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董 琦,何海濱
(1.北京市木樨園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北京 100075;2.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876;3.青島市羽毛球游泳管理中心,山東 青島 266023)
項目特征是指一個運動項目在比賽規則允許下,以獲得最大運動效率為目標,在力學、生物學等方面表現出的主要運動特點。近年來,我國競技游泳水平大幅提高,優異成績的獲得表明只有深刻認識、了解和把握運動項目特征,才能建立正確、符合項目規律的訓練指導思想、才能為深化游泳訓練改革提供明確方向和為合理安排訓練過程提供理論依據,準確掌握項目特征和訓練規律是進行訓練的前提條件。本研究從競賽規則、主要肌群力學特征、技術特征、戰術特征、體能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
競技游泳陸上體能訓練的安排、技術的改進、方法的創新都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游泳項目的變化與發展都在規則允許范圍內進行,對游泳競賽規則把握與了解是對項目特征研究的開始。蛙泳的泳姿競賽規則從“潛水式”發展到“沖潛式”與“波浪式”,主要依據頭部位置的改變來修訂規則。2010—2014年最新游泳規則規定:“在出發和每次轉身后,允許運動員身體沒入水中,可做1次長劃臂與1次蝶泳腿接蛙泳蹬腿動作。”在仰泳規則變化過程中,2005年之后允許運動員在轉身時身體翻轉呈俯臥,只能做1次單臂或雙臂同時劃水的動作,并在此動作結束前開始轉身。這意味著仰泳運動員可進行俯臥的滾翻動作,在體能訓練中對腰腹肌的力量要求逐步加強。在轉身、觸壁階段,不再受雙臂平行動作影響的規則改變也使運動員沖刺能力得到發揮,對陸上爆發力訓練尤為重要。在出發方面,除仰泳從水中出發外,其余泳姿都從出發臺出發,犯規次數從3次降到1次,對運動員出發技術有了更高要求。游泳集體項目規則變化主要體現在接力交接棒上,當前奧運會游泳比賽接力有6項,棒次之間的接跳技術對最終成績有直接影響,2003年國際泳聯規定:“在接力項目的交接棒過程中,運動員的出發反應時應在0.03s以內,否則即算犯規?!北砻髅恳话舳家浞职l揮接跳優勢,促使教練員重視運動員靈敏素質與反應時練習。
當前我國游泳專項力量實踐中,力量訓練方法、手段的針對性不強,尤其是與專項技術訓練的結合上未能充分考慮技術的動作結構與生物力學特征,使得訓練效果大打折扣,為此必須對主要肌群的收縮特點與關節的運動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為游泳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提供科學依據。蛙泳下肢產生的推進力是推動身體前進的主要動力,蛙泳收腿階段主要通過髂腰肌、股后肌群與脛骨前肌的向心收縮使得髖、膝、踝關節做出屈與伸的運動特征,翻腳階段重點是踝關節背伸。上肢的原動肌集中在肩帶及軀干與上肢鏈接處,引起肩帶和上臂這樣的大環節運動,可以產生較大動量,并傳遞給前臂和手這樣較小環節。自由泳劃水是發揮最大推進作用的主要階段。拉水階段,通過斜方肌、菱形肌、胸大肌、背闊肌的向心收縮使肩帶與上臂的胸鎖關節與肩關節做下降與旋內的運動。通過三角肌前束的等長收縮使肩關節做旋內動作,從屈臂到伸臂有一個積極加速過程。在此階段,斜方肌上、下部和前鋸肌收縮引起肩帶的前伸和上回旋運動非常關鍵,可以使入水點更遠,增加劃水路線的長度。蝶泳抱水階段,前鋸肌收縮引起肩帶前伸,三角肌和岡上肌收縮引起上臂外展,岡下肌和小圓肌收縮引起上臂外旋,為劃水創造有利條件。劃水過程中,上臂在伸的同時進行外展動作,前臂旋外和屈的動作也同步進行。當兩臂劃至肩下方,上臂轉為內收,當兩手劃至腹下轉入向外推水動作。當為了使劃水和推水動作達到較好效果,應加強肩帶下回旋三角肌前束和后縮肌群力量,發展肩部外展動作的胸大肌、背闊肌、崗下肌等肌群的力量,同時增加提高肩關節與腕關節靈活性的練習。下肢動作參與向上打腿的肌肉群以向心收縮為特點,向下打水動作主要以腹直肌的向心收縮帶動骨盆后傾,使髖關節與膝關節做屈與伸的動作姿勢,形成良好的“動力鏈”的能量傳遞。仰泳通常把“肩部與髖關節看成一個整體,其主要肌群運動表現出身體伸展、平、直仰臥于水面,縱軸與水平面構成較小的仰角”。
游泳技術從訓練學的角度分析游泳的技術結構屬于單一動作的周期性活動,動作技術的完善、經濟性和實效性的提高對優異成績的獲得有重要作用。在運動過程中,游泳運動員身體姿勢與技術發揮的效果都受制于水環境的影響。我國教練員與學者在多年的游泳訓練中探索各種高效、合理、適合中國運動員自身特點的不同泳姿技術及派生出來的出發、到邊轉身、沖刺等專項技術,并逐漸認識到水中阻力對游泳技術及游進速度的影響,技術動作只有與水更好地融合,才能獲得更快的速度,而水中推進力的內在機制與外在表現是游泳技術研究的基礎。部分教練員認為在游泳技術中,游泳體能訓練首先充分發揮軀干穩定力量;為協調而有節奏的技術動作、有效合理的動作幅度和動作頻率及良好的伸展度和放松能力做好基礎準備。

