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德意志報》8月28日文章,原題:從東亞到歐洲 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否能給全世界帶來更大的繁榮和安全?是否能創造“全球化的新黃金時代”?位于科隆的德國亞洲之家基金會董事會成員、中國問題專家烏維·霍林格的新書《長征2.0——中國的新絲綢之路作為發展模式》提供了啟發性的見解,作者認為“一帶一路”可以作為全球新的發展模式。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中國希望通過在陸地和海上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創造“新的絲綢之路”,并在世界貿易中嶄露頭角。自2013年起,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推動下,中國政府在全球構建鐵路、公路和港口網絡,尤其是在亞洲、歐洲以及非洲。歐洲最著名的案例可能是中遠集團收購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以及從中國到西歐的貨運班列。
對東亞大國來說,“一帶一路”項目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書認為,在國內方面,這一項目代表經濟刺激計劃,確保原料和銷售市場的供應,以保證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在外交政策方面,北京也因此在全球發展中贏得更多話語權。
在去年5月于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首屆峰會上,3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希望他們的國家能夠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實現自身的經濟增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以來,其經濟效益在參與國家已日益明顯。放眼未來,“一帶一路”倡議更是一個對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共贏新模式的完美注解和長遠規劃。烏維·霍林格在VSA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指出。
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這一項目是相對于西方發展模式的一種創新。新書指出,在許多亞洲、非洲和東歐國家,中國的做法比西方的經濟自由化和民主承諾更有吸引力。因為中國承諾通過積極的政府支持保持蓬勃發展和創造富裕繁榮,而不會在政治上干涉他國內政。
當然,“新絲綢之路”背后也有其他的含義,比如中國經濟擴張、自身的利益以及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意圖。無論中國是否希望通過這些項目獲得全球領導力,但“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百姓身上發生的切實改變,已成為對該宏偉倡議最好的詮釋。
烏維·霍林格在書中還重點提到,“一帶一路”項目可能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比如在中亞和東南亞,或與印度的緊張政治局勢。書中也強調了俄羅斯的角色,莫斯科確實支持絲綢之路,但顯然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用于該倡議項目。▲(作者托比亞斯·拉姆貝爾特,青木譯)
環球時報201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