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超
十年之前,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肇始于美國華爾街。當危機來臨時,西方世界再次興起了閱讀馬克思的熱潮。不惟如此,西方世界還出現了諸如《21世紀資本論》《不平等的社會》等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理論資源,揭示和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和福利待遇不公的深度研究著作。雖然,西方世界基于經濟危機的背景對馬克思的重新閱讀、發現,其動機、目的和結論等值得質疑,但卻足以說明,21世紀仍然必須面對馬克思所提出的問題。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坦言:“我們無法預見到21世紀所面臨的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倘若這些解決方案要獲得成功的機會,他們就必須提出馬克思所提出的問題。”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就此而言,我們仍然生活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時代。
壹
2018年5月4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習總書記的話,從基本理論,到理論邏輯,再到基本原則,既生動體現了從“面——線——點”不斷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過程,也立體式構筑了“點——線——面” 系統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在此體系中,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既是《共產黨宣言》最富生機活力的原點,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最本質內在的核心。
在《共產黨宣言》之前,社會主義思想已經存續了300多年。從1516年《烏托邦》代表的早期社會主義,到18世紀直接的共產主義理論,再到19世紀初三大空想家圣西門、傅里葉、歐文的社會主義,已經表達了勞苦群眾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的不滿,也為未來理想社會描繪了很多美好的設想。但是,他們沒有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找到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局限、階級局限和思想局限,決定了它只能陷入空想,而且“越是制定的詳盡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與此同時,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無產階級還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道路。恩格斯在考察了當時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運動、無產階級自發運動的現狀后,深刻認識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意義。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用幾部著作闡發出來,那就一切都還會處于半睡半醒狀態,大多數人還得盲目地探索。”馬克思在唯物主義歷史觀基礎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此為指導,剩余價值學說又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必然性。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上,《共產黨宣言》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共產黨宣言》發表三十年后,時值馬克思將近60歲,恩格斯在親自撰寫的《卡爾·馬克思》中盛贊馬克思是“第一個給社會主義,因而也給現代整個工人運動奠定科學基礎的人”。1880年,恩格斯發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再次論述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科學性原則是馬克思、恩格斯堅守一生的重要原則。直到晚年,他們還一致強調,“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來對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
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為科學,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鮮明的人民立場,是科學社會主義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等同期其他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回憶道:“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中等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是工人階級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既然我們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這兩個名稱中間我們應當選擇哪一個,就是毫無疑義的了。而且后來我們也從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名稱拋棄。”出于對先進性、革命性、主體性、創造性等不同特性的強調,馬克思在著作中使用了工人階級、無產階級、勞動階級等不同名稱。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三個名稱指代的是同一個群體即人民群眾。這既說明了人民立場具有既源于時代又超越時代的豐富內涵和普遍意義,同時也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理論研究中和嚴謹表述上對科學原則的堅守。《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經典著作。
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1845年,馬克思在首次系統闡發唯物史觀的巨著《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對于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就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世界。”同期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更簡明地概括為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實踐性是科學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科學社會主義一經創立,就在實踐上引領了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工人組織、世界上第一次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都深深烙上了馬克思的印記。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至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學說、哪一種思想、哪一種主義或者哪一本著作,能像《共產黨宣言》里的科學社會主義一樣,如此廣泛、如此深刻、如此持久地改變了并正在改變著人類歷史進程。
馬克思深刻認識到,共產主義并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而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既然是不斷變化、辯證發展的現實運動,科學社會主義就必須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革,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創新發展。《共產黨宣言》并沒有終結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真理,反而要廢除關于人類社會存在永恒狀態的“永恒真理”,因此要求人們踏著《共產黨宣言》的腳步,在實踐中不斷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在《共產黨宣言》發表25周年后,恩格斯及時指出:“這綱領現在有些地方也已經過時了”,同時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人類社會的變遷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預言。尤其是在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國到多國,社會主義革新從地區到全球,不斷推動20世紀、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飛躍和發展。一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和他的后繼者們不斷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不斷探索實踐發展提出的新課題,不斷推進科學社會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創新發展的鮮活歷史。
貳
按照《共產黨宣言》的篇目結構和邏輯框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經創立,必然能夠以其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特殊規律的科學揭示,指導共產黨人領導和組織無產階級實現全世界范圍的普遍聯合,批判和肅清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團結和協調全世界民主政黨,迅速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并進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所有問題。然而,《共產黨宣言》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并沒有簡單遵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
首先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的同時,科學社會主義就遭遇了理論預期與實踐結果的不相一致。1848年歐洲革命形成了遍及英法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形勢。革命之初,馬克思恩格斯滿心期待一場共產主義革命的普遍勝利。但是革命勝利果實最終被資產階級竊取了。革命失敗后,馬克思重新退回到書齋,經過十年的潛心研究,深刻認識到,“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甚至直到去世,馬克思恩格斯都既沒有看到資產階級不可避免的滅亡,也沒有看到社會主義不可避免的勝利,更遑論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人聯合體”的成熟發展。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是19世紀科學社會主義最突出的成就和最偉大的意義,但同時也是19世紀科學社會主義最大的局限和最深的遺憾。
70年后的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率先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飛躍。這一巨大飛躍,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從無到有的“零的突破”,進而為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國到多國的飛躍奠定了基礎,對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這一巨大飛躍,是人類社會形態演進和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所取得的首要成就,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史也具有重大意義。但是,這一巨大飛躍同時又是一種重大轉折,尤其是從發達的“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革命”的理論預期,到“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取得一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重大轉折。這一重大轉折對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深刻影響,很快就在初生的社會主義俄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體現出來了。為了克服社會主義的“先天不足”,俄國先后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等,艱難探索解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難題。這一從理論到實踐的重大轉折、巨大落差,可以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以來的第一個“70年”之變,同時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進入20世紀的“世紀之問”。
又一個70年之后,從1989年開始,一系列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變色”,曾經輝煌的蘇聯迅速解體,科學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遭受重大挫折。自創立以來,科學社會主義在批判和變革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占據著人類解放和自由發展的道德制高點,始終保持著對資本主義的尖銳進攻勢頭。但蘇東劇變之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攻守易勢,西方世界形成了批判20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現實的強烈聲音。既有政客稱之為“大失敗——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也有學者宣揚“歷史終結論”: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和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這一重大挫折,在具體意義上是同蘇聯反思“斯大林模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直接聯系的,進而引發了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能否成功,科學社會主義能否再次跨越世紀的非議。這一重大挫折,迫使人們重新思考俄國十月革命實現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飛躍的重要意義,迫使人們重新考量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普遍真理,它造成的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的深重影響,甚至延續到了21世紀。這一從高潮到低谷、從進攻到退守的重大挫折,可以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以來的第二個“70年”之變,同時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進入21世紀的新“世紀之問”。
《共產黨宣言》之后的兩個“70年”,既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區別的。第一個“70年”以突出的歷史邏輯,解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第二個“70年”以突出的理論邏輯,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兩個“70年”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運動重心的轉移,即從西方到東方,和理論主題的發展,即從革命到建設、改革。第一個“70年”以鮮明的實踐精神和開放性原則,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開拓。第二個“70年”由于斯大林教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最終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社會主義制度的變色和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影響了共產主義和共產黨人的世界印象。
當科學社會主義經歷第一個“70年”時,借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上了社會主義救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同樣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同樣面臨科學社會主義的“世紀之問”。當科學社會主義經歷第二個“70年”時,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懈奮斗,接續努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推向21世紀。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理論創新的根源在于實踐創新。《共產黨宣言》在21世紀繼續煥發強大生機活力,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