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劉令遠
摘 要 2016年9月25日,我國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FAST”工程落成啟用后,國內主流媒體對其展開了一系列較為出色的報道,使受眾對FAST有了更多的認識,知道了更多這一大國工程背后的故事。文章通過分析主流媒體對FAST的相關報道,提出了科技新聞的“軟”報道這一概念。希望科技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報道中注重科技新聞報道題目的趣味性、報道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
關鍵詞 科技新聞;FAST工程;軟報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7-0011-02
2016年9月25日,我國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統一簡稱為英文“FAST”)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正式落成啟用。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落成啟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著FAST工程的立項背景、建造過程、科研成果,以及相關的事件、人物,國內多家主流媒體通過一系列的報道使受眾對FAST這一國家重大科技成果有了深入準確的認識,更讓受眾知道了FAST建造背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文嘗試從標題、內容、表現手法或敘述方式等方面提出對重大科技新聞進行“軟”報道,增強科技新聞的閱讀性和趣味性。
1 注重科技新聞報道題目的通俗易懂、趣味性
科技新聞是關于科學技術領域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新聞相比有其特殊性,如具有較多抽象的科學概念、深奧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技術問題。正因如此,科技新聞才能夠自成一家,在新聞報道中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門類,也正因為這一特殊性,使一些受眾往往對科技新聞一掃而過或者敬而遠之。而一篇科技類新聞報道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標題上下功夫,使報道標題能夠足夠吸引人,引發受眾的瀏覽欲望。
在2015年11月22日,標志著FAST工程接近尾聲的核心部件饋源艙起艙時,央廣網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報道題目為《中國“天眼”將要開眼,視野穿越百億光年》,將饋源艙起艙的過程形象化地比喻為“開眼”。
無獨有偶,2016年7月4日,央廣網又發布另一篇題為《中國天眼長成記》的圖片報道,這篇報道主要通過圖片報道的形式將FAST工程建造的過程記錄下來。將FAST的建造過程,形象化地描述為“成長”。
這兩篇報道的題目都十分生動,擬人化的標題,很具有趣味性,能夠充分引發受眾的瀏覽興趣。
2 科技新聞報道內容也要著眼于“非科技領域”,注重人文關懷
科技的發展是為人類服務,落腳點還是在人。那么科技新聞報道在報道科研成果的同時,也要著眼于“非科技領域”,關注為國家科技發展做出較大貢獻的群體,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對于科技報道而言,要充分挖掘科學事實背后的相關材料,對科研過程、科研相關人物的報道進行充分挖掘,開掘獨家新聞點,獨辟蹊徑地開辟自己的新聞源。
2016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的副刊刊發了一篇題為《“天眼”下那抹藍》的文章。文章講述了天眼所在的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公安局克度派出所所長張輝平從動員當地民眾搬遷到一直守護著天眼建成的故事。文章的語句優美、感情真摯,近乎散文化的描寫方式,使讀者感受到作者斐然文采的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當地派出所民警們守衛天眼的艱辛。
此外2017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布的一篇題為《拼出“天眼”看宇宙》的新聞報道,則主要講述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天眼面板總工藝師張萬才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故事。
上述兩篇報道,都是在FAST工程的建成這一背景之下,但兩篇報道卻圍繞不同的主題,選取了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展現了他們艱苦的工作,也從側面展現出我國FAST工程建造的不易。相比于只關注于科技成就本身,這些對科技人物以及為科技成果的完成做出貢獻的相關人物的關注,也成為了我國科技新聞報道的一大特色,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
3 增強科技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性
對于重大科技新聞報道而言,采用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對于實現新聞的傳播效果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圖文報道、視頻采訪、文字報道三者的有機融合,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重大科技成果。
國內媒體對FAST工程的報道自然不只是上文提到的圖片和文字類報道,一些視頻類的報道同樣值得我們的關注。
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FAST發現多顆脈沖星。脈沖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其本質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極端物理性質,是理想的天體物理實驗室,對其進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許多重大物理學問題的答案,搜尋和發現射電脈沖星是FAST核心科學目標。
新京報于此后不久發布的這條名為《“中國天眼”首次發現脈沖星!3D揭秘這是啥星星?》的動新聞以3D動畫的形式,對什么是脈沖星以及發現脈沖星的意義所進行的解讀應該足以讓大家對脈沖星有全面準確的了解。這條動新聞全長1.35秒,視頻前半部分配以相關動畫對脈沖星的形成和發現它的意義進行了介紹,后半部分又對FAST工程主體進行了解讀。
除此之外,新京報另一條關于FAST發現脈沖星過程的解讀也很值得關注。這條動新聞的名字為《52秒聽到宇宙心跳!3D揭秘天眼如何找到“意中人”脈沖星》,視頻以FAST為第一視角,讓FAST“自述”其發現脈沖星的過程,非常具有趣味性,使觀眾在輕松的動畫視頻中加深了對FAST的認識。
這些新穎的報道形式豐富了當前我國媒體科技新聞報道的樣式,既能使受眾對我國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全面的認識,也能使報道適應新傳播生態下新聞報道的傳播規律,使國家重大科技成就能得到準確全面的報道。
4 結論
在我國的媒體報道中,與科技新聞這些硬新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聞報道的軟新聞。軟新聞是指富有人情味、純知識、純趣味的新聞。它和人們的切身利益并無直接關系,旨在向受眾提供娛樂,使其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或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軟新聞很講究寫作技巧,須用生動活潑的文筆來寫,寫出情趣來,即人們常說的“散文筆法”。
相比于科技新聞的晦澀難懂,軟新聞可能在引發受眾的閱讀興趣、吸引讀者閱讀方面有更多優勢,而軟新聞中所謂的“散文筆法”在遣詞造句中會更加注重文章的色彩,讓讀者閱讀時不覺得乏味無聊。本文嘗試提出的科技新聞的“軟”報道這一概念,就是想要借用軟新聞報道中的特殊寫作手法和技巧,來幫助科技新聞工作者處理重大科技新聞。具體而言,就是要首先注重科技新聞報道題目的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在報道內容也要著眼于“非科技領域”,注重人文關懷;增強科技新聞報道形式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熊科偉,李潔,科技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以《南方周末》文化版科學欄目為例[J].新聞世界,2010(7).
[2]丁山.貼近性:改進科技新聞報道的著力點[J].科技傳播,2009(7).
[3]杜薇薇.電視新聞科技專訪知識性結構應用的意義與方法[J].科技傳播,201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