生對于太極拳的掌握情況一般。
2.1.4.2學生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狀況
由表6可知,在課堂太極拳學習過程中,有26.3%的同學不會主動練習太極拳,有63.4%的同學偶爾主動練習,有10.3%的同學經常自主地練習太極拳。數據表明,在上課時間,老師要求自主練習時大部分學生會進行練習,但能一直進行練習的不多,偶爾進行練習的同學比較多,還有一部分同學是不會自覺進行練習的。
2.2班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現狀分析
2.2.1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的頻率
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想要在武術鍛煉中有所收獲平日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太極拳作為中國三大內家拳之一,極其重視功力的積累,所以學生除了在課堂中進行太極拳練習,課外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表7數據可知,在調查的對象中課外練習的頻率不高;課外不練習太極拳的同學所占比例較高。
2.2.2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的動機
由表8數據可知,動機傾向反映出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是在課程要求的前提下學習,并非出于喜歡太極拳;還有很少一部分人覺得練習太極拳能幫助健全心理,防身自衛等。
2.2.3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的主要方式
在課外練習太極拳的學生全部都選擇練習徒手太極拳套路,主要原因是:(1)學生練習的方式主要為學校教學套路(16式太極拳和24式太極拳),多數學生只是在進入大學上體育課過后才接觸到太極拳;(2)課外時間太極拳指導者少,無法學習其他方式的太極拳(3)徒手太極拳套路是學習太極拳的基本方式之一,所以練習套路的所占比例很大。沒有學生選擇進行對練運動和太極拳器械套路,學生練習太極拳的方式單一。
2.2.4學生課外練習太極拳的類型
由表9可知,練習十六式太極拳的占46.9%,練習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式的占34.4%,練習十六式太極拳和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學生所占比例很大的原因主要是:懷化學院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和學時在2014年作出了改革,將大學基礎體育課由一年改為半年,即大一新生學習太極拳16式半年,學習內容由原來的二十四式太極拳改為十六式太極拳。練習四十二式的學生所占比例為18.7%,在懷化學院公共體育課程安排中,太極拳選修課程教學內容為42式太極。
2.3學生對太極拳認知水平
太極文化源遠流長,百家集聚一身,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道家,儒家,醫學,力學等。它不僅具有良好的健身祛病、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效,而且還有陶冶性情、修身養性的功能以及別具一格的技擊理論。
太極拳是我國特有的內容豐富、社會價值廣泛、傳統文化色彩濃厚的體育文化形態。其各大門派理念見仁見智、難以求同;其武林俠客和傳說幾近于仙人、武學功力描述幾近于神功。這一切都使常人倍感神秘莫測、大有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這種形式上的神秘感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太極拳的真實內涵,造成人們的誤解和困惑,對學習形成阻礙。只有將學習方法和法式融合在一起,全面理解和掌握太極拳,全身心融入太極拳,才能真正體會其博大精深。
由表10的數據可知,91.8%的學生了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知道太極拳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知道太極拳是以易理為知道思想的拳術。
技擊是武術的靈魂,學習一種拳術,必須要認知動作技術的攻防含義。除了學習套路動作,也需要理解每個動作的技擊內涵,從套路中理解動作技擊意義,對于太極拳的學習從技術到理論都有直接的幫助。
由表11可知,對于太極拳攻防含義的認知情況,79.6%的學生不了解太極拳的技擊意義,20.4%對太極拳攻防含義的的了解非常少。
總的來說,學生對太極拳技擊缺乏了解,而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的形式,失去了太極拳的核心價值,失去了武術的原有靈魂。
太極拳對人體身心健康的良性改善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對人有較好影響。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并不能說練拳就治百病,甚至長生不老,而是對某些疾病有治療作用,并有調節心理的作用。
由表12數據可知,學生認為太極拳最重要的鍛煉價值是強身健體,其次為改善心理的價值;僅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太極拳有武術防身的價值,現今和平年代,太極拳所體現的價值更多的也是在其養生與健身方面。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懷化學院公共體育課程中的太極拳選項課自2014年改革后要求非體育專業的大一新生學習一個學期楊式16式太極拳,大一第二個學期和大二整個學年開設太極拳選項課,內容為24式太極拳和42式太極拳。
(2)大多數學生了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總體對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認知處于初級階段;多數學生不理解太極拳的攻防技擊含義,認識較為膚淺。
(3)教師能勝任教學任務;教學內容以技術教學為主,理論課課時較少;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4)學生對太極拳的認識不全面,對課程缺乏興趣;練習太極拳的時間主要集中在課上,課余時間練習頻率較低。
(5)課余進行練習的大部分同學以增加健康為主;練習方式單一,沒有科學的練習方式。
3.2建議
(1)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重視理論學習,增加武德教育。建議授課教師向學生介紹太極拳相關的理論書籍、音像資料,精心研究太極拳文化,傳授太極拳核心理念,使學生獲得較大的收益。
(2)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果。適當應用多媒體技術,如在學生練習時播放口令音樂,控制學生動作速度,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可以增加簡單的推手教學,讓學生在推手實踐中增加學習興趣和教學手段。
(3)協助太極拳相關學生社團發展,可組織專業教師為社團會員進行太極拳理論、技術等方面的指導,使太極拳在學生群體中更好的傳播、發展。繼續舉辦武術公開賽,可適當增加推手項目。鼓勵學生參加社會上的武術表演或比賽,增加與外面的太極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