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宇
摘 要 融媒體時代,各新聞媒體單位應加強培養記者成為新聞“多面手”,讓記者不僅能寫新聞、拍圖片,還要培養其新聞編輯能力、新媒體新聞的基本處理能力,以較強的新聞綜合處理能力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 融媒體;記者;新聞;多面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7-0015-02
當今新聞時代已進入了融媒體時代,新聞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單一地通過報紙、電視、新聞網站等傳統媒體呈現出來,還可以通過微信、微薄、App客戶端,以及微視頻等新媒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各新聞媒體單位在實現媒體融合的同時,應大力培養“多面手”新聞記者,讓記者不僅能寫新聞、拍圖片、拍視頻,還具備新聞編輯、新媒體新聞制作能力,以較強的綜合素質適應全媒體新聞時代的發展。
筆者認為,培育新聞記者成為“多面手”,應從新聞基本寫作編輯、圖片攝影、新媒體新聞制作幾個方面著手。
1 培養記者的新聞采編能力
1.1 加強記者新聞寫作能力的培育
新聞記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記者指在新聞媒體工作新聞從業人員,狹義的新聞記者單指從事新聞采訪和編輯的專職人員。在此主要針對從事新聞采編人員。文字功底好是成為一名好記者的前提條件,但不是說寫作水平好新聞就一定能寫得好,所以作為一線記者,除了自身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外,還要加強培養新聞寫作的專業能力。
首先,對初入行的新聞記者要進行新聞專業知識的培訓,了解新聞和文學創作的區別,明白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來自事實,由事實構成,是事實的記錄和再現。當新記者具備一定的新聞理論基礎知識后,才能進行采訪和寫稿。
為了迅速提高記者的采訪寫稿能力,筆者在帶新記者時,采取“老帶新”的方式,帶新同志跑新聞,教其采訪方法,然后讓新記者寫稿,再幫他們改稿,然后讓新同志把自己寫的稿子和改過的稿子進行對比,從而逐步熟悉新聞稿件的基本元素業務。
為進一步增強新記者的新聞寫作能力,筆者所在的單位安順日報社還采取讓新記者參加采編環節的版面校對。新同志通過認真閱讀每一篇文章,在校對的同時,可以學習借鑒到各位記者采寫的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新聞的寫法,進一步培養細心和耐心,使自己的稿件減少差錯的發生率。
1.2 增強記者的新聞編輯能力
俗話說,編輯是記者的老師。編輯相對記者來說,更能全面地熟悉和掌握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這些政策如何恰當地體現在報紙版面上,完全看編輯對政策的把握度。同樣記者稿件最終體現在版面上的效果,也取決于編輯的版面編輯意識。可以說報紙辦得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編輯。編輯既是報紙編輯出版前期的“設計者”,同時也是最后的“把關者”。編輯崗位是比記者更上一個層次的專業技術崗位,也就是說只有當好了記者,才能當編輯。
一般情況下,記者不可能一輩子跑新聞。大多數新聞從業人員都會進行多崗位的工作。在很多新聞單位,記者新聞綜合素質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會輪崗到編輯崗位上鍛煉。因此培養記者的編輯能力,是各新聞單位聞采編業務一項常態化工作。尤其作為地市級黨報的新聞媒體,采編輪崗常常成為解決人手緊張的破解之道。培養新聞記者的編輯能力,有助于讓記者熟悉黨和掌握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編輯的角度來審視稿件,能幫助提高稿件的質量和增強自身新聞業務綜合能力。
2 培養記者的新聞圖片拍攝能力
2.1 新聞圖片是時代發展的新聞需求
不同時代,新聞的表現形式應該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閱讀需求。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單純的文字已經無法適應當代人們的閱讀需求,直觀的視覺文化越來越被閱讀需要,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聞圖片作為直觀視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作用一直都是很重要的。
瀏覽一張報紙,第一時間抓住眼球的往往是那些精煉的新聞標題和精美的新聞圖片。相比滿篇文字,新聞圖片直觀度、沖擊力更強,特別是好的新聞圖片,高超的攝影技術加之恰到好處的文字解讀,能起到“一圖勝千言”的作用。如2009年12月23日,當時跨徑在同類型橋梁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六”的貴州壩陵河大橋建成通車,《安順日報》于次日在頭版用近半個版面斷版刊發了穿越在云霧中的壩陵河大橋圖片。讓讀者一看圖片,不用看文字,就知道歷時已久的壩陵河大橋通車了,使天塹頓時變通途。該版面獲得了2009年度貴州新聞版面三等獎,可見一副好圖片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2 記者會寫還要會拍