表1 不同距離項目的戰術安排特點

表2 優秀游泳運動員身體形態指標的訓練特征與應用

表3 游泳不同距離項目機能檢測指標
科學合理的分配體力是競技游泳戰術的首要特征,各種戰術的安排都依據運動員的競技實力、個體差異、項目距離及賽前狀態等因素(表1)。因此游泳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安排著重突出能力代謝系統訓練,實踐中注重“速度感”的訓練,一是準確判斷速度的能力,二是自我控制速度的能力。
目前國內訓練學方面學者認為,游泳是體能主導類周期性項目,依據距離的長短又分速度型與耐力型,但是游泳界的一些教練、學者認為:“游泳歸為一項技術運動,認為游泳需要動用更多的肌群,對協調能力要求之高難以置信,即使身體能力達到一定要求也未必有好的技術效果。”正是由于認識的不同才對訓練理念產生偏差,因此對游泳體能特征認識是陸上體能科學化訓練的前提與基礎。
游泳運動員長期在水環境中訓練,表現出身材高大、四肢修長、手長、足大、肩寬髖窄的“流線型”身材。這種體形能夠減少游泳過程中人體受到阻力,提高游泳速度。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游泳運動員的性別不同,參加泳姿及項目不同,其身體形態特征是各有特點的。例如,長距離自由泳和蛙泳運動員在身體形態上就有較大的區別,主要由技術及供能方式的差別而體現。目前在游泳訓練中,核心形態指標主要集中在表2中的幾種。
游泳運動員身體機能主要是通過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功能來體現,并且不同距離項目所涉及的機能指標(表3)。中長距離指標相同,短距離項目增加最大無氧功率,主要是從能量供應角度了解運動員ATP-CP與糖無氧酵解功能,如功率輸出值增大,表明機能較好,無疲勞產生,該指標是短距離運動員無氧供能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無氧閾與最大攝氧量是中長距離的重要指標,反映有氧能力的大小,在短距離項目中該指標也是有效指標,因為沒有良好的有氧能力,機體無法承受高強度的練習。新功指數主要是反映心臟功能水平的指標,我國一些運動員在訓練中非常注重該指標的監控。因為游泳項目的特性,在水中的憋氣對肺活量有著較高要求,時間肺活量主要就是監測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肺通氣功能的強弱。
游泳項目的成績評定主要依靠規定距離的最短時間來判定名次,因此專項速度是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內容,但是不同距離項目的專項速度還受到力量大小、專項技術、耐力水平等因素制約,所有身體素質訓練都是以提高專項速度為終極目標而展開。力量素質按照與專項關系分為一般力量與專項力量,在游泳訓練中,經??吹竭\動員進行臥推、深蹲等非專項動作形式的抗阻練習,這些手段都是專項力量訓練的基礎與條件,而對專項力量的訓練主要從練習的動作結構與肌肉的收縮方式等因素展開,游泳運動員的技術動作決定了肌肉多以向心收縮建立動作模式。按照肌肉在運動中的功能作用,又分為“穩定性力量”與“爆發性力量”。穩定性力量體現在神經肌肉系統支配下對肢體關節提高支撐作用的力量表現。爆發性力量“指在短時間內肌肉快速收縮產生的最大力量”。依據不同的表現形式,力量又可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在不同的階段與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重點。速度素質在游泳項目中可分為絕對速度和速度耐力。絕對速度主要用于短距離項目及沖刺階段,速度耐力主要用于中長距離及途中游。但是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認為水中速度的發揮建立在良好力量基礎上,就在訓練中追求大負荷的力量練習,一來加重局部肌肉疲勞,二來忽視素質之間的遷移轉化。這種忽視專項特征的練習非但促進不了體能的提高,還對專項訓練起到破壞作用,只有深刻認識到力量只是速度提高的基本條件,還要通過環境的改變、負荷的轉換才能使體能結構滿足專項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