融媒體時代,要求全媒體實現融合。不僅要做到媒體的融合,還要做到新聞的融合,記者的融合。除了一些時政報道會實現安排具有預見性外,新聞的發生可謂有突然性和不確定性,在新聞現場的記者不僅要了解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還要搶抓事件發生的關鍵節點,拍下精彩的、不可復制的新聞瞬間,搶先拿到第一手新聞圖文資料。這就要求以文字擅長的記者要掌握圖片拍攝的基本技能。
例如2014年8月7日普定縣人民政府向試點企業發放了全省第一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作為安順日報社的記者,筆者承擔了此次采訪任務,現場拍下政府將證書交給企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瞬間,將圖文發在次日《安順日報》頭版。這張圖片被陸續轉載到省內外各大新聞網站,該稿件獲得了2014年度貴州新聞獎3等獎。
隨著近年來數碼相機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是自媒體。在要求擅長文字記者會拍新聞圖片的同時,還要求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攝影記者能武也要能文,要學會為好圖美圖配上精煉的文字。在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無論是文字記者還是攝影記者都要迎接挑戰,實行圖片和文字雙修,不斷加強新聞理論和文字水平方面的修養和實踐,不斷學習攝影技術,做到文武全才,才有與時俱進。
3 培養記者新媒體新聞處理能力
3.1 新聞記者要具備立體傳播能力
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方方面面。新技術、新終端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全新的傳播渠道和輿論環境。作為傳統媒體,各類黨報黨刊、地方性刊物也不落伍,紛紛進駐新媒體平臺。如筆者所在的黔中報業集團就形成了紙媒、網站、微信、App、音頻、視頻等新媒體矩陣的全媒體傳播渠道。
多媒體融合,要求記者要做到一次新聞素材采集,多次新聞生成。能根據各媒體的傳播特點,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全媒體矩陣對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記者既要會寫、會拍,還會攝像、會剪輯視頻、會編輯微信。例如黔中報業集團開展的走進100個美麗鄉村徒步活動,每一場活動開展后,安順全媒體都會形成較大的宣傳聲勢。《安順日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宣傳,安順新聞網以圖文直播的形式宣傳,《掌上安順》《黔早順風耳》微信公眾號上以圖配文的推文形式宣傳,《悅讀幫》微信公眾號上還進行視頻、圖片的綜合展示。通過全媒體矩陣宣傳,走進100個美麗鄉村這一活動形成了較大的宣傳聲勢,已經成為黔中報業集團的品牌活動,在安順及周邊城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第二屆中國(杭州)傳媒創新合作項目交流大會上,該活動項目被評選為“2017傳媒創新合作項目TOP100”。
3.2 新聞記者要駕馭好網絡語言
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新聞記者,在稿件寫作中長期運用的是嚴謹和規范語言。但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應加強學習掌握輕松、時尚甚至有些詼諧的網絡語言,這樣才能在新媒體上采寫中寫出讀者喜愛的新聞作品。通俗生動的話語,配以恰當的網絡詞匯,以及生動的表情包等,靈活地表達出新聞事件,就會更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增加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
例如黔中報業集團旗下《黔中順風耳》微信公眾號在發布一篇題為《“輕軌+有軌電車”馬上來了,快來看經過你家沒》,這是報道一則關于城市建設有軌電車的新聞事件。小編用很親民的標題,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再配上動圖、表情包以及“杠桿的”活潑的語言等元素,讓讀者輕輕松松就吸收了這條信息。
但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網絡語言時,也要駕馭好,做到張弛有度,不能在“隨性”和“前衛”上超越尺度,要堅持新聞的正能量引導作用,不能因追求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而失去新聞宣傳最初的本質。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不再單一地承擔采訪寫稿的職責,還要掌握相機、手機、航拍機、攝影機等多種拍攝技術,要成為“多面手”和“雜家”,才能適應新聞傳播的發展變化。
參考文獻
[1]周善慧,王德成.關于新媒體下新聞采編工作的特點及優化研究[J].消費導刊,2017(12).
[2]趙峰,孟佳.新媒體語言特色淺析[J].新聞前哨,2016(10):60-61